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双,孟霭禾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中国与日本是世界经济体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国家,中日的双边贸易发展也越来越紧密。中国的蔬菜是中日农产品贸易中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分析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具体情况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与稳定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的市场份额和贸易地位至关重要。目前,学界就中日蔬菜贸易的研究主要围绕中日蔬菜贸易摩擦问题及中国蔬菜对日出口产业竞争力两大议题展开。
在中日蔬菜贸易摩擦议题上,部分学者重点分析了摩擦的原因,并就此提出对策。陈永福等认为,中日蔬菜贸易战的根本原因是中方出口阶梯式增加而日方整个蔬菜产业缺乏竞争力,贸易摩擦对中国蔬菜产业以及日本本土消费者都构成负效应[1]。因此,中方应使部分生鲜蔬菜转化为加工蔬菜出口,同时加快开拓新市场以分散风险。张秀芳等从我国行业监管的角度展开分析,认为是中国蔬菜行业协会监管缺陷加剧了中日蔬菜贸易摩擦,大力改进和完善蔬菜行业协会是解决当前中日蔬菜贸易摩擦的最有效方式[2]。还有部分学者从绿色贸易壁垒的视角开展研究,赵海燕系统分析了中日蔬菜贸易摩擦的经济政治原因,认为在日方惯用援引WTO相关条款以及运用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势下,中国企业应主动应诉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蔬菜产品质量标准[3]。许海清通过使用引力模型得出了日本农药残留标准的严格程度对中国蔬菜出口影响显著的结论。由此提出,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加大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以及建立健全绿色壁垒预警机制是我国企业应对日本蔬菜贸易绿色壁垒的有效对策[4]。就中国蔬菜产业对日出口竞争力议题,吕美晔等运用渗透率指标分别测算了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的总体竞争力及蔬菜各类别的竞争力,认为中国蔬菜在日本市场渗透率高、具有较强竞争力,合理调整出口结构是中国扩大对日蔬菜出口的更合理途径[5]。穆月英分析了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的种类结构及产地,认为蔬菜产量长期增长、强化蔬菜质量安全以及出口目地多元化是应对日本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对策[6]。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日本蔬菜产业相较中国蔬菜产业存在比较劣势,因此,日本通过贸易摩擦来保护国内落后产业。当前研究尽管涉及了对中国蔬菜对日出口的竞争力分析,但是对于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具体驱动因素的分析尚不充分。本文将应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对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的波动因素进行分析,在总量和分类两个层次对中国对日蔬菜出口贸易的波动因素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精准地提出促进我国蔬菜出口的政策建议。
中国是日本蔬菜需求的主要供给来源。通过对2003年到2018年日本蔬菜进口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表1所示,其一,中国蔬菜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比较稳定,除2009年以外,始终保持在50%以上,最高为2006年达到56.9%。需要注意的是,从2003年至2006年,中国蔬菜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开始外溢,随之中国蔬菜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到2009年降到数据统计期的最低点,随后即开始反弹。但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蔬菜的市场份额也未出现大幅波动,这说明日本市场对于中国蔬菜是刚性需求,因此受经济及政治因素波动的影响很小。其二,中国对日本蔬菜出口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近几年增长向缓。除2007年和2008两年受危机影响出口额下降外,2003年到2012年增长态势较为明显,出口增长率为77.02%。从2013年开始,中国向日蔬菜出口出现小幅下降,到2018年末蔬菜出口下降比率为1.79%。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由于2013年到2018年这一时期日本总体蔬菜进口需求也出现下降,因此,中国蔬菜在日本市场可能出现暂时性饱和状态。最后,通过汇总中国蔬菜出口贸易总额发现,2003年到2018年期间,中国蔬菜出口总额增长近3.5倍,但是对日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重却直线下降。2003年,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占蔬菜总出口的43.72%,2011年此比重为20.19%,到了2018年为16.13%,这说明中国蔬菜出口多元化正在不断展开。
