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现状及特色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荔枝湾建筑设计为例

2020-08-19 02:37李维佳
四川建材 2020年8期
关键词:骑楼岭南荔枝

李维佳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1 研究背景

岭南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地方民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感知记忆,情绪认知和思维方式。然而,随着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1]。广州荔枝湾作为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发展。该区域的更新改造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和感受到了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魅力,曾经“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建筑景象似乎依稀可见。有学者称:“在当今广州城市快速发展中,或许只有西关地区才能看到广州千年的历史脉络,历史的姻缘际会在此构成独特的景观。”[2]然而,这样的景象在传统建筑设计中究竟如何体现?传统建筑文化如何在当代建筑中运用?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探究。于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以便更好地为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

岭南文化聚荔湾,西关风情最广州。广州荔枝湾是体现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典型区域,特有的地域文化历来为建筑学界所论道。荔枝湾,又叫荔枝湾涌,它并不是一条孤立的河流,而是原广州城西,现今荔湾路、中山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龙津西路一带的江畔湿地中纵横交错水系的总称。该区域岭南传统建筑众多,包括梁家祠、文津古玩城、文塔、西关民居、陈廉伯公馆、小画舫斋、粤剧戏台、蒋光鼐故居、海上仙馆等。从建筑发展的历史时期来看,岭南传统建筑主要有早期干阑式建筑,中期的有潮汕、客家和广府建筑以及近现代融合创新性建筑[3]。鉴于该区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本文拟以岭南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元素组合、风格造型和细部处理等建筑技术层面探索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和内涵。

2 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设计理念

2.1 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荔枝湾畔最具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是广府名居和西关大屋。广府名居是岭南传统建筑中比较突出的建筑艺术,最典型的有官家宅院、庭院。最为常见空间布局形式是竹筒屋和并联式住宅(见图1)。这种建筑多以“庭院”空间来组织住宅布局。不同于以往住宅独立布置,花园四周围绕的布局方式,岭南独立住宅以“庭院”作为住宅的核心空间,功能房间围绕庭院布置,由此形成互为融合的布局方式。这种方式既改善了住宅的采光、通风,又能借庭院之景融入到生活环境之中,别具岭南韵味,与中国“阴阳互合”哲理思想不谋而合,把岭南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建筑手法巧妙结合。庭院的布置处理原则在于做好“相地”、“立基”,要求“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和“凡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4]。具体做法关键在于叠山理水而营造与建筑功能相适应的园林意境。对于群体建筑式庭院而言,多栋建筑围合而成庭院广场。单体建筑而言,其特点却成了外向和公众的(见图2)。

图1 荔枝湾区域内的并联式住宅

图2 内部庭院式空间布局

荔枝湾区西关大屋采用传统岭南梳式布局,其对外相对封闭而内部通透敞亮,通过趟栊、敞厅、天窗、冷巷、天井小院等构件的运用,将热气隔在外面,而内部又形成了完整的自然通风系统,有效地组织穿堂风,这种建筑的模式适应于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其中冷巷、天井、中庭等的处理,都是现代建筑设计可以借鉴的。西关大屋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良风格,采用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大屋厅堂内依中轴线建造,每厅一进,建有三进。进与进之间是小天井,天井建有上盖,靠天窗采光通风。进的两侧为偏厅、偏房,较大庭院偏房的两侧还建有巷,岭南人称之为“火巷”、“水巷”、“青云巷”、“冷巷”等,用作交通、通风、采光等。

2.2 建筑结构的实用性

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因为自然地势原因,与中原交流沟通困难,中原地带的政治风波对岭南地区影响较少,商业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商品经济的发达铸成岭南人重实效、讲实利的重商务实思想。例如,岭南传统民居的庭院为了有更多的遮阴面积,还有便利院落与房间之间的联系,往往把传统民居中三间两廊联扩成多进多路的大型院落,这种民居结构体现了实用功能。由于岭南地属亚热带沿海区域,气候炎热多雨,空气潮湿,夏季多有台风,岭南传统建筑大都注重通风、遮阳和隔热,充分利用建筑形体特点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荔枝湾西关大屋中的趟拢门就是适应这种地方特殊气候的产物。除此之外,还有最主要的干阑式建筑结构和多样化的骑楼形式。

