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林 李广香
摘 要 受连年严重发生柿炭疽病的影响,广西武宣县牛心柿的产业发展规模出现小幅下滑的趋势。基于此,分析柿炭疽病发生为害及对牛心柿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和产业振兴策略。
关键词 牛心柿;炭疽病;产业发展;广西武宣县
牛心柿在广西武宣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最早在武宣县二塘镇大琳村一带零星种植,其产品以甜脆著称,因品质上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有产品通过传教士销往港澳等地。相关资料显示,武宣县是广西牛心柿主产县,全县栽培面积2 933 hm2,年产4.1万吨,果实以鲜销为主,历年畅销广东市场,颇具声誉[1]。在2001年国际农牧业科技成果及产品推广博览会上,武宣县选送的牛心柿荣获优秀产品金奖,2014年武宣牛心柿成功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区域面积达1 739.45 km2。以成功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台阶,武宣县牛心柿产业本应有一个迅猛的发展阶段,但近年来由于柿炭疽病的严重发生,全县牛心柿产业发展大受影响,部分乡镇种植面积不增反降,表现出了小幅下滑的趋势。柿炭疽病的严重发生已成为限制武宣县牛心柿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根据近年来对牛心柿示范样板建设和病虫防控工作实践,对武宣县牛心柿炭疽病严重发生的现状及成因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柿炭疽病防控和提振产业发展的相应防控对策,为武宣县早日突破生产发展瓶颈,进一步壮大牛心柿产业提供参考。
1 柿炭疽病发病现状及对产业的影响
1.1 发病概况
据武宣县植保部门监测调查,武宣县牛心柿炭疽病大规模发病流行始于2015年前后。2015年之前,各种植园区虽有发病但均以局部较轻发生为主,发病株率一般10%以下,植株发病经防治后亦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但2015年以来,各种植园发病情况迅速加重,2018年、2019年全县规模种植的果园发病株率达到100%,局部果园枝梢感染率达40%~50%,病果率一般达20%~30%,个别果园高达50%~70%,染病幼果大量脱落,一些后期染病轻的果实虽没有脱落,但品质亦已严重下降,果农因此损失惨重。
1.2 主要影响
柿炭疽病连年流行发生,防控压力、防治成本不断增加,果农生产效益明显下降。据调查,2019年全县规模种植的果园种植收益普遍下滑30%~40%,部分果农对产业发展逐渐失去信心,个别种植果农直接毁园改种,一些原本有发展意向的群众也放弃了发展计划。柿炭疽病的严重发生流行已成为武宣县牛心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的一大阻碍。
2 柿炭疽病发生和为害特点
据监测调查,2015年柿炭疽病流行加重以来,发病始见期均在新芽抽放时期,大量嫩芽抽发后,部分新叶展开,即有嫩叶、新梢感染发病,2016年、2018年武宣县三里镇、二塘镇规模种植柿园均在3月上旬初查获发病新梢,笔者于2018年3月5日调查三里镇双龙李村柿园发现,新抽嫩芽、新梢发病株率已达9.6%,病枝率3%~6%。据多年观测,嫩芽新梢感染发病后,随着气温的回升和雨水季节的到来,3月中旬至4月上旬即进入全年第一轮发病高峰,此段时期内嫩枝、新叶、果蕾、果柄均将成为主要受害部位,4月上中旬受害幼果随即大量脱落。果园发病后,如若防治工作未能及时跟进或措施不当、防效欠佳,发病情况将一直持续至果实收获期。5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果实感染的另一个高峰期,果实一经感染,果实表面病斑黑点就无法消除,由此直接影响果品价值,后期感染的果实较少脱落,但品质下降。收获后病菌在病残体内潜伏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来源。
3 柿炭疽病成因分析
3.1 郁闭环境成为柿炭疽病高发的温床
2000—2010年是武宣县牛心柿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时期。此前全县各地种植模式以零散小规模种植为主,群众多以3~5株零星种植于房前屋后、沟边地头,少有连片规模种植,大部分果树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作用使得病虫害鲜有发生。规模化种植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密植、高水肥成为追求高产的主要手段,直接造成了果园枝叶徒长、果园郁闭,通透性变差、园区湿度增大,园内田间环境改变,诱发柿炭疽病的流行发生。