表1 日本蔬菜进口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表2 HS编码及商品名称
本文选择世界海关组织制定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定》HS(1996)的前4位编码作为蔬菜出口产品的分类依据,在此基础上借鉴陈永福(2005)、章棋(2013)、纪龙(2015)的分类方法,进一步将19个蔬菜品目划分为四大类:新鲜类蔬菜(包括0701-0709及0714项)、冷冻类蔬菜(0710项)、简易加工类蔬菜(0711-0713项)及腌制类蔬菜(2001-2005项)。
表3 日本蔬菜进口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图1 中国新鲜类蔬菜各类别对日出口情况
表3是日本蔬菜进口情况表,图1则体现了中国新鲜类蔬菜各类别对日出口情况。通过对表3和图1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进口自中国的各大类蔬菜中,腌制类蔬菜占比最大,新鲜、冷冻及简易加工类蔬菜的占比较为平衡。由于冷冻、简易加工及腌制类蔬菜都属于简易加工蔬菜,且其占比超过75%,因此,中国对日出口的蔬菜中,加工蔬菜比新鲜蔬菜更具有出口优势。第二,进口自中国的简易加工类蔬菜占日本该类蔬菜进口总量的80%左右,且从2003年到2018年该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中国的简易加工类蔬菜对日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第三,从图1可知,在新鲜类蔬菜大类划分的10个具体别类中,中国蔬菜不仅出口总量不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出口种类也较少,主要集中在0703项、0706项、0709项及0714项蔬菜。
由Tyszynski(1951)提出的CMS模型将单一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增长分解为不同的因素,着重强调了剔除市场增长和商品结构等干扰因素后产业竞争力提升对出口的贡献。此后,经过 Brownie、Dalziel、Drysdale 及 Fdedoum 等人[7-11]就应用领域、模型局限性及使用前景等方面的修正和完善,CMS模型已成为研究单一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波动原因以及评估出口竞争力的经典模型。
CMS模型的核心假设为:如果一国的某种出口商品竞争力保持不变,且该商品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保持不变,那么该国实际出口额与原出口份额相对应的出口额之间的差就是由出口结构及价格竞争力所导致的。本文通过借鉴郑学党等、李萍和刘钧霆等的分析思路[12-14],对CMS模型进行调整:将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市场需求引致效应、产品出口结构效应及竞争力效应。
设A1——出口国,A2——进口国;
定义:
E——A1国向A2国出口总额
Ei——A1国向A2国出口第i种商品的出口额
E(0)——基期A1国向A2国出口总额
E(t)——第t期A1国向A2国出口总额
m——A2国从基期到第t期整体进口贸易额的增长率
mi——A2国从基期到第t期第i种商品的进口贸易额的增长率
现假设出口国A1保持对进口国A2的市场份额不变,那么A1的出口增长就是由A2的进口增长率 m带动的,即 E(t)-E(0)=mE(0)。但是,A1保持对A2的市场份额不变的假设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A1向A2的实际出口额的增长可能会使市场份额发生变化,因此把A1向A2的出口增长进一步分解为两个部分,即由于进口国增长率所带动的增长和一个余项。
由于一国或地区出口的总额为分类别产品出口额的汇总,所以各类产品的出口额为:
因为E=∑Ei,所以一国出口总额的增长进一步表示为:
在(3)式等号右边同时加一个∑mEi(0)和减去一个∑miEi(0),则上式整理为:
根据(4)式可知,将A1出口额的增长分成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即m∑Ei(0)项。根据上述假定,如果A1保持了A2的市场份额,那么A1出口额增长的原因就是因为A2进口率的增加所拉动的,这反映了A2的市场需求效应所导致的A1贸易额的增加。如果该值为正值,说明A2的本土市场需求增大进而拉动了A1的出口额,正值越大拉动效应越显著;相反如果该值为负,说明A2本土的市场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了A1的出口,负值越大,阻碍效应也越大。
第二个因素是出口结构效应,即∑[(mi-m)Ei(0)]。该项表示A1出口的商品结构在多大程度上与A2的进口需求相匹配,以及能否适应A2国的需求调整和改变。同理,如果该值为正值,则说明A1所出口的商品能够适应A2的需求调整,出口商品能够集中于A2发展较快的产业。相反如果该值为负值,则说明A1的出口商品与A2的进口需求匹配度低,无法适应A2的需求调整,商品还集中于A2已经衰落的产业。
