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敏 徐勇
摘 要 中药材产业是剑河县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剑河县坚持以中药材产业为重点,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种植。基于此,介绍剑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中药材;发展现状;对策;贵州省剑河县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中部,东邻天柱县、锦屏县,南连黎平县、榕江县,西接雷山县、台江县,北靠施秉县、镇远县、三穗县,总面积2 176 km2,是黔中经济区通向华中经济区的必经之路。全县境内最高海拔1 626 m,最低海拔348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7.7 ℃,无霜期326 d。年平均降雨量1 220 mm,年平均日照时间1 236.3 h。中药材种植条件非常好,主要有钩藤、缬草、杜仲、厚朴、天麻、灵芝和黄柏等中草药材1 024种,被誉为“药材之乡”。
1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剑河县为贵州省39个中药材重点县之一,自2009年以来,县委、政府一直把以钩藤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作为加快农民增收、减贫摘帽、同步进入小康的支柱产业。剑河钩藤于2011年获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剑河钩藤产业示范园区于2013年列入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多渠道向中央和省级申报钩藤项目资金,并在全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上,也重点倾斜扶持发展以钩藤、缬草、射干、独脚莲和青钱柳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种植项目。截至2019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累计0.884万公顷,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 254.3万元。
1.1 钩藤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其他药材同步发展
剑河县中药材产业以种植钩藤为主,“十二五”期间,全县钩藤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随着2011年“剑河钩藤”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2012年7月制定的《剑河钩藤生产技术规程》得到省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剑河县钩藤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9年以来,每年均有钩藤种植项目及资金投入,截止目前,剑河县钩藤累计种植面积达0.79万公顷,投入项目专项资金共计4 550.85万元。
除主要发展钩藤产业之外,剑河县还同步发展了其他药材,如茯苓、青钱柳、缬草、射干、淫羊藿、独角莲(七叶一枝花)、冷饭团和黄姜等药材品种,累计种植面积973 hm2。
1.2 建立种苗繁育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种苗保障
结合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要,建成“剑河钩藤”优质种苗繁育基地20 hm2,县科技局负责实施的智能温室育苗大棚,年育苗量200万株,可满足超过667 hm2鉤藤种植基地的供苗需求。其他药材品种种植,农户基本也是自行育苗,达到自给自足,基本能满足种植的需苗要求。
1.3 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种植农户收入增长明显
全县成立注册的中药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依靠种植中药材单项收入2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10户以上,依靠种植中药材达到脱贫致富的户数占全县脱贫户数的12%。为了做大做强剑河县多年发展的钩藤产业,也为了使“十三五”期间的钩藤产业推进得到有效的落实,剑河县于2015年初编制了《剑河县钩藤产业示范园区“十三五”规划》和《剑河县中药材产业“十三五”规划》。2016年,为了有效解决钩藤种植、购销瓶颈问题,剑河县人民政府先后印发了《剑河县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和《剑河县钩藤宣传和购销工作方案》,成立了供销社金钩藤中药材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对剑河县种植农户的钩藤进行保价收购,使存在的困难得到有效的缓解。
2 剑河县中药材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受地理条件制约,难形成规模化种植
1)受剑河县“山高陡坡切割深,耕地破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条件约束,种植规模难以实现连片规范化。2)生产经营没有集约化,土地资源零碎,中药材种植面积零散、分布凌乱,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整体的发展规划,没有向外推介的品牌基地。
2.2 未入驻加工企业,无成熟的加工销售体系
全县因各方面原因,至今为止,没有引进一家专门的药材加工企业,钩藤产业面临着有产量、无销量、无固定市场及无稳定价格的窘境。虽然县里面成立了金钩藤产业供销合作发展有限公司,但因不是专业的中药材产加销企业,没有成熟的加工销售技术体系,收购的钩藤也多是卖原材料,没有劳务附加值,产品综合利用率不高,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
2.3 重栽植、轻管护现象较严重
很多种植农户意识薄弱,缺乏自主发展产业的动力,重于申报项目,重种植而轻管理,药材苗木种下去之后,由于价格波动及后续采摘请工投入资金大,领取项目的抚育补助费用之后,就不想再去进行抚育管理。因此,目前存在的现象就是种植面积大,而实际成活的面积小。
2.4 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督促管理队伍
目前,全县涉及中药材种植管理的部门主要有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钩藤研究所和农业局园区办。但是,由于以上几个科室人员编制少,所归属的部门业务事情多,且非常缺少既有理论学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县里面也没有成立专门的中药材产业督查队伍对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后续跟踪管理,导致产业难以较好地持续发展。
2.5 品牌树立有待加强
剑河县虽初步建立了钩藤信息网,也申报了钩藤产地认证。但由于体系不健全,没有引进加工企业,市场占有份额较小,品牌效应不明显。因此,为提升市场份额,还需扩大生产规模,健全生产体系,提高产量质量,确保钩藤产量连年稳定、市场份额稳定。同时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打造、树立品牌形象。
