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亮,陈 党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Maslach和Jackson(1986)将职业倦怠界定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1]。高职学生由于身体与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在顶岗实习期出现职业倦怠的概率较高。如果学生在职业生涯的最初阶段过早地产生职业倦怠,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极为不利。因此,关注房地产类专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的职业倦怠并进行预防干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采用问卷星方式,使用由Michael Leiter教授开发、李超平教授修订的职业倦怠量表对江苏、上海、北京、宁夏等高职院校210名房地产类专业(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学生调研,显示学生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的210名学生中,检出有职业倦怠者107例,职业倦怠阳性率为51.0%(107/210),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倾向维度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35.2%(74/210)、25.2%(53/210)和17.1%(36/210),具体见表1。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通过与顶岗实习期的学生深入交流发现,房地产类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低成就感,如“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无法让顾客满意” “得不到领导认可”等;情绪衰竭,如“经常想发脾气” “实习工作让人心累” “感觉实习枯燥乏味”等;去人格化,如“怀疑实习的意义” “对实习没有热情” “认为能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即可”等。
表1 房地产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职业倦怠阳性率Tab.1 Positive rate of substituted internship job burnout of students of real estate specialties
A.学生角色定位不准。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不仅是“学生”,更多是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在实习企业学习。多数学生实习时的“学生”心理更突出,希望像在学校一样无条件地被包容被理解。如果不能及时进入实习角色,则很难得到企业同事的认同与找到对企业的归属感。角色定位的不准会带来挫败感与失落感。B.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学生无法进行有效地自我调节,负面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对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出现暴躁易怒、失眠等状况。顶岗实习时积极向上的心理、喜欢交流的外向性格会缓解职业倦怠,反之则会加剧身心疲倦感和职业倦怠感。C.学生学习能力需加强。学校的理论学习与顶岗实习现实有差距,部分学生自学能力不足,不能将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需要有效结合,无法满足实习单位的用人需求,进而产生职业倦怠。D.学生自我认识不清。部分学生自视过高,眼高手低,不满足于从基层一线做起;或对高职学生身份缺乏认同,缺少自信,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第一,学校方面。A.耐挫教育不足。高职学生大多为高考失利者,校内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多采用鼓励式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但忽视了耐挫折教育,导致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在紧张的顶岗实习工作中容易出现心理失衡。B.师生互动有待加强。目前学校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一般为单个指导老师指导多个学生,指导老师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虽然学校会制定学生定期汇报、指导老师定期到项目等制度,但由于顶岗实习以在企业实习为主,受限于物理距离,老师对学生的指导难以做到像校内教学及时充分。C.心理教育需深化落实。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里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心理问题难检测、专业心理人才配备不足等原因,尤其是处于顶岗实习期,学生真正出现心理问题时,很难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救助。
第二,实习企业方面。A.实习内容琐碎。实习企业安排给学生的岗位一般为基层操作岗或辅助岗位,技术含量较低。学生在实习初期可能会有刚进入社会的新鲜感,但长期简单重复地工作会让学生有能力不被认可的错觉,不能安心做好本职岗位工作,甚至出现想换岗离职等意图。B.人际关系较复杂。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需要同时面对领导、同事、客户等,关系较复杂。部分员工对实习学生带有歧视,让学生感到人际关系不融洽,甚至感到孤独。C.工作压力较大。一些离职率较高的岗位,学生往往会被“委以重任”补空缺救急,而这些岗位的工作难度与压力一般也较大。另外,部分企业在对学生考核时,比如物业费的收缴、二手房成交业绩等,标的针对的是正式员工,要求较高,而学生由于能力、心理等超负荷会出现压力增大、排斥抱怨等现象。D.实习工资较低。虽然大多数实习单位对实习生都有针对性的实习补助制度,但更多是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实习补助一般较低,以此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实习工资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低成就感。
