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贤君
摘 要:长治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方。数千年来,勤劳朴实的长治人民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其中尤以歌谣数量最多,文学艺术价值最高。长治歌谣的形成与发展与本地区的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歌谣本身就是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繁荣。文章通过长治歌谣来管窥长治地区丰富的社会民俗。
关键词:长治歌谣;民俗;民众
长治歌谣生动地把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每一首歌谣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长治人民多彩的生活。长治歌谣中的社会民俗,大多反映了人生仪礼、岁时节日、娱乐习俗等。其中,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1 婚姻习俗等
长治歌谣中记录最多的就是婚姻习俗。长治地区的婚姻习俗一直以来都遵循中国古代的婚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治地区的婚俗不断得到简化,婚姻礼仪大致分为“议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礼、拜堂、洞房”等几个阶段,如沁县歌谣《嫁前歌》:“十五女儿美名扬,十六媒人坐在炕,十七爹爹忙嫁礼,十八亲娘传私房,十九桩桩齐备当,二十出门作新娘”“新砖铺地粉刷墙,粉刷墙上挂中堂,中堂绣就双喜字,喜气洋洋迎新娘”“禧字在当中,新人来鞠躬,互敬又互愛,和睦共劳动”;潞城的歌谣《鸳鸯疙瘩汤》:“左手拌疙瘩,儿女一不沓。小子会念书,闺女会绣花。新郎把汤喝,万事不出差;新娘把汤喝,手巧会做活。你吃我来喝,和美闹人家”等。除了以上正常的婚俗外,长治歌谣中还反映了某些特殊的婚姻形态。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的生活条件恶劣,因为贫困,童养媳这种畸形的婚姻形态普遍存在。家境贫寒的家庭由于没有能力抚养女儿,就把女儿卖到家境富裕的家庭作童养媳。屯留县歌谣《打尿床》唱出了童养媳的无奈与凄凉:“一个姑娘本姓黄,狠心的爹娘把她许给了一个七岁郎。七岁郎他不成器,白天在外贪玩耍,到了黑夜先尿床。一更尿湿了新婚被,二更尿湿了象牙床……”新中国成立后,童养媳逐渐消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诞生礼和葬礼同样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过程,诞生礼的歌谣有:“逢春正月里,正月里是新春。江河岸,水萍草,孩儿就扎下根”。葬礼歌如《入殓撒花歌》:“大!大!看你银钱看你花,不要想咱家。大!大!从头到你脚底下,满盖金银。”
2 节日习俗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相关的民俗活动从腊月初八起到正月二十左右为止,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春节期间庆祝活动很多,以长治地区为例,“年三十”前的主要活动有: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打发”灶王爷上天;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二十八、九准备年货,打扫房子;腊月三十贴门神,贴春联;除夕夜包饺子,吃团圆饭。“年三十”后的主要活动有:正月初一以后开始走亲访友,此后一直到正月十五、十六闹元宵,正月二十五过添仓。
在过年期间的这些活动中,元宵节是最热闹的,长治有很多描写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游灯会等热闹场面的歌谣,如《人人欢笑》:“紧紧地走来慢慢地瞧嚎嚎,紧走呀慢瞧来么好不来热闹。哎,正月来十五呀大闹元宵嚎嚎,那边厢跑旱船来么还有那高跷;哎,千人歌万人舞你唱我跳嚎嚎,嚎嚎嚎,家家门上哟红灯高照哟嚎嚎。这边厢耍龙灯狮子舞嚎嚎,庆祝元宵哟人人欢笑哟嚎嚎”,人们敲锣打鼓,同庆佳节,其乐融融;还有《元宵灯火歌》:“正月十五搭神棚,细吹细打锣鼓声;围绕黄河三百六,烟花火炮满天红”,各式各样的彩灯照亮了元宵节的夜空;《忙》里还唱道:“晚晚还有灯火来,样样花灯跑出来:天上飞得鸽子灯,地上跑得兔子灯,红瓤黑子西瓜灯,青枝绿叶白菜灯,薛平贵提还家灯,王三姐拿彩球灯,张果老骑毛驴灯,吕布貂蝉灯对灯,莺莺独对西厢灯,张生跳墙不见灯”等。元宵节过罢,在正月二十五这天还有一个农家祈祝丰年的节日—添仓节。过去在这一天,人们在院心画一圆(有圆屯之意),圆里放上米、麦、黑豆等五谷杂粮,而后烧香,念添仓词:“添仓爷,添仓来,米麦黑豆驮将来。缸也满,瓮也满,大仓小仓溢出来。黑豆喂牛牛耕种,米麦蒸馍馍上供。供奉四季献天仓,年年岁岁来添仓”。