骑楼建筑是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它是我国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与近代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结构的融合式建筑形式。因其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广州岭南荔枝湾区,骑楼结构样式多样,保存完整,是岭南建筑结构的代表。其结构形式有古岭南传统式、哥特式和近现代混合式(见图3)。骑楼建筑的特色在于将岭南传统竹筒屋的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张之洞督粤时期,对其结构样式提出要以砖木结构为主,“沿堤多种树木以荫行人,马路以内通修铺廊以便商民交易”[5]。官方还对骑楼设计的尺寸做出具体规定。此后骑楼柱廊结构演变为纯粹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与此同时,岭南地区大幅度提高了骑楼柱廊结构的宽度和高度,极大地拓展了通廊的空间,提升了商业气息和氛围,先进的结构材料和技术也为骑楼带来了质的飞越,使得近代成为骑楼发展的高峰期。

图3 荔枝湾区多样化的骑楼建筑结构

2.3 建筑材料的地域性

岭南传统建筑注重对建筑材料的加工和应用,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对各种材料进行处理,形成了具有当地独有的地域文化。在荔枝湾区也总能看到古代与近现代各种建筑材料的灵活呈现,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景观。传统建筑材料如蚝壳墙、青砖清水砖、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大都能在此见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青砖清水砖,这种建筑材料是岭南建筑的特色之一,从古代一直沿用至民国甚至是建国后。对于砖块的砌筑法也非常多样化,采用特殊砌法,使墙体剖面呈二或三层。这些砖石使得建筑显得具有文化地域特性。

同时,在建筑材料实际运用方面,还注重将各种材料结合。如蒋光鼐故居多用砖木混合建筑材料,还有梁氏宗祠均采用砖和木材料混合成古代与现代建筑结构的结合品。砖木结构是岭南传统建筑的特色建筑结构,通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楼板、屋架等都用木结构。由于力学工程与工程强度的限制,一般的砖木结构建筑都是平层,即不超过三层的建筑。这种结构建造简单,材料容易获得,费用较低。因此,它通常用于岭南民居、祠堂和大宅院等传统建筑。岭南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从不固执于原有形式的文化特征,并不断追求“时尚”风格,追求先进建筑技术,近现代以来还引进先进石材仿照欧式建筑,形成多样化建筑样式,立足自身功能考虑,这些都构成了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岭南建筑除了有传统的砖、木、石材料外,后期出现的彩色玻璃更为岭南建筑增添了几分地域文化色彩。

3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设计风格

3.1 建筑元素的多样化

建筑元素一是指具有一定文化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比如徽州建筑的马头墙和希腊建筑的诸神柱都是建筑元素;二是泛指构成建筑物的各部分元素,如屋顶、基础、墙体等。而岭南建筑元素众多,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中西结合式的,表现出兼容并蓄的设计风格。岭南的祠堂、书塾、古典的庭院、现代的骑楼、茶楼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为岭南人所喜爱,一直延续至今,这些都是都构成了岭南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元素。在建筑设计思维上设计者追求建筑与环境、自然、园林的亲和,表现出建筑元素的多样化。这主要包括岭南传统建筑元素和近现代建筑的装饰元素上。在岭南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方面,整体上的独特形式有亭廊水榭、小桥流水、棕榈夹道、顽石清溪等岭南园林景观元素,而这种元素独特之处在于不拘泥于我国古典园林传统形式,勇于创新。它们多有选择性的借鉴外来设计思想,结合实际兼容并蓄,但又自成一体。例如,岭南地区降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岭南植物生长茂盛,为突显这种地方特色,岭南园林中常常结合地理优势造景。另在建筑中也注重引入海洋文化,在建筑和小品设计中引入雕刻、廊柱、窗棂和各种设计元素,充分突显地域文化特色。而建筑物构造的特色文化元素更为突出和明显,最具代表性的是山墙的样式、屋面的构造和屋顶形式的多样化。除了建筑物整体和部分文化元素外,建筑室内设计在具体手法与细节上采用一些岭南传统元素,如门厅与中央庭院间的雕花木隔断;引向餐厅廊桥带来的岭南水乡印趣;曲折蜿蜒的连廊;连廊转折处借用传统满洲窗形式的景门景窗等。各种传统元素的小点缀,无不烘托出岭南文化的昔日情趣。在装饰元素的选择上,岭南建筑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取。比例、柱、阳台、山花在力学和装饰应用上较为丰富和灵活见(图4)。