第三个因素是竞争力效应,即∑[Ei(t)-Ei(0)-miEi(0)]。根据上文得知mi为A2进口第i种商品的进口增长率,现设Mi(0)为基期A2进口第i种商品的进口总额,Mi(t)为第t期A2进口第i种商品的进口总额,则有:mi=[Mi(t)-Mi(0)]/Mi(0),整理得1+mi=Mi(t)/Mi(0)
将(5)等号右边除以Mi(t),得
(6)的差额表示为A2从A1进口产品发生了变化,即A1在第t期所占A2的市场份额与基期存在差额。
因为A2进口的产品是由A1和世界其他国家共同提供的,设pi——A2从A1进口第i种产品的价格;Wpi——A2从世界进口第i种产品的价格;Eqi——A2从A1进口第i种产品的数量;WEqi——A2从世界进口第i种产品的数量,所以有Eqi/WEqi=f(pi/Wpi),即产品出口的数量为其相对价格的函数。A1的第i种产品出口贸易额,Ei=Eqi×pi,A2从世界和A1进口的第 i种产品的贸易额,Mi=WEqi×Wpi+Eqi×pi。
由上面的推导可知,由于所占市场份额发生变化造成的差额可能是由于价格竞争所引起的,所以∑[Ei(t)-Ei(0)-miEi(0)]可以看成是由于竞争力效应所导致的出口额的变动。若该值为正,表明出口国的产品价格相对于竞争对手存在优势,反之同理。
本研究涉及时段为2003年到2018年。由于数据统计期间涉及经济增长与经济衰落期,因此,参照表1中国对日蔬菜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波动因素,本文将统计时间划分为:2003年到2008年、2009年到2014年、2015年到2016年及2017年到2018年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的贸易额缓慢增长,第二阶段快速增长,第三和第四阶段为了精确近年来贸易波动原因以两年为一个阶段。本文所有统计数据均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为了确保数据口径的一致性,所有涉及日本进口的数据都以日本为数据报告方。
表4是CMS模型测算后得出的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增长因素分析结果,根据表4可知,从出口贸易的整体波动角度看,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的增加量呈小幅下降趋势。2003年到2008年,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增加总效应是1.37亿美元,该数据验证了表1的信息,即这一时期中国对日蔬菜的出口增加量并不明显。而在总体效应中,需求效应对于中国蔬菜对日出口增加的贡献量为13.97亿美元,出口结构效应引起的贡献量为-12.60亿美元,价格竞争效应并没有明显的贡献。因此,这一时期促进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增加的主要驱动力为日本市场的需求。但是由于出口结构效应几乎抵消了需求效应带来的贡献量,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的蔬菜出口与日本市场的需求结构并不匹配。在第二个统计阶段的2009年到2014年,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增加的总效应为7.37亿美元,明显高于前一个统计期间,该数据同样验证了表1,即该阶段中国对日蔬菜出口贸易额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一时期,需求效应的贡献量为7.47亿美元,出口结构效应的贡献量为-1.94亿美元,而竞争力效应的贡献量为1.84亿美元。根据第二阶段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市场的需求是促进中国蔬菜出口增加的主导因素,与此同时,中国蔬菜出口结构效应的消极作用减弱,且价格优势对出口增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5到2016年及2017到2018年两个阶段的出口贸易增加总效应分别仅为0.20亿美元和0.85亿美元,相较于上一阶段出现大幅度下降。结合表1信息,这两个时期中国出口蔬菜在日本的市场份额也出现了逐年小幅下滑的趋势。这其中,两个阶段的需求效应对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且价格竞争效应为负,因此进一步限制了出口增加。
通过对出口增长波动总体效应的分析可知,尽管近年来贡献效应略有下滑,但需求引致效应始终是促进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在需求结构因素方面,整个统计期间内,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结构与日本需求结构的匹配度不断调整,逐渐趋向日本市场的需求结构,其对中国蔬菜出口增长的负向贡献度逐步减弱;在价格竞争力效应因素方面,整体由出口促进转向出口阻碍,表明中国出口蔬菜的价格竞争力相较于竞争者开始出现比较劣势。
表4 中国对日本蔬菜出口增长因素分解 单位:亿美元
根据表5数据可知,在分类别蔬菜出口视角下,2003年到2008年阶段中,促进中国蔬菜对日出口的所有四个大类增长的主导因素均为需求效应,与此同时,由于此一时期中国蔬菜的出口结构与日本市场的需求结构匹配度较低,因此大部分出口增长被出口结构效应抵消。此外,各类别蔬菜的价格竞争力效应也不显著,表明该效应对出口的增加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具体来看,综合三种效应,新鲜类蔬菜并没有表现为正向增长,结合表3可以验证,该类蔬菜这一阶段出口下降,主要的原因为中国此时期蔬菜出口结构与日本市场的匹配度不足。简易加工类蔬菜的出口贸易额具有小幅增加的原因在于需求效应的正向影响超越了结构不符的负向影响。腌制类蔬菜是四类蔬菜中贸易额增长最快的产品,也在四类出口蔬菜中份额最大。2009年到2014年的第二阶段与全时期的增长情况吻合,四类蔬菜在这一时期均表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依然为需求效应。与上一阶段不同的是,此时市场结构效应的消极影响大幅降低,而且价格竞争效应也呈正向作用,所以第二阶段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具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冷冻类蔬菜增长幅度最大,为72.01%,且在本时期三种效应的影响均为正向。新鲜类、简易加工类及腌制类蔬菜的增长率分别为55.10%、32.35%、39.84%。
