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炜兄认识于哪一年,是怎样认识的,已记不太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其“出场”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一出手就拿出了一部七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铁观音》,厚厚的一册。认真地读过一遍,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三千来字的书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汇》。那几年,“铁观音”茶叶十分畅销,且被“炒”得十分厉害,夏炜的长篇小说《铁观音》适逢其时,在“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县举办了一次规模颇大的作品研讨会。
那是2005年的事了,一晃过去了十多年。这些年来,夏炜当然没有歇着,画画、创作,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夏炜大学读的是经济学,原本在一家企业担任高管,2000年辞去工作,成了一名职业作家、画家。《铁观音》之前,他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过长篇小说《赝品》,办过以“虎”为主题的画展。《铁观音》研讨会之后,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那些花儿》,办了两次画展,一次以“花儿”为主题,另一次以“山水”为内容。
以花为主题的画展《如思美人》于2017年8月在厦门时代美学馆开幕,我应邀参加,代表厦门市作协致辞,短短的几分钟,主要谈了三点:
一、夏炜多才多艺,是一位典型的两栖作家,他一手作文,一手绘画。作家队伍中,兼擅书画者不乏其人,但两者都达到较高水平者不多。夏炜从小受过绘画专业训练,非“半路出家”者所能比拟。
二、他视文艺创作为第二生命,辞去原来收入可观的工作,摆脱外在的琐碎、羁绊与束缚,以蓬勃的生命、昂扬的激情,专心一致地进行创作。其主观与主动,非被动、无奈而加入自由撰稿人、职业画家行列者所能比拟。他绘百兽之王老虎,画花儿绽放时的灿烂,从中可以看出,其骨子里有着一种高贵侠义、完美主义的内在情愫与艺术倾向。
三、夏炜打通了生活与艺术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内在关系。他的作品是生活的结晶,长篇小说《那些花儿》叙写一群年轻人在厦门的奋斗历程,便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是他人生的写照;此次画展《如思美人》,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延伸,是长篇小说中的青春与美丽以另一种形式的绽放。它们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将生命的激情与美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夏炜的生活,不仅仅是创作和绘画,当一位女士问他写作和绘画更爱哪一个时,他十分坦诚地答道:“其实,我一爱佳人,二爱茶烟相伴,再次是读书,之后,大约方可轮到写写画画。”爱佳人是其隐私,我不知晓,对他的好茶、嗜烟、爱书却多有感受。每次见面,他总是“吞云吐雾”;也常购书求书,算得上一个“书虫”;其“茶客”身份更是圈内闻名,家中常有三朋四友品茗聊天。
记得好几年前的一天下午,他请了包括我在内的数名文友在金榜公园喝茶,大家聊了两三个小时,快到晚餐时分,便各自散去了。可见在他看来,喝茶比吃饭更重要,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必定以晚宴为主,附带喝喝茶而已。而在厦门的茶馆喝一次茶,其实费用并不比请客吃饭少。
还有一次,我找他拿一册地方文史资料,约好了时间、地点,快到时,我们电话联系,他说在附近一家茶馆喝茶,邀我过去。我正忙着,他便让茶馆小妹将书送至我下车的站台附近。
由此可见,夏炜对茶不是一般的喜爱,简直成了一种癖好。他以前也喝酒,后来滴酒不沾,于是我想,他是不是将喝酒之好转移至茶饮作为补偿了?因此,当他说手头正在创作茶文化的系列随笔并准备出版时,我便充满了深深的期待。
在长篇小说《铁观音》中,他对茶文化的研究就已十分了得,不仅写了物质的茶,更写了精神的茶。物质的茶是载体,其落脚点在于弘扬一种久已缺失的茶文化。他对种茶、制茶、泡茶、品茶、斗茶的描绘,对闽南地区风土人情及民間艺术的叙写,为《铁观音》注入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品位。又经十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夏炜对茶文化的感受、理解与研究当更深入,那么笔底的文字也会弥漫一股更加浓郁的“茶香”吧?
当我在第一时间拿到他的谈茶美文集—《等茶》时,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几乎一口气读完,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不仅没有令我失望,某些地方还超出了我的预期!
《等茶》收入五十篇美文,分茶言、茶颜、观色三部分,从选茶、泡茶、喝茶、品茶的过程,从物质的茶到精神的茶、文化的茶,涉及茶史、茶路、茶具、茶宠、茶点、茶画等诸多方面,也算是茶知识的一次科普与巡礼。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夏炜对茶的挚爱与研究也是如此,他不仅研究书本的茶,还经常外出访茶—探访茶叶生产地及北京、成都、杭州、福鼎、婺源、永春等全国各地茶馆。访茶既是了解,也是交流,更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与深化。
茶叶有七百多种芳香物质,不仅每一款茶叶都有着不同的品质,即使同一款茶中的每一泡,也会产生不同的水雾与香气,给人以不同的感悟与启迪。泡茶也讲究循序渐进,从次到好,一泡泡地上升,会喝得“风生水起”。如果刚开始就是一泡最好的茶,尔后越泡越差,则会令人兴味索然。因此,那些茶客“高人”喝过好茶之后,总是唇齿含香,停留于当时的氤氲之中,有再访、再探而不得的遗憾。其实,这种对好茶的魂牵梦萦,才算真正品出了茶味。
夏炜经常访茶,常有这样的体验,因此,他笔下关于茶的文字,也透着一种“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只有人茶相融,喝出境界,方能达此佳境。每当兴致勃发之时,夏炜便神思如泉涌,名言名句、经典茶语,信手拈来,且引用得恰如其分、准确传神。这,也可看出夏炜深厚的人文素养。曾经烟、酒、茶三者皆具的他,笔下诗一般的文字,也有烟的沉思、酒的热烈与茶的清寂。
书名《等茶》,一个“等”字,其实包含着许多茶的意蕴与真谛,摒弃浮华,去掉杂质,过滤提纯—等茶变凉,等茶沉淀,等茶通透……“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无论是喝茶、品茶、吃茶、用茶,都急不得,茶助思考,可以一窥社会天象之本质。茶人散淡通达,可以进入老庄无为大道之境界。夏炜是一名典型的性情中人,我最看重他身上所具有的本真与质朴,这一许多城市人少有的可贵“童心”,是否与他长期喝茶有关呢?
合上《等茶》书卷,我发现夏炜对茶之水着墨甚少。茶水茶水,水对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今天的我们,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取用井水、雨水、雪水、泉水、江水、河水、溪水等,所能选择的,主要是自来水,也有出售的矿泉水、纯净水。这样的水,不写也罢!
最后,我要说的是,《等茶》图文并茂,配了三十多幅插图,全由夏炜手绘,多与茶有关,有的还有题字,如“茗香”“煮茶听秋”“人间至味是清欢”“人淡如菊,心淡如茶”“清香满座,故交盈门”等,诗情画意不仅是形式,也是该书所透出的内在韵味。
曾纪鑫
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最早写作文化历史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发表各类体裁作品一千多篇,出版专著三十多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著作进入全国热书排行榜。作品被报刊、图书广为选载、连载并入选《大学语文》教材,全国媒体广泛关注、评论。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代表作有文化历史散文《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千古大变局》,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晚明风骨·袁宏道传》《大明雄风·俞大猷传》,论著《迟熟之果·中国戏剧发展与反思》,选集《历史的面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