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萍
【摘 要】美术活动是艺术活动的一个分支,是手、脑、眼共同参与的视觉艺术活动,是幼儿园的孩子认识、探索世界的一個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与其在幼儿时期的开发和保护密切相关。因而,本文旨在通过探索有意义的美术活动,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引发良好的创造性品质。
【关键词】美术活动;创造性品质
一、问题的提出
美术活动是一种最能让孩子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活动,是最能发挥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在幼儿园里,他们用积木搭建宫殿,用彩泥变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沙子垒起了城堡,还用树枝在泥地上开始涂鸦,诸如此类的活动,数不胜数。这种艺术表现是内在于儿童生命的,有助于发展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训练右脑功能和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幼儿美术活动最大的意义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激发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但是,在目前的幼儿美术活动中,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一)框架式模仿写实现象
活动模式停留在“依样画葫芦”的阶段,强调模仿性学习,以教师的讲解示范、幼儿临摹形象轮廓为主,使得画画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渐渐地,幼儿没有了主动自觉的表现欲望,这样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二)教师技能性指导不足
美术活动有时可能仅仅是教师给出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或者说几句引导性的话语,就让幼儿去自我表现和自由发挥,幼儿自由画、随便画,长此以往,幼儿头脑中的形象储备不足以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在绘画中会出现定型重复的现象,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极大地被削弱。
这两种方式都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种方式容易造成幼儿的作品过于模式化、概念化。第二种方式可能会导致幼儿绘画主题、总体水平停滞不前。为此,我们旨在通过探究新方法,新模式,有意识地开发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以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创造性品质。
二、研究的目标
探究利用创造性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力进行培养的措施及效果,为如何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提供依据与途径。
三、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之首要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的,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联想进行的,故而幼儿容易被周围环境中或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所吸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动、培养和运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取材
周边房子的建筑特点,园里的设施设备以及里面的花草树木、教师和小朋友,生活中的一些公共场所,还有家庭中的爸爸和妈妈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爱吃的食物、喜欢的运动等都是幼儿熟悉的以及积累的一定的生活经验。
2.契合幼儿本身的喜好
幼儿会将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东西视为有意识、有情感的存在,有“人格化”的审美情操。幼儿在审美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状态倾注到审美对象上,把自身无意识的心理内容转移到对象之中,通过审美感知与想象,使其自然而然地带有儿童自身的情感色彩。凡是与他的审美趣味契合的部分就会被突出夸大,发出自己的声音,无关的就会被淡化,乃至忽略。
3.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
活动室环境的装饰与布置,内容要有情趣,要符合幼儿的审美,譬如可以展示自然界的事物如花草树木、小石头、贝壳等,并可以鼓励幼儿收集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来共同布置自己的活动场所,还可以展示各种有情感色彩的艺术作品或是建筑和绘画的图片,并定期进行相应的更换。让幼儿投入到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中,去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让幼儿置身其中,接受美的陶冶与熏陶。
4.组织游戏化的活动形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串联、贯穿整个美术活动的始终,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进入游戏情境,鼓励幼儿用语言的、身体的、动作的、表情的方式表达,注重幼儿自主的感知、想象与感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自主自愿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活动目标。
(二)材料新颖,充分体验创作乐趣
1.贴一贴、画一画
如在日常开展的美术活动中,给幼儿提供生活中随处可取的低结构材料,如,石头、纸筒、纸杯,等等,添加适当的辅助材料,让幼儿在粘贴、绘画过程中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如纸杯黏贴画创作中有孩子的作品,分别是唐僧和孙悟空,唐僧有高高的僧帽,孙悟空额头上有紧箍咒,腰上系着虎皮裙,拿着金箍棒,虽然可能整体来说不是很形象,但孩子会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之于自己的创造活动中,这个过程就是已有经验的回顾和体现。于是,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体验与诠释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丰富,看到被倾注了自己情感的对象的形象,幼儿能体验欣赏与创作所带来的愉悦感,能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