在2015到2016年和2017到2018年这两个阶段,只有冷冻类蔬菜较前两个时期小幅增长,其余三类蔬菜出口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萎缩。这表明,对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需求效应在这两个阶段并不明显。
综上,蔬菜出口增加的主要驱动力为日本市场的需求效应,市场结构效应的影响由正转负,而价格竞争力效应的作用并不明显。
表5 中国对日本蔬菜出口分类别增长因素分解 单位:亿美元
第一,虽然中国蔬菜在日本市场的市场份额占比较大且稳定,但是出口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近年来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的贸易额及市场占有率均有下降的趋势。
第二,需求效应是中国对日蔬菜出口贸易波动的主导因素。在前两个阶段,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增长主要源于需求效应的拉动,而后两个阶段中,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增长趋缓也主要是因为需求效应拉动效应的逐步减弱。
第三,在本研究涵盖的时期,价格竞争力效应对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这表明中国对日出口的蔬菜在价格上并不具有相对优势。
尽管面临日本政府的贸易绿色壁垒,但是日本是我国蔬菜出口的重要市场,因此,继续深耕日本市场以稳定并提高出口对于我国蔬菜行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需求效应对我国蔬菜出口具有关键性影响,因此,如何满足日本市场的需求是决定我国对日蔬菜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而由于我国出口蔬菜在日本市场并不具备价格优势,这也为我国蔬菜出口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我国出口蔬菜的质量安全管理,确保我国出口蔬菜的质量符合日本市场准入标准。近年来,我国对日蔬菜出口份额已经出现下滑趋势,因此,维持在我国对日蔬菜出口中份额最大的简易加工类蔬菜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就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维持在日本市场份额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打破日本的绿色壁垒。这就需要我国蔬菜出口行业不仅要增强蔬菜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相关培训、建立健全相关惩处机制,从源头上对出口蔬菜的质量进行把控。
第二,开发创新我国对日蔬菜出口的新品种、新类别,进一步挖掘日本蔬菜市场的潜力。由于需求效应的效用逐步降低,表明当前日本蔬菜市场可能已经饱和。因此,基于当前蔬菜出口种类单纯增加出口量已不现实。加之我国新鲜类蔬菜对日出口种类单一且集中,因此,积极开发新种类就成为扩大对日蔬菜出口的有效途径。日本的番茄主要进口自韩国和美国,莴苣则大部分从美国进口,而这两类蔬菜从中国进口的数量几乎为零。日本的卷心菜和菜花长期主要从中国和美国进口。但近年来,这两种蔬菜日本从美国进口的贸易额不断降低,而从中国进口的数量却不断增加,这表明中国卷心菜和菜花出口企业更具优势,从而逐渐抢占了原属于美国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卷心菜与菜花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日本每年从墨西哥、韩国等国家进口大量杂类蔬菜,但无论从日本的市场潜力还是中国相较于墨西哥的地理优势,我国杂类蔬菜对日出口具有显著的优势。
第三,全面转向技术导向型全产业链、推动实现技术型低成本是提升我国对日蔬菜出口价格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国蔬菜生产的成本不断上升,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我国蔬菜在日本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不断降低。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对日蔬菜出口企业,全面加强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扩大科技种植规模、加强技术在防灾减损中的作用、加强对后续运输环节的技术投入、加强对运输装置、运输工具及运输方式投入技术革新,都是我国蔬菜对日出口企业可供考虑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