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娟
由于学校的工作变动安排,本学期由我接手“远近闻名”的初二(1)班,担任该班级的班主任。在与前任班主任交接工作过程中,李老师特意点名班级中的几位调皮捣蛋的学生,尤其点名一位温科健的学生,嘱托我要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的角落,这样他才不会不停讲话扰乱课堂纪律,且告知我这位温科健同学具有多动症的倾向,爱动来动去,一刻也闲不住。另外,这位温科健同学在初一的时候还在课堂上直接与任课老师顶撞,是一位令老师十分为之头疼的学生。听完李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我对初二(1)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很是头疼,心中也对温科健这位学生默许了关注度。尽管接手这个班级是困难重重,但是作为一名资历浅薄的老师,我认为这也是历练自己的好机会,所以我坚定信心,做足功夫迎接新生注册的到来。
新学期报到注册的当天,温同学果然是话语最多的学生,随便都能插话声音又大,话语中也有点小幽默,所以能迅速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并让同学们大笑。而每每老师的眼神注视他的时候,他又立刻安静,而且他还会回一句:“老师,我有小儿多动症啊!”。确实是不好办。不过从其中来看,他是一位很希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学生,喜欢“明星光环”,享受被他人注视的滋味。在安排座位表的时候,我选择让他坐在第一排靠讲台的位置,如此老师能时刻与他眼神交汇,给予他提醒,并且在他的旁边安排了严格强势的女班长,对他也能时刻监督。接下来正式上课,我更是深有体会,温同学确实还是会打断老师的讲话或者讲课,时不时也是会跟旁边的同学讲话,而我给予他的眼神警告也不太奏效,他也不时会拿“老师,你不要说我啦,我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说我有多动症啊,初一班主任李老师也说我有多动症啊。”作为“挡箭牌”以此来逃避对他的教育批评和惩罚。一开始我确实不知如何办好,后来仔细思量之后,发现每次他都以“我有多动症”为由表明自己爱动爱讲话,这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但是,这真是如此吗?至少他不是一刻也停不下来地动来动去,不活动身体他就会抓狂的表现,偶然间也会发现他会认真写作业,且上课期间他也能跟读做笔记,并不时能说出我提问问题的正确答案,有点小聪明,头脑比较灵活,这些日常学习表现也否定了他不具备集中注意力学习的能力,与我所认知的小儿多动症有很大的出入。我心中就产生了个大问号,这位温同学真的患有小儿多动症吗?有医学证明吗?他的父母知道吗?知道又有对他进行医治吗?种种的疑惑,我告诉自己必须面见他的家长,至少也要电话沟通。
经过与他父母电话沟通交流后,他妈妈告诉确实从小学开始,就有班主任跟她说她的儿子可能有多动症的倾向,所以老是爱动来动出,嘴巴和手脚都停不下来,她也十分头疼,包括初一的班主任李老师也这么跟她说,更加令她苦恼。于是,我追问她是否带他去医疗机构检查确认,她说没有;我再问在家里,温同学也是一刻也坐不住,从来就是要不停活动手脚,这位家长也给予了否定的答案;于是我从我的常识中认为温同学应该不是小儿多动症,并与他的妈妈分析温同学的这些表示应该是比其他同学更加活跃爱动些,并爱得到他人的肯定赞美。且与他家长沟通中,知道他的父母都是比較有文化素质的,也只有他一个儿子,对温科健同学也比较宠爱。他的妈妈也比较对我的分析也表示认同,多年的担忧也有些许释然。最后,我也建议温同学的家长不要再在她孩子面前说他有多动症,切断这张“挡箭牌”,正视事实,实在不放心可以带温同学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做检查,也好做到及时的医治。另外,我也特意找了温科健同学私下交流沟通,分析他的表现,否定他多动症的谬论,鼓励他,确立他的信心,他是一位正常的学生,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虽然,回去之后,不时还是会听到科任老师或者班干部投诉温科健话太多,坐不住。有一段时间,温同学总是喜欢说网络脏话,在音乐课上海被音乐老师没收了手机,我知道以后,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对其进行教育,并跟家长沟通,减少温同学使用手机的频率,避免不良网络影响,一次次地找他谈话,我采取鼓励激励肯定的教育方式,尽最大可能寻找他的闪光点,表扬肯定他做的好的地方,要继续加油。至于我的英语课堂上,他主动插话,我会冷处理,不接他的话语,随后再走到他身旁轻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已经引起我的注意,但是我需要他现在关注课堂学习。对他的进步表现也及时与他家长反馈,请家长在家长对其表扬鼓励,慢慢地经过半学期,温同学在课堂乱插嘴,爱乱动的坏习惯改变许多,不仅科任老师会向我反映温科健同学改变了不少,课堂集中度提升了,同学们也说温科健没那么吵了,会学习了。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我特意在会上对温同学进行表扬,让家长的教育信心也增强了。下半期,温科健同学继续进步的态势向好的方向发展,无论学习还是行为表现都成为班级里进步最显著的同学之一。
他的进步,同学们高兴,老师满意,我更是感到欣慰。是啊!作为一个教师,难道还有比看到通过自己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也丰硕的果实更高兴的事情吗?
从教育这位学生的过程中我反思到,交接班主任工作当然要从前任班主任中了解,但是如果一开始对一个学生的认识和评价就是错误的歪曲的,那么将会使得教育方法无法发挥效用,不仅让老师失去教育的信心,增添烦恼,也会使得一位学生错失健康成长的机会,更令一个家庭困顿忧愁。可见,德育工作需要技巧,教育学生需要家校两方的配合和沟通。作为老师,不能因为他一时的学习差或品德差就放弃他,而是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更要以十倍的耐心和热情去温暖他们,让他们 从老师、从班级中获得友爱、帮助,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信念。只要我们老师以全部心血去爱我们的教育对象,你付出了,就一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