2.玩一玩、做一做
幼儿天生具有艺术潜能,虽然表现的技能不如成人熟练与完美,表现出粗糙、不整齐、不到位的稚拙感,但却是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随时可见的废旧物如蛋壳、农作物种子、纽扣、毛线等进行做做玩玩游戏,材料不仅收集起来比较方便,而且是幼儿进行想象和创造时最喜爱,也是最适合操作的宝贝。如可以结合主题活动利用这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材料来进行创造制作,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满足幼儿探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的渴望。
其次,还可利用平常提供的美工材料来进行创作,如扭扭棒、橡皮泥、玉米粒等材料结合各主题的开展进行相应的制作活动,由此轻而易举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
再次,结合日常生活中切合主题进行的亲子活动,譬如利用各种各样的蔬菜作为制作主材料,添加一些辅助材料,运用自己的想象和通过与父母的合作,感受到蔬菜制作变身的神奇与有趣,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表现表达,鼓励幼儿发现创造
1.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认知體验
在喜爱的活动中,幼儿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或兴奋,或安静,展示着他们自己的生命活力。鼓励幼儿用语言讲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让教师和同伴及时了解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使其情感获得极大的满足,获得更为完满而愉悦的感受。
2.支持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新颖,因此,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采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使他们多获得一些进行想象加工的材料信息。还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如在纸上事先画线条或是几何形体,让幼儿通过添画来完成整幅画面;又如可以让幼儿听音乐,根据音乐的旋律自己想象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画一幅相应的画,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都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四)倾听评价,支持自发表现创造
教师需要倾听了解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用简单的“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的标准来评价。
1.赞赏有度
教师要把握好评价尺度,教师过多的指责会让幼儿对这类活动失去兴趣,失去自信。
老师需注重幼儿的创造过程,尽可能地找出其进步的地方加以鼓励。这种鼓励应是具体存在的,而不是随意一笔带过的那种表扬,譬如作品内容是否有童心童趣,是否新颖独特。幼儿在各方面有一点的进步,都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教师要帮助幼儿了解自己,表现自己,积累成功的体验,感受创造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对这样的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激励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步获得发展。
2.倾听意图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笔者看到有个幼儿画了天马行空的一幅画,便问道:“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孩子说道:“这是怪兽,指着左边,这是它的头,头旁边脖子那个是它的能量推进器,中间的是它的肚子,直接可以把东西从肚子里吞进去,旁边那个是它的刺,是它的保护膜,不会被奥特曼打败,最后面是它的脚。”从孩子的眼神中,笔者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感觉。还有一次,在“我和朋友”主题绘画活动中,有个小朋友画了一幅画,让笔者哑然失笑,他解释说:“这两个是机器人好朋友,他们手拉手像飞行器一样直接飞起来,通过我们家的猫眼看到我在家,想要跟我一起玩呢!”这就是孩子们的创造力,我们天天喊着“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口号,如果教师直接否定孩子们的画,是不是就是直接扼杀了孩子创造力表现的机会?我们应该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他们会把自己的主观想象附加到客观物体之上,会将没有生命的东西视为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因而美术教育活动要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
3.参与评价
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有时看似杂乱无章的画面都有他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在里面,教师可以让幼儿经常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作品。譬如小班的孩子喜欢拿笔涂涂画画,虽然画的内容成人大多看不懂,但孩子总能指出自己画的是什么,每一根线条代表的是什么。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要纵向比较幼儿的作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要从其个人的成长发展来评价,将幼儿现有的水平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
四、效果分析与讨论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幼儿思维活跃、富于想象的特点,要激发幼儿以同一主题为出发点,寻找更多的表现方法。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要让幼儿在考虑问题的同时保持思维的广阔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朝着多种多样的方面去探索,追求多种答案,积极开发自身资源。
总之,每个幼儿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教师要创设机会和条件,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造,同时,还要尊重并支持幼儿自发的表达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