图4 多种建筑元素的运用

3.2 风格造型的丰富化

岭南建筑外观融合岭南地域文化风格和造型。除了采用传统的硬山双坡屋顶形式外,山墙和屋面交叠,形成变化丰富的组合方式。各建筑之间高低错落,伴以透空廊,增强了形体的空间感。庭院建筑外墙面汲取了传统岭南庭院的青灰色调,以灰色面砖为主;顶部用白色涂料,增加了几分现代、典雅的气质;屋面挂深灰色瓦。各种色彩构成了岭南园林传统意境的基色。总体来说,改造后的岭南园林外观融合了传统岭南建筑的形式和基本色调,以现代构图方式和手法来重构了昔日传统气息。

为突显地域文化特色,岭南传统建筑还引入岭南字画艺术、功夫表演、实木家具和茶道艺术以更深层次体现岭南独具一格的风情。岭南园古景仿佛重现,当地特色文化内涵以亭廊水榭、小桥流水、棕榈夹道、假山清溪等岭南景观中重现昔日景观。以岭南水乡为中心主景,荔枝公园还结合荷塘曲桥更是将岭南园林的古典美与绘画美诠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各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也蕴含其中,主要有潮汕、客家和广府建筑。

潮汕民居建筑样式有“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造型特点鲜明,风格类于皇宫、规模庞大、内外轻巧通透、注重局部装饰、工艺精湛、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客家民居中的代表是客家围屋,围屋的建筑模式在传统民居中已经转化为各种风格样式。广府民居中最具代表的是镬耳屋,多用青砖石柱砌成,墙壁上均有花鸟绘画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主要功能是作为挡风、防火,造型极具古典艺术形式美;同时,又因镬耳屋象征管帽两耳,具有“独占鳌头”的意思,追求功名利禄的乡绅达官贵人采用各种丰富的造型风格,也象征了自身家境殷实、富足有余(见图5)。

图5 造型丰富的岭南传统建筑

3.3 细节处理的多彩化

同样,在岭南建筑的局部细节设计之中也无不显示着地域文化特色,比如以博古题材为一类的装饰,雅致脱俗,装饰感十足。有学者指出:“从地域的视角看,恐怕很难有比南岭造成的阻隔,更大地造成了哲学思想态的差异,使得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格局。”[5]由于岭南地区不受到正宗思想的禁锢,从而自由思想或异端思想会得以萌生,体现在建筑中便是多彩化的细节处理。岭南建筑注重细节处理主要体现在装饰工艺上,有的建筑本身就是件精雕细刻的艺术品。岭南的绘画、雕刻、手工艺术在细节处理上发挥的十分充分。

在建筑的立面结构的重要位置,如屋脊、墙头、墙面转折、细部收口等部位,通过各种建筑装饰手法使之不至于单调,而且坚固耐用。由于岭南地区多雨潮湿,屋面结合部的屋脊特别粗,此处成为细节处理的重要位置,尤其以正脊尤为突出,饰以陶、灰塑、嵌瓷。对于起承重作用的大面积墙体,往往嵌以砖雕,墙头配以彩绘,既避免了单调的直觉,又通风透气、利于建筑物的散热。荔枝湾区最为典型的建筑是梁家祠,祠堂采用穿斗与抬梁式结合结构,同时,在梁架、照壁额坊、柱头斗棋等位置精雕细刻,增添了其富丽高贵的格调。祠堂内部神龛的装饰,更是细节处理的精华。

此外,岭南传统建筑中的门、窗、墙体、屋内隔断的处理也是色彩多样,处理细致入微。受岭南当地哲学思想的影响,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木雕装饰艺术。在荔枝湾区的泮溪酒家、荔枝湾公园、永庆坊等处都可见到这种传统手工艺的多样化呈现。这种细节处理擅长把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各种图案构建画面,配之以古诗词、家训类的名言警句。传统绘画技法在这些地方得以传承,山水风景常常用散点透视法,层层叠叠、视野广阔,狭小空间布局上表现出无限意韵。建筑的室内厅堂、门窗、屏风、神案、梁柱都是此种雕刻手法的绝好再现之处。在荔枝湾河道两旁西方的建筑装饰细部如花柱式、宝瓶栏杆、雕花等也大量出现在岭南建筑上,并形成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兼容并蓄”、“洋为中用”是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又一特点。

4 结 语

岭南传统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形式,反映出岭南文化的精髓,荔枝湾区传统建筑结合地域自然环境特点进行设计,通过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元素组合、风格造型、细部处理以及建筑技术层面等多样化的设计手法使得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得以再现。这些传统设计手法体现了岭南人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设计理念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设计风格,对于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挥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ID:009992]

猜你喜欢
骑楼岭南荔枝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忆岭南
岭南荔枝红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不辞长作岭南人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