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峰
摘要:问题化这一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在发现并解决问题中,激发自身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充分应用问题话化教学模式,使用合理问题,能够促使初中生进一步调动自身创造与思考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索在科学课堂中合理应用问题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旨在拓宽科学教学途径,推动科学教学更好发展。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科学;初中;综合素质
前言:
问题化这一教学方法,要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初中科学学科的课堂内容时,合理应用问题化这一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能够集中注意力,促使科学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进行想象力的创造,在发现、探索、分析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到科学知识中,更好地进行科学方面发展
一、营造问题环境
探索活动依赖问题发现,问题发现始于问题环境的营造。教师在带领初中生探索科学学科的知识现象时,充分应用问题化的教学模式,应为学生营造愉悦、宽松的问题环境,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科学问题,发挥自身的才智与潜能,发现科学现象与知识。现阶段,由于受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影响,导致大多数的初中生在参与科学课堂活动时,不敢提出问题,怕被同学嘲笑,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很难真正的了解科学现象,掌握科学知识,面对这个情况,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点时,应先为学生构建好的、有效的问题环境,促使学生能够及时在课堂上提出质疑,教师以此为基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够促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科学课堂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增强学习实效性[1]。
二、增强学生的整体素养
增强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提出更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带领初中生探索科学知识时,合理应用问题化的教学模式,应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整体素养,提升其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抓住问题的关键,不断发挥独自探索思考的能力,了解科学知识,在问题的引导下,进一步理解科学现象,进而增强学习实效性。教师在应用问题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巧妙结合生活事物与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促使其能够增强自身的整体素养,发散思维,发现并思考问题,深层理解科学现象,巩固科学知识点的记忆,形成系统知识系统,进行有效发展[2]。
三、结合生活经验
合理的生活经验的应用,有了利于初中生创设问题情景,进一步发挥自身能动性,探索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现象,增强科学素养。教师带领学生探索初中阶段科学知识点时,有效应用问题化的教学模式,应引导初中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总结科学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利用问题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能够使其从感兴趣的知识点出发,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分析和学习科学现象。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水的三态变化”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初中生结合生活中的水的形态展开举例,从已有经验出发,积极探索科学问题,如,雪、雨、冰水、白开水、河水等,进一步分析水的形态,通过小实验,促使学生能够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科学现象,了解相关知识,总结水的变化特征,增强学习效果,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通过问题,观察科学现象
学习积极性,能够直接的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在带领初中生探索科学课堂知识点时,合理应用问题化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带领学生观察科学现象,激发其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科学课堂中,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科学实验,进行问题设置,激发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能够及时总结与分析问题。例如,教师在带领初中生探索《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观察科学现象,了解摩擦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散思维,独立思考,总结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点,能够对摩擦力形成概括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运用。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初中阶段科学学科的知识点时,合理应用问题化这一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活动与科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相关知识点,掌握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关联,激发自身探索知识点的兴趣,更好的理解科学现象,增强课堂实效性。
總结:
总而言之,学习活动不只是学生收获知识、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开展分析思考的过程。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初中阶段科学学科的知识点时,有效运用问题化这一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发散思维,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关注科学现象,探索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理论,同时提升自身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科学素养,进行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溢珍.关于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化教学”探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
[2]王新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