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老师“故事课” 素材小积累 写作大用场

2020-08-19 13:00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叶永烈科幻作家

八月故事:叶永烈的多面人生

他是爱好科学和写作的北大学生,他是迷恋数码产品的“技术宅男”,他是锲而不舍的采访狂人……这个拥有人生的作家名叫叶永烈。如果,你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那么不妨去问问你的父辈,当年那一本风靡全国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如何开启了他们通往未来的好奇之心。本期,鼹鼠老师就来和你聊一聊这位作家的故事。

文学梦想

叶永烈出生于1940年的浙江温州。

爱阅读又好奇的叶永烈幼年起就对报纸情有独钟。有一天,叶永烈心血来潮写了一首小诗,经过离家不远的《浙南日报》社门口时,他踮起脚把它投入了那个高高挂着的投稿箱里。没想到,几天以后,那首只有70字的小诗被发表了,虽然仅仅是个“豆腐块”,却从此点燃了叶永烈的文学梦。

1957年,叶永烈迎来高考,他的目标是北京大学的新闻专业。那年新闻专业名额极少,立志非读北大不可的叶永烈报考了北大化学系。来到憧憬中的北京大学,叶永烈泡在实验室里,手持试管,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向往的是对面那座文史楼。他迷上了诗,口袋里总是装着小本本,一有灵感便随时记下。有时候叶永烈还会偷偷到中文系听课,并加入了中文系的紅楼诗社。放不下文学梦的叶永烈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后来,又开始写科学小品。暑假里,同学们一个个走了,孤零零的他靠写作排遣孤独,再开学时已经写出了50多篇科学小品。

一次逛书店,看到《塑料的一家》时,他忽然有了灵感:何不把那些化学小品,编成一本《碳的一家》?花了半个月时间修改、补充,书稿完成后,投寄给了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叶永烈收到编辑寄来的《收稿通知》,1960年,叶永烈的第一本书出版了!因为活泼生动的文笔受到青睐,编辑又开始约他编写《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涉及各种各样的知识,在北大图书馆,叶永烈如鱼得水。就这样,他成为初版本的主要作者,一共947个“为什么”,他写了326个。书出版时,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那年,他才21岁。

多年文学创作的沉淀,让叶永烈有了扎实的创作功底。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趣又生动的文笔让叶永烈在科普和科幻创作上展现出了惊人创作力,即使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他的文学作品备受抨击,被安置到五七干校劳动三年,他也从未放弃创作,那颗热爱科学、热爱写作的心也从未蒙尘。1978年,他创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了,一出版便成为了超级畅销书,印了300万册。隐形眼镜、原子能气垫船、环幕立体电影,这本写于四十几年前的书中预言的未来,如今很多都已实现,这需要何等的想象力!

叶永烈曾说他自己属于“煤球炉”式的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是啊,他从11岁发表第一首小诗时点起的文学之火,一直持续燃烧了将近70年,越燃越久,越烧越旺。如他所说,他的一生“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长蛇阵之中”。

素材运用方向:梦想就是有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叶永烈追逐梦想的经历可以运用到“我们都是追梦人”“沉淀”等作文中。

跨界作家

多年的创作让叶永烈在科普和科幻文学创作上拥有了深厚的沉淀,并取得巨大成就,他本可以靠着这些成就享受舒适的生活,可叶永烈不甘止步于此,43岁的他决定挑战自我,“转战”纪实文学,在这个陌生的领域扬帆起航,重新开始。

与科幻文学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同,纪实文学需要的是一份严谨踏实,一切都以事实数据为先。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对照:“科幻小说是往前看,纪实文学往后看;一个要求有很强的想象力,一个恰恰相反,(要求)字字都有来历,需要细细考证。”两者反差巨大,甚至完全属于不同的工作,然而叶永烈说,“我能适应种种非常大的变化。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做好。”尽管从未接触过这个领域,在一个个挑战面前,叶永烈也毫不气馁懈怠,他仔细查阅每一份历史资料,走遍许多地方。

为了保证作品的真实性,他尽量与每一位被采访者面对面畅聊,在每一次聊天结束后,他都认真记录下口述者所说的每一句话,他将口述者的每一次描述,都当成珍贵的事实依据。在他看来,纪实文学作品就是“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

他的纪实作品如《梁实秋的梦》《傅雷之死》等曾获得报告文学奖,并在1998年获得最佳传记文学奖,后来他的纪实作品也被编成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这些荣誉都展示着叶永烈在纪实文学中取得的成就,也昭示着他“转型”的成功。当人们都以为他将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准备安享晚年时,他却在七十五岁时,又一次跳出舒适圈,决定从事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他用温柔细腻的笔触抒写传奇与青春,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

