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晨萱
我9岁的时候,一个新生命降临我家。在此之前我以为有兄弟姐妹陪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弟弟的出生也是经过我同意的。但没想到,他的到来竟是我“噩梦”的开始。
一句“你是姐姐”,我就必须无条件谦让。比如得先让弟弟进家门,比如因为不小心吃了弟弟想吃的零食而挨骂。有一件事我至今仍耿耿于怀:在叔叔的婚宴上,我正在楼上和小伙伴看叔叔家的大电视,电视声音很响,我们也很闹腾,并未留意到门外的动静。突然,母亲怒气冲冲地推开了门,我还未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便直接挨了一巴掌,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弟弟在外敲门,无人回应,于是就向母亲哭诉我不给他开门。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希望他没出生就好了。自此,我的心头埋下了一根刺,往后的每一次妥协,都将它推向更深处。常年的“察言观色”,让我变得更加敏感。周围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冷漠的眼神、疏离的动作,都会一次次刺到我,直至遍體鳞伤。
眼泪大概是最好的治愈剂。悲伤难忍的时候,我会哭泣,仿佛身体中的毒素会随着眼泪一同排出体外,然后勇气与力量就会重新充盈我的身体。冷静下来后,我也找母亲细细聊过此事。她向我坦言,有时候也不是偏袒弟弟,而是因为我让着弟弟更容易解决事端。我其实明白,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她时常烦躁,会有一些喜怒无常。之后,我便不会再像一块臭石头,与她硬碰硬,而是学会了自我调节。除了哭泣,我也找到了一些其他的精神寄托。有时候是小说,或者广播剧,睡前听着别人的故事,迷糊地进入梦境;有时候是一些温暖、励志的动画,比如《夏目友人帐》,让我找到一个安全的港湾;又或者是使人心静、豁达的音乐,从网友的评论中汲取力量。
这样一段话,让我深信不疑,也想送给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我们遇到的每个人、经历的每件事、每一次喜悦与伤痛,都是成就我们本身的一部分,放下并不代表遗忘,更不意味失去。那些半途而废的遗憾和无可奈何的错失,都会在将来某个注定的时间点等待着你我,等待与我们再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