除春节之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长治歌谣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映,如“三月里呀是清明,桃杏花开杨柳青,蜜蜂采蜜花儿蹲”“五月里,午端阳,家家户户吃好饭。江米粽子粘白糖,哎呼哟哎嗨嗨,江米粽子粘白糖。哎呼哟哎嗨嗨,哎呼哟哎嗨”“八月里,中秋节,中秋月饼四刀切。举家团圆来赏月,哎呼哟哎嗨嗨,举家团圆来赏月,哎呼哟哎嗨嗨,哎呼哟哎嗨”。民歌对节日民俗的反映,往往是歌唱该节日最典型的民俗事项,如元宵节观灯、中秋节赏月等。
3 其他社会习俗
很多长治的歌谣也是民众的人生经验、处世哲学、伦理观念的总结。如《凤凰落架不如鸡》:“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豹子下沟不如猪,凤凰落架不如鸡”;潞城的《一字歌》:“一砖一瓦筑高楼,一溪一河汇大流,一针一线织成布,一分一文不可丢,一粒沙子能迷眼,一剂良药疾病走,一勤能把家致富,一懒能把祖业丢;一俭使你百样有,一馋使你穷到头”。
长治地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许多歌谣都反映了人们崇拜民族英雄、忠臣、清官的审美取向,儒家的“忠、孝、节、义”等核心思想也渗透其中。如长子县的歌谣《四贤歌》:“朱洪武坐南京国政天心顺,包文正出相府官清民自安,穆桂英破洪州妻贤夫祸少,雷振海征北国子孝父心宽”;沁县歌谣《包公铡》:“狗头铡专管那民间罪犯,虎头铡专管那污吏贪官;龙头铡专管那皇室亲眷,包文正不徇情执法如山”等。
长治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此的大小战争不计其数。其中,近代的上党战役、神头岭伏击战、沁源围困战等都发生于此,歌谣《沁源围困战》就较为详细地记述了这一战役。在抗战期间人们积极开展杀敌练武运动,为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沁源围困战》唱道:“太行山,高又高,百万民兵称英豪。年轻的庄稼汉,练习打仗来出操。一把锄,一杆枪,锄头枪头放银光”。在战争中涌现的许多英雄人物如董家兄弟、高贵堂、王小保、李大胖等在歌谣中都有生动记录:“董好旺,是好汉,刺刀面前志如刚。董起旺,真坚强,敌人追捕他反抗”“高贵堂掩护大家到后山,端起三八枪,乒的一声响,鬼子爬地上”“儿童团长王小保,洋铁桶里放鞭炮。鬼子当成正规军,轻重武器瞎喊叫”。
4 结语
总之,长治歌谣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太行山歌实在多,坡坡洼里藏山歌,唱了三百六十日,才唱完一个野鸡窝”,这正是长治市歌谣极为丰富的真实写照。各类社会民俗在长治歌谣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筑了恢宏壮丽的长治民俗大厦。民俗反映在歌谣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来源并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是民族历史、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录像带,长治人民简朴淳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歌谣中一览无遗。歌谣源于民间生活,长治歌谣中瑰丽灿烂的民俗生活是歌谣民间性的体现,是长治歌谣地方化的体现,更是地方标识之一。因此,对长治歌谣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整理分析,以及对歌谣中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尤为重要,这正是我们今后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长治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长治市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文学·山西卷)[M].陵川:山西省陵川县印刷厂,1988:215-457.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56.
[3]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0-159.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202-236.
[5]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6-293.
[6]彭栓红.多元文化交汇下的晋北民歌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2011,(2):1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