第三,家庭方面。A.家长对房地产类专业认识片面。部分家长认为物业管理技术含量低、房地产行业波动性大,不稳定。家长对专业的低认同度影响了学生对所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学生以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待实习,无心工作,工作成就感降低。B.家长对高职教育不认同。部分家长认为高职生学历低没前途,竞争不过本科生与研究生。选择让学生读高职是上不了理想高中的权宜之计,以拿一纸文凭为目的。家长对学生的错误引导,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无明确目标,出现去人格化倾向。C.家长把学校当保姆。部分家长抱着只要学生能顺利毕业的心态,把学生交给学校全权管理,无暇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给予适当关注。而学生处于叛逆期,出现问题时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导致学生顶岗实习面临职业倦怠困扰时,家长不能有效介入。
A.及时转换实习角色。端正心态,以准员工的身份投入实习,不再沉浸于学生身份。调整角色定位,要能沉入岗位长时间深入钻研学习专业技能,不急于求成,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虚心向同事请教学习,争取获得同事与上级在工作上的支持认可。B.树立正确的实习观与就业观,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正确对待顶岗实习,珍视进入社会前的实习练兵,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克服实习中的困难。主动结合自身特点与企业发展需要,有目标性地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增强个人成就动机。通过对行业的更深层次了解,增强行业认同感与职业自信,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个人对实习工作的应对能力。C.培养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提高抗压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以此来缓解工作压力。学会在重复简单工作中发现乐趣,并积极争取与把握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增强自我成就感。掌握一定的情绪舒缓、情绪控制、压力释放等压力处理技巧。学会把工作与生活分开,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在遇到困难时能通过恰当渠道向父母、学校指导老师、企业同事、同学朋友等寻求帮助。利用实习间隙,加强体育锻炼,让身心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排除消极情绪的干扰。 D.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认识到顶岗实习只是成为社会人的过渡,持续学习才是实现个人成长克服艰难险阻的动力源泉。学校的理论学习只是打基础,要想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快速成长,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与对学习的热忱,才能拓宽职业发展之路。
第一,学校方面。A.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选择知名度高、规模大、口碑好、实习生培养机制完善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企业,优先推荐参加校园招聘会。鼓励学生组团应聘,以小组为单位结对到同一家公司实习,以便在工作中相互照应[2]。B.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做好实习前的安全动员尤其是心理安全动员工作,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提前进行心理测试摸排,重点关注问题学生。利用微信、QQ等做好学校、班主任、学校指导老师与家长的实时沟通。学校指导老师通过学生定期返校汇报、微信、QQ、实习管理平台等保持与学生的不间断联系,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实习困惑与问题,引导助推学生以饱满阳光的心态参加实习。C.优化课程设置。除了开设房地产类专业必修技能课,也要设置体育健康、语言文学、成长基础、通用能力等公共基础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开设专业必修、公共必修课,也要设置专业选修、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有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的自由,为学生将来的实习、工作、生活增添色彩。D.加强挫折教育。高职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吃苦耐劳精神不足,遇到问题喜欢退缩被动等待。除了通过思政课程进行耐挫教育之外,还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越挫越勇等奋斗拼搏精神。
第二,实习企业方面。A.完善实习生培养制度。校企合作企业要落实入职引导人标准:有经验、会带“徒弟”、正能量、对企业忠诚、岗位稳定等;实习项目基础相对要较好、团队凝聚力强、员工队伍稳定等;有针对高职实习生的岗位轮换、考核管理、奖惩制度等。以此为学生初入社会创造良好的实习成长环境,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要制定科学的实习薪酬制度,通过福利、晋升等措施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B.健全实习沟通机制。企业指导老师定期对学生的实习情况给予评价,并做好与实习学生学校指导老师和班主任的沟通反馈工作。企业人事部门与用人部门要开通针对实习生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学生实习诉求并提供帮助。C.重视企业文化的育人作用。通过培训、公司年会、周年庆、员工团建活动、优秀员工评选、工匠精神宣传等活动,宣扬公司的价值观与企业理念等,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度。在企业层面,构建重视人才、愿意为年轻人提供发展机会的工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提高学生个人价值感和成就感。
第三,家庭方面。A.端正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父母要摒弃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的错误偏见,对学生抱有恰当的期望,相信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并以此在社会上立足。家长应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相信学校,重视顶岗实习,积极配合做好对实习学生的辅助引导工作。B.增加与孩子的共同语言。高职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同时也处在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顶岗实习关键期,父母要更关注学生的实习状况与心理调适。父母应主动了解孩子所学专业与喜好等,以增加与孩子交流的共同话题,引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主动打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