3 剑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工作纳入“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而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是扶贫工作的重点。每年年初召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对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每月全县组织县直各部门和乡镇召开的脱贫攻坚调度会也把中药材种植调度情况作为会议的一项内容进行督查安排。除此之外,为了全面抓好剑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还把其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进一步强化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的责任。另外,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中药材(钩藤)产业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为剑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3.2 强化政策配套支撑
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形成合力,加强资金和项目整合,集中捆绑投入,实行部门、乡镇申报,县扶贫办组织专家评审,形成的项目分配方案报县政府审批,再下达批复的方式进行严谨安排,以增强项目的实施进度和成效。同時要求各乡镇加强统筹,每年将分配到乡镇的自主安排扶贫资金30%以上用于中药材产业建设。
3.3 加强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实施细则》《黔东南州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操作规程》《剑河县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项目管理规程》《剑河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的相关规定,做好中药材产业项目实施,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3.4 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资金投入
多年来,剑河县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州中药材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同时整合水利、林业、发改、交通、农业、教育、国土和卫生等部门资金,用于中药材尤其是钩藤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大了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投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作用。
3.5 创新体制机制
根据《关于改革创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剑河县推进“三变”等改革资产收益扶贫及股份合作经济发展实施细则》文件要求,为更好地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着力提高扶贫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贫困农户收入。1)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贫困农户通过资金、土地、技术等入股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推动农户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2)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钩藤销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作为全县钩藤种植户价格保底收购补贴资金,县政府成立了剑河县金钩藤产业供销合作发展有限公司,对全县农户种植的钩藤进行保底收购,并进行初步加工对外销售。大力支持发展订单式中药材种植,引导企业与种植户签订回收合同,产品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大力推进大宗中药材政策性保险。
4 剑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
4.1 构建配套完善的中药材物流体系
建立配套完善的中药材市场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销售渠道问题。1)分市州和地区建设区域性大品种产地交易市场;2)在39个中药材重点县中,凡单个品种种植规模较大且影响力较强的建设季节性简易市场。
4.2 加强政策引导和招商引资
围绕主导产业链、产业集群,采取专业化招商、驻点招商、上门招商、以商邀商等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贵州,尤其是目前在中药材加工和销售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的地区(县)应该重点考虑。定期举办产业推介会,不定期开展投资互动、融资对接、路演推介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寻求招商机遇。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省内主流媒体开辟专栏、专题综艺节目,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长期宣传推广黔产药材品牌,宣传产业投资环境、中药资源优势,交流沟通,开启产业发展思路。
4.3 着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新增建设一批。加强引导,鼓励支持其他行业转型发展中药材产业,着力新增建设一批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带动产业发展。2)招商引资引入一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资金、技术实力雄厚且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中药材种植和制药龙头企业,在贵州省建设原料药材供应基地或加工厂。3)培育壮大一批。提升现有中药材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搞好协调服务,培育一批引领和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4.4 坚持科技引领、树立品牌带动
积极贯彻科技兴药方针,以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点来引领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中药材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可靠。强化品牌意识,立足资源优势,壮大现有优势品种品牌规模,加大对名牌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鼓励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实现接二连三的品牌影响效应。
4.5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着力形成不同层次的专家团队和人才队伍,支撑产业发展。1)结合产业现实需求,探索创新紧缺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培训一批紧缺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2)树立以人才支撑产业、以产业造就人才的思路,加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落实省州引进人才的有关优惠政策。3)拓展在职在岗培训,提高企业、专业合作社人员业务素质。依托“雨露计划·三位一体”“阳光工程”等培训平台,对企业技术骨干、专业合作社社员、专业大户等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有序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质。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