李文文
【摘 要】语文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现象,这些生活现象是语文阅读的生动素材,许多优秀的、与乡村儿童生活有关的文学作品都充满了对孩提时乡村美好生活的再现与感慨。本文以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4—6年级课文为例,探讨乡村儿童生活化阅读课程的开展方式。
【关键词】乡村儿童;生活阅读课程;部编小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204-02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现象,而丰富的生活现象都是语文阅读的生动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放眼乡村,四季的田野、啼叫的子规、朦胧的烟雨、繁忙的农家,都是非常珍贵、独特的。反映乡村儿童生活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乡村生活,也较好地展现了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独有风貌,而其中有些文学作品更是作者成人后,以回忆的方式,用第三方的视角还原儿童眼中真实的世界[1]。许多优秀的、与乡村儿童生活有关的文学作品都充满了对孩提时乡村美好生活的再现,对往昔生活的眷恋与追寻,对自身命运轨迹的思索,甚至包含着对社会世事变迁的感叹。可是对如今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想要真正走进作品,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诸多意味,可谓纸上谈兵,即使真的有所领悟,也仅限于冰山一角,他们对作者笔下的生活充满了陌生感。所以如何有效开展乡村儿童生活阅读课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群文阅读——将乡村儿童生活呈现得更加
完整
开展乡村儿童生活阅读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乡村儿童生活阅读,让学生感受作品语言的丰富与优美;让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和经典诗词的学习、感悟,对未经历的乡村儿童生活形成新的印象,感受乡土情怀[2]。这份印象,一部分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另一部分来自文学作品的叙述与呈现,能帮助学生感知乡村儿童生活,开拓眼界,用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关注社会,了解世界,在语文学习中体会生活。
乡村儿童生活的场景是极其丰富的,而与之有关的文章也有很多。然而,4—6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涉及的并不多。由此,教师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对这类文章进行整合归纳,师生共同围绕同一主题选择多组文章,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考虑到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主题可以由教师设定,而不断搜寻与这类主题相似乃至相同的文章,则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以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风筝》这篇散文为例,其主要写的是作者贾平凹小时候和同伴做风筝和放风筝的童年回忆。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温馨,仿佛一位平静亲切的长者正在讲述自己的儿时趣事。在作者的記忆中,孩提时放风筝有喜也有悲,既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的期盼,也有对未来希望的憧憬。放风筝如今在大城市里也比较多见,那么在乡间放风筝是一种什么体验呢?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会对作者充满童真童趣的孩提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足以对乡村儿童生活的场景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一个主题为“孩提记事”的群文阅读活动,和学生一同寻找同一主题的文章,将搜集到的文章作为大树上的“枝叶”加以丰富,形成有效的学习材料,使乡村儿童生活呈现得更加完整。
从教师层面来看,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教师逐渐对关于乡村儿童生活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形成更广、更宽的视角。围绕同一个主题,搜寻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阅读、指导、讲解,不断总结并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将生活与文学联系起来,也就能帮助学生真正将学习资源和亲身体验相结合,教会学生吸收身边所有可以学习的资源,这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方向。
二、走进乡村——从丰富的文本走向真实的生活
研学旅行,即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的方式,能使学生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几篇文章,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鲁迅、走近鲁迅。鲁迅笔下有诸多描写乡村儿童生活的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是经典之作。但遥远的时代感让文字介绍显得略微乏力,如今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鲁迅的童年生活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的解读上。虽然鲁迅的生活年代早已远去、无法重回,但是鲁迅生活的剪影和足迹却被较好地保留。学校和教师可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鲁迅故居、百草园等地,让学生从丰富的文本走向真实的生活,切身体验,从而拉近学生与鲁迅先生的距离,这样学生产生的感受会更加鲜活真实。
三、学习体验——将生活创生的真情实感融入
文章
生活处处皆课堂,生活处处皆素材。如果好好利用“生活”这一“源头活水”,那么学生在“社会”这个“学校”中,便能更灵活地汲取知识的“养分”。生活化教学,不仅是语文新课程的要求,更是语文魅力产生的源头。然而,在学生眼中,生活和语文是割裂开来的,最典型的莫过于习作教学。教师常常说:
“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身边的事例……”可是学生绞尽脑汁依然无所得,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缺乏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的眼睛。因此,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获得强烈的生活感受,创生情感,才能让学生“妙笔生花”。
《竹节人》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传统玩具带给孩子们的乐趣。文后有这样一个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结合任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试着做一做这个玩具,这样一方面能将书本中的文字介绍转化为实际操作,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学生寻找到乡村儿童生活的兴趣,使他们写“玩具制作指南”更加得心应手,兴致盎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学生和几十年前的学生是有所不同的,他们脑海中的信息更为繁多,视野也更加宽阔,因此在学生做好竹节人的玩具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课后凭着自己的爱好与同桌玩一玩,看看是否会产生新的发现和感受,有什么是与作者一样的,又有什么是和别人迥异的?这样一份不同的感受,就是生活带给学生的新思考、新体验。由生活创生的情感来源于学生的内心,因此学生根据这份情感写出的文章,一定比凭空捏造、胡言乱语的文章更鲜活、更具生命力。
综上所述,不断模糊的乡村,渐渐消逝的乡村儿童生活,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遗憾。而乡村儿童生活阅读课程的实施,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多一份个性化的体验,而且能真正让学生带着语文走进生活,将生活素材转化为文学语言。
【参考文献】
[1]徐银平.浅议结合小学语文阅读与日常生活的策略[J]. 才智,2013(6).
[2]陈晨.小学语文教学儿童阅读观的实施策略[J].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