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卓 孙大远 侯佳
摘 要 通过分析“无边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川九路灾后重建项目为例,从生态补偿和交旅融合两方面提出了“无边界”概念下川九路灾后重建项目的景观设计,为重大工程受损后的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无边界”;生态补偿;景观设计;交旅融合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逐步过渡到发展与生态共生的阶段,生态环保在国家建设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日趋增多,在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强烈的体现。近年来,生态修复在道路建设中越发受到重视,绿色公路、绿色基础设施等概念被广泛提出,诸多道路提出了建设绿色公路、生态环保公路的目标,并将道路景观绿化设计作为实现绿色公路、环保示范公路的重要手段。
1 “无边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1 “无边界”概念
“无边界”概念近年来在诸多领域和学科被提及,在搜索引擎中键入“无边界”,可以搜索到无边界社会、无边界经济、无边界学校、无边界城市等诸多名词,其中“无边界”的概念在不同的词语及背后的领域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定义。冯仑[1]指出,无边界社会是事物的边界正在被打破,比如个人财产权的私有属性越来越弱化,产权边界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共有与共享。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提出的无边界经济则指的是经济全球化,各个国家的经济正在相互渗透,打破了地理、时间和边界,致使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陈纲[3]则提出了无边界学校的概念,指出无边界学校是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域和学习资源的无边界化,主要是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互联网+”与学校的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快捷、自由、通达的优势,实现学习的无边界化。从上述对无边界相关概念的解读中可以发现,虽然不能找到“无边界”统一的定义,但在各种“无边界”的概念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比如模糊边界、融合、渗透等,这些词语成为了“无边界”的代名词。
1.2 “无边界”概念下的景观设计
目前,“无边界”概念在景观设计领域尚未被提及,但陈凌[4]曾提出无边界设计的概念,即规划、建筑、景观在设计中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此概念针对的是城市设计,即无边界的城市。景观设计作为设计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本身就是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的融合。在“无边界”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景观设计更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以及设计要素的融合,认为景观设计应当将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融合,将场地自身和周边环境相融合,弱化边界感,并且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融合,实现设计场域的无边界化与自然化。
2 川九路灾后重建项目概况
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松潘县境内,连接四川省两大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九寨沟和黄龙,是阿坝州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交通要道。2002年7月,为给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提供一條安全、舒适、快捷的通道,对原川九路进行了改建,以打造精品工程和环保示范工程为目标,在施工过程中绿化工程与土建工程同步进行,尽量不损坏一棵树、一片草地,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该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公路建设中起到了极强的环保示范作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对川九路和沿线自然景观、当地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川九路灾后重建项目启动,以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将川九路建设为灾后恢复重建高质量发展标杆工程和灾后重建川九路新示范工程。灾后重建提出“传承老川九路,创建新示范、树立新标杆”的要求,确定了“安全畅通、绿色生态、智慧协同、融合发展”的重建理念,在安全畅通的前提下将川九路建设为串接景点、融入生态、快慢和谐、服务完善的复合型公路旅游休闲廊道,通过与沿线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功能,有效支撑经济带发展,引领阿坝州走向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3 川九路灾后重建项目景观设计
川九路灾后重建项目遵从绿色公路的设计理念、融合“交通+旅游”的时代需求,对公路景观进行了系统规划,以打造自然、和谐的路域景观。其中,生态补偿的绿化理念以及交旅融合的景观规划最能体现无边界的景观设计理念。
3.1 生态补偿
“无边界”概念下的景观设计强调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模糊设计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界限。因此,在“无边界”景观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川九路灾后重建项目绿化设计提出了生态补偿的设计原则,即对公路建设造成的植被损失以及地震后及施工期过程中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植被损失统一进行生态修复,尽可能融入周边完好的自然景观。
3.1.1 路域边坡生态防护
本次边坡生态防护包含了地震垮塌后的边坡以及新建道路产生的裸露坡面。应根据项目区地形特征,分析现场土壤条件,整体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植被恢复工艺,对所有坡面统一进行生态修复,意在工程实施完成后沿线新老边坡裸露坡面能得到有效改善,植物群落步入良性演替,景观得到明显改善。
3.1.2 路侧裸露场地绿化
路侧裸露场地主要来自于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植被破坏以及部分因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植被丢失。绿化设计遵循生态补偿原则,对公路沿线所有裸露场地进行及时覆绿,意在工程完成后道路两侧能全部恢复植被,削弱工程痕迹,回归自然的景观环境。
3.1.3 路堑挡墙生态掩饰
本项目为山区道路,受地震的影响,道路沿线边坡垮塌严重,为稳固边坡,沿线新增了多处路堑挡土墙。景观设计应遵循自然、生态、无边界的理念,选用当地开花灌木蔷薇对路堑挡墙进行掩饰,用乡土植物对工程设施进行遮挡,既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又延续了周边农家景观,使道路与周边环境融合。
3.2 交旅融合
“无边界”概念下的景观设计还强调对路域经济、社会环境的融合。川九路灾后重建项目景观设计进行了交旅融合专项设计,目的是在保证公路安全畅通的前提下串接景点、融入生态,建设快慢和谐、服务完善的复合型公路旅游系统,通过与沿线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功能,有效支撑公路沿线经济带发展,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3.2.1 畅通舒适的道路主体工程
道路主体践行绿色公路理念,提升旅游通达功能,在道路选线及生态建设方面继续贯彻环保示范的理念,建设舒适畅通的旅游通道。
3.2.2 因地制宜设置道路慢行系统
沿高原上的湖泊设置慢行系统,根据植被条件与湿地岸线灵活布设线位,局部地方设置车行、人行转换点,使慢行系统与公路主线进行联系转换,实现游览途径多元化,满足游客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深度体验要求。
3.2.3 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系统
景观设计充分分析游客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结合公路自身养护功能及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设置了9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2个服务区、4个驿站、2个观景台以及1处露营地,充分满足旅游服务需求。
3.2.4 朴素简洁大方的景观系统
景观设计遵循自然朴实、浑然天成原则,采用恢复生态、路景融合以及循环利用等措施,在整个道路视域范围内弱化混凝土痕迹,对隧道洞口及桥台锥坡进行统一景观处理,提升道路整体形象。
3.2.5 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依托川九公路自身品牌,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设计具有个性的标志,统一运用于公路沿线的各类服务设施和标牌,并按照景区标准,设置VI识别系统,形成特有的公路形象标志。
4 结语
“无边界”概念已然在众多领域和学科中被广泛运用,其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解释,但大多包含模糊邊界、融合、渗透等特征。笔者提出了“无边界”概念下的景观设计更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以及设计要素的融合,认为景观设计应当将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相融合,将场地自身和周边环境相融合,弱化边界感,并且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融合,通过景观设计的串联,实现设计场域的无边界化与自然化。
参考文献:
[1] 冯仑.在无边界社会学习[J].党员生活(湖北),2017(24):51.
[2] 王代同.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论无边界全球经济[J].互联网世界,1998(2):80-82.
[3] 陈纲.无边界的未来学校[J].中国教师报,2017-01-04(12).
[4] 陈凌.无边界设计[J].景观设计,2009(1):I0046-I004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