3.2 大、小气候环境形成了加重发病的叠加效应
有研究表明,高温高湿条件最适宜于炭疽病菌繁殖生长,炭疽病菌的传播与湿度密切相关[2],南方地区高温高湿气候条件极为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4—8月是武宣县的高温、多雨季节,气候特点十分有利于炭疽病的发生流行。武宣县果园小气候和外部大气候环境均特别适合柿炭疽病发生流行,进一步加重了病害的流行和发生程度。
3.3 缺少综合防治措施
病害发生后,果农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防控手段单一,防治措施一般以化学防治为主,施药后病情一旦缓解,甚少采取后续跟进措施,致使病情始终得不到有效控制,形成了發病-施药-再发病-再施药的恶性循环。
3.4 病源的不断累积
有研究表明,冬季果园病菌大量积累,越冬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是引起病害广泛传播与侵染的先决条件,冬季未进行清园消毒的柿园发病重[3]。长期以来,种植户对冬季柿园清园灭菌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冬季清园工作得不到认真落实或流于形式。据调查,2015—2019年,武宣县平均柿园冬季清园灭菌率仅达10.3%,大量病残体落入园中土壤内越冬或存在于枯枝病枝上,成为来年侵染来源,病源不断累积叠加,促进了每年病害的早发、重发和大流行。
3.5 管理方式出现偏差
柿园管理工作上,果农们普遍采取高水高肥、偏施氮肥的生产措施,导致植株徒长、抗病能力下降,也在较大程度上加重了病害的发生。
4 防控对策
4.1 抓好病原管控
认真抓好冬季清园灭菌和春季芽前灭菌防病工作,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原实现延缓、减轻和防控病害发生流行的目的。1)冬季落叶后,清除园中的枯枝、落叶、落果。2)剪除树上的病虫枝、枯枝、弱枝。3)对清除的病虫枝梢、果、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4)清园后和春季萌芽前选择用3°Bé的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60~80倍液分别进行1次全园喷施消杀灭菌工作。
4.2 科学营造健康的园区环境
对现有规模种植的果园进行科学管理。5—6月当树植株进入生长旺盛期后,及时进行修剪,剪除过密枝、内膛枝、病虫枝,弱枝,以达到增加园内通透程度、改善园区郁闭环境和园区田间湿度的目的,恶化病害流行条件。
4.3 以增强树势为导向,加强水肥管理
避免高水高肥管理,少施氮肥,多施农家有机肥,适施磷钾肥,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树势,减轻病害发生。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果园要通过开沟引流的方式确保雨水季节也能雨过园干,严控园区湿度。
4.4 强化病情监测和及时、科学防控
加强监测预报,根据监测预报结果,引导果农科学开展好防治工作。1)重点抓好病害初发期、病害流行上升期的防治工作。2)科学选择防治用药,据试验示范和生产应用,代森锰锌、喹啉铜以及噻菌灵、咪鲜胺、咯菌腈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生产中应用。
5 产业振兴策略
1)以认真落实柿炭疽病科学防控措施为切入点,通过对柿炭疽病的有效防控提升生产效益,重拾果农信心。2)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充分发挥成功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利因素和在国际农牧业科技成果及产品推广博览会荣获优秀产品金奖的品牌效应,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全力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推动产业振兴发展。3)做好产业服务,重点抓好技术培训、病虫信息、防治指导、产品宣传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梁侠,王宣英,巫燕,等.广西武宣县牛心柿果实“黑心”情况的调查[J].中国南方果树,2010,39(5):80-81.
[2] 丁向阳,徐建强,崔林开,等.柿炭疽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控技术[J].落叶果树,2018,50(5):37-39.
[3] 杜社妮,白岗栓,张树军,等.柿炭疽病鉴别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05-6806.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