从科幻小说的天马想象,到纪实文学的严谨沉稳,再到小说的柔情绵长,虚实相交,看似毫无关联的三个领域,叶永烈用毕生去品味沉淀,最终做到创作得游刃有余,风生水起。或许对叶永烈来说,不贪图舒适圈的片刻安乐,不断地挑战,不断地攀登,才是他不断进行文学创作的真正意义。

素材运用方向:中国科幻界以“一代宗师”来形容叶永烈对中国科幻创作的影响,但是他却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叶永烈的经历可以运用到“改变”“挑战”“重新开始”等作文中。

技术宅男

叶永烈的“视力衰竭”早在1991年就发作了。医院当时确诊是视网膜脱落,已经很严重了,他当即在一家医院做了手术。

刚做完手术那段时间,眼睛被纱布蒙起来了,医生嘱咐他说,一个月以内不准看书看报、不准写作,这对叶永烈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于是他就“盲写”。妻子杨惠芬解释什么叫盲写:“他眼睛不看,我拿一个木头的板子给他,上面有一张白纸,他拿着笔在上面写,写出的字,歪歪扭扭的,有时候是重重叠叠的,然后我再帮他抄。”

然而,手术效果并不好,叶永烈的左眼从此就一点视力也没有了,而他的右眼又是800度的近视。视网膜脱落往往会两眼相继发作,所以医生劝叶永烈换个少用眼睛的职业,要他尽量不要再写东西了,因为发展下去别说工作,就是日常生活都将难以自理。他却说,不能换。

叶永烈終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电脑代笔。1992年,他就买了一台当时最新的“286”,使自己成了首批换笔的中国作家之一。“用电脑不像手写那样累,字可以放得很大,眼睛就轻松多了。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没有手稿了。”

这次危机的一个意外结局是,叶永烈从此走上了“技术宅男”之路。叶永烈的家,常常让去过的朋友大吃一惊,除了电脑和数码相机,体积庞大的商务复印机、一般家庭很少见的碎纸机、还有各种各样的最新电子产品让人叫不出名字。“就连我那在美国工作了多年的儿子,也称我是‘高科技老爸。”叶永烈得意地说。

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有人统计过他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万字,而这其中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他视力极度衰弱时所创作的。写作对于他来说,就是生命。

除了对文学的热爱,一直很“潮”的他也酷爱电脑等高新科技,无论何时,无论什么年纪,他始终对生活、对这个世界保持着热爱和好奇。

素材运用方向:打倒你的不是挫折,而是恐惧挫折的心态。叶永烈面对挫折和困境表现出的积极乐观心态适用于“危机与挑战”“乐观”等作文。

提携后辈

2020年5月15日,叶永烈先生在上海病逝。

“一生的科幻之路,与他的影响和扶持有关。期待老师走好。”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悼念去世的作家叶永烈。吴岩说,叶永烈对青年科幻爱好者非常好,在科幻圈,提携后辈是一种传承。

吴岩追忆说,上世纪70年代,还是中学生的他对叶永烈的作品非常着迷,甚至全文抄写过。当时还是中学生的吴岩给叶永烈写了一封信,并很快收到了一封鼓励他的回信。“叶老师对读者有信必回,哪怕是孩子。”收到回信不久后,吴岩写了一篇关于叶永烈作品的读后感,发表在了《光明日报》上,这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东单的一家招待所,他来北京工作,父亲带我拜访他。”吴岩说,当时叶永烈刚洗完衣服从水房出来,那是他崇敬的作家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在那次交谈中,他鼓励我好好学习,以后可以尝试科幻创作。”吴岩回忆说,自己成了“小作家”后就不再专心学习,结果高考落榜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叶永烈后,叶永烈的回复让他记忆深刻。“他说,我要是写作,特别是写科普、科幻,就必须要读大学。我听了之后努力学习,第二年考上大学。”吴岩说,自己一生的科幻之路要感谢叶永烈早年的影响和扶持,而他只是叶永烈帮助过的众多后辈之一。

1979年2月15日,24岁的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空调工郑渊洁也作为读者给叶永烈致信。据叶永烈生前记述,“那是用钢笔写在信纸上的,密密麻麻写满两张,字迹工整。”从这封信中,他看到了郑渊洁的努力与好学,于是在3天后写了回信,附送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后来,郑渊洁成为北京《儿童文学》《东方少年》的编辑,从事创作之后,成为孩子们熟悉的“童话大王”。

叶永烈一生执着笔耕,又充满童心,注重提携后辈。他的辞世让科幻界感叹“痛失良师益友”。叶永烈生前接受电视采访时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就在未来这一代。”

素材运用方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个故事可以用到“助人为乐”“影响与传承”等作文中。

猜你喜欢
叶永烈科幻作家
作家谈写作
Burst Your Bubble
叶永烈与杨惠芬:双人伞下的二人世界
妻子是我的左膀右臂
叶永烈劝妻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未来科幻城
我和我的“作家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叶永烈:写“四人帮”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