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德
摘要: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因其独特的色彩、和谐的器型和文化加持而区别与一般陶器。本文从建水紫陶的前世今生进行切入,带领大家了解建水紫陶的历史,从而感受建水紫陶之美。
关键词:建水紫陶;历史起源;艺术审美
一、建水紫陶的前世今生
云南建水的制陶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而建水紫陶始于清道光年间,成于清光绪年间,在此之前已有千年烧制陶瓷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旧窑址在建水当地的碗窑村,在晚清之前,建水当地的制陶产业以烟斗为主,这一时期承袭明代粗陶旧艺。光绪年间,陶工潘金怀首创新法,将陶土经泡水、搅浆、过滤等工序后将陶土制成绛红色陶泥,经制胚后烧制成紫色或红色陶器,再以石料磨光,这种陶器不上釉也显得光亮,从而开创了建水紫陶工艺。所制陶具因制作精良而远近闻名,行销四方。至了宣统年间,建水的制陶产业已颇具规模,工匠人数、生产能力均远胜前代,诸多建水紫陶名家涌现,烧制品类也从单一的茶具等实用用具转变为陈设用具。建水紫陶也因其独特的无釉磨光工艺、精美的书画工艺和多样的器型自成一派。民国时期随着制陶名家向逢春对原先普通的粗陶汽锅重新设计,新型建水汽锅在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揽获金奖,至此建水紫陶终于名满天下。二十世纪50年代初,建水紫陶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轰动各方。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2008年2月,建水紫陶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水紫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水紫陶因产于建水,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特色而闻名。建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陶瓷源远流长,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汉、唐、宋的发展,引领云南元、明、清陶瓷的繁荣,绵延至今。千百年来,建水陶瓷的窑火熊熊燃烧,薪传不熄。而今,建水紫陶跻身全国“四大名陶”之列,享誉全国,并向世界展示着陶中新秀的神韵。[1]建水紫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简单的实用器皿到具有装饰功能、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的艺术品,甚至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记录了历史。但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观念、审美意识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不再追去单一的实用和审美功能,而更多的享受建水紫陶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体验。
二、建水紫陶之美
云南建水,在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碰撞交融与吸纳的过程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这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孕育出的紫陶文化,其独有的审美观感、实用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对文化生活的理解,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是建水紫陶美学价值的体现。[2]建水紫陶之美,主要体现在色、型和文化上。建水紫陶红得泛紫的紫色取自建水当地的五色土(紫土、红土、黄土、青土、白土),同时这也是建水紫陶的本貌及象征。随着刻填技艺的日臻完善,更多的色彩也在日臻完善,紫色、黑色、灰色、白色、黄色,甚至搅泥的色彩都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通过柴窑烧制而成的紫陶具有独特的色彩,纯正温润、可遇不可求的窑变色彩深受人们喜爱;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好的器型来表现,大方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的器型也是紫陶之美的最佳体现。书画艺术是建水紫陶的灵魂。如果只重视色美和型好,而忽视紫陶的书画魅力、甚至抛弃刻填的书画,这就与其它陶瓷无异。书画中的阴刻阳填也是紫陶区别于其他陶器的显著标志,无釉磨光是对表现书画的独特方法。紫陶的刻填实际上是一个书画再创作的过程,把握不好,往往不能表达书画作者的思想和本意。刻填不到位,书画的韵味就会损失,所以刻填技艺是保证书画价值的一个关键。在传世的紫陶作品中,传统的书法、绘画占了极大比重,而传统的书画艺术与民族、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合也彰显了紫陶的地域文化。在近现代,紫陶的制作也融合了诸如护国运动、滇缅抗战等历史,时代进步与变迁的记录,进一步提升了建水紫陶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建水紫陶艺术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书画水平的高低,书画能赋予建水紫陶的生命和活力,能使观者怡然自得、回味无穷。建水紫陶巧妙地将书画艺术与雕刻填泥工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精心打造,光彩鉴人,使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残帖”是我国书法饰陶工艺中一种独特的以表现“残缺”为美的装饰艺术,形成于清末明初时期云南建水紫陶圆斗装饰上,它作为建水紫陶的一个特色亮点,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精髓深度理解和阐释的基础上,对书法饰陶理念和工艺有较大突破和创新的一门饰陶艺术。“残帖”所展现的“残缺美”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传统哲学中“有无相生”的美学观念和思想。[3]残贴之所以能够成为建水紫陶标志性的书画装饰,就是因为它突破了书法在宣纸上表现的局限,创造了中国书法在其它艺术领域表现的新形式。因此建水紫陶之美需要结合其色、器型和文化,要依式画景、依景美型,还要充分考虑器物的色彩,使得三方和谐。
三、结语
建水紫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最大的特色便是其高辨识度的陶色,陶土取自当地泥质细腻的五色土,经过多道工序烧制成色泽鲜润的紫陶,形制如金石古拙,敲击声似钟磬。建水紫陶以陶为器,在刀为笔,在陶身上进行书画等艺术创作。建水紫陶之美,主要分为器型之美、色彩之美和书画之美。匠心而制,神形兼备,独具特色。经过历代文人雅士与工匠们的倾力合作形成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陶冶。
参考文献:
[1]后娇娇.建水陶瓷 薪传不息——历史视角下建水陶瓷发展文化传承探析[J].陶瓷研究,2019,34(06):93-95.
[2]蘇亭羽.建水紫陶装饰的审美特征[J].艺海,2017(12):150-153.
[3]孔明.“似残非残、有残至美”——论建水紫陶装饰艺术“残帖”美[J].装饰,2009(0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