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璞石
自儿子儿媳在穗安家后,我们两老每年均被热情邀请到广州过年。今年受疫情影响,直到3月底他们都不放心让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回长沙,说是待疫情缓和些,请假驾车送我们回家。自然,在广州待的时间一长,生活中也就添了爷孙间“嬉戏”的乐事。
从小就戴上近视眼镜的我,现在看东西又越来越模糊了。我不得不在网上选购了一副度数更深的眼镜,戴着看东西清楚多了,而且眼镜价格只有实体店的零头,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不知为何,我老觉得不自然,乃至怀疑佩戴眼镜是否会影响个人形象,犹豫中决定把此疑惑权当选择题,交给读小学的孙儿。听听他的“高见”,亦是一乐。
这天,趁着孙儿刚上完网课,我连忙将新旧两副眼镜摆在桌上。
“兮兮,爷爷出个不难也不容易的选择题考考你的辨别力。”我卖关子地说。
“好呀!”他爽快地回答。
“爷爷有两副眼镜,一副是塑胶框的,另一副是金属框的,你认为戴哪副更好看?”我先后戴上新旧眼镜,为了不影响他的判断,我转动头部,分别摆出相同的“Pose”,让他观察区别。
大概是看惯了我一直戴着金属框眼镜,他不假思索地说:“戴金属框眼镜好看些。”紧接着,他追问了一句:“爷爷,您为什么要换新眼镜呢?”
为了消除他习惯认知的思维定势,我如实地解说:“因为旧的金属框眼镜度数低了,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楚,而新的塑胶框眼镜度数增加了,能清晰地看到远处的景物。”
“哦!是这个原因呀!”这次,他略有所思后,又补上一句,“那戴黑色塑胶框的眼镜好看些。”
没想到这么快他就转变了观点,看来他判断事物还蛮讲实用性的。
与孙儿简短的几句对话倒使我豁然悟出点道理,那就是对待任何新生事物,只有弃除传统旧习的思维定势,才会得以释然。由此,我也欣然地换上了新眼镜。
4月伊始的广州,感觉已进入初夏。那天阳光明媚,我们全家驱车去广州刚恢复开放的麓湖公园。约上午9时,大家有序地测量体温后,缓步进入园内。很快,大家就踏进了密林覆盖的山道。进入山道不久,游人自觉地拉开了距离,三五分散而行。
考虑到一家老小,在登山前,我们开了个家庭“碰头”会,主旨是只带必需品。很快,我们决定带三个装满茶水的塑料杯、消毒纸巾及孙儿的隔汗巾,一个双肩包足够了。我提出水杯由三位老青小男士分别携带,儿子与我各提一个水杯,兼管各自“领导”的饮水服务,孙儿的水杯让他自己单独提着。儿子儿媳赞成孙儿提杯的意见,却反对我参与提杯,说把剩余的东西放在包里。接下来,他俩都争着背包,平日喜欢留意与观察事物的孙儿忽地说了一句:“爸爸妈妈都莫吵,还是听我们家‘老大’的吧!”然后他抬起头,两眼圆瞪瞪地望着我。
没想到孙儿冷不丁地给我封了个“老大”的头衔,并狡慧地提议由我来“调解”。最终“仲裁”的结果,背包由儿子全权负责,孙儿自提水杯。
可能是太久未在野外活动,刚行走到半山腰,我们就一个个气喘吁吁了。在阳光的透射下,轻雾缥缈在丛林中,伴随着各种清脆的鸟啼声,山野里散发着浓浓的花草清香。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移低口罩,尽情享受山林中的自然凉爽。
两个多小时走走停停地攀登,一直保持爷孙先行、儿子居中、婆媳继后的队形,相继爬到了山顶。我和儿子水杯里的茶水已喝完,孙儿的倒还剩下了大半杯。坐下休息时,他得意地将水倒入杯盖中,一人惬意地自斟自饮。
“兮兮,就一个人喝呀?怎么不问我们喝不喝呢?”他心目中的“老大”——我忍不住开口了。
“这杯水是我的呀!”他回答得理直气壮。
“刚才你没看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喝水时的相互谦让吗?”我诱导性地提示。
“你们的都喝完了呀!”他仍不解地回复。
“没错!可我们是两人一杯,你是一人一杯哦!”我向他细说缘由。
“好吧!那你们喝吧!”他似乎有点不情愿地举起杯子。
“你应该主动倒到我们的杯子里呀!你应该怎样尊重长辈呢?”我进一步地“逼引”他。
“好的。”他边答应,边分别给我们倒水。水虽不多,然浸到嘴里,润在心头。大家向他道了谢,并高兴地夸了他。
后来,在下山的路上,每当喝水前,他都先问我们要喝水吗。只有我“盛情难却”地又喝了一次,其他人都没忍心再喝了。
璞石有话说
这些事看起来有点摆形式,走过场,其实,当形式与过场成了习惯后,孝敬长辈、关心与尊重他人等良好品德也就悄然在下一代的言行中养成了。此外,日常生活中,大凡高智商的人都会采用简单方式处理繁杂的各类琐事,特别是在物质需求上,往往实用与适合自己的恰恰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