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莎
面对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于2020年1月27日紧急受命驰援武汉,全队151名队员舍小家顾大家,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连续奋战65天,成为去得早、回得晚的医疗队之一。医疗队和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共同承担三个病区150张床重症患者救治任务,建立病区双主任负责制,形成工作合力。累计收治患者345人,最大年龄91岁,重症、危重症占88%,治愈出院患者220人。
医疗队进驻武汉第3周,有队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基于此,北京市卫健委协调由北京安定医院姜长青主任和我组成的心理治疗小组进驻医疗队,针对患者及队员进行心理及精神状态的稳定工作。刚入队时,发现在武汉疫情的阴影笼罩下,医疗队员普遍处于心理防御状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存在困难,导致心理工作者和团队成员融合需要一定的时间。秉承着放慢节奏,力求融入、着重观察的原则,尽可能地多参与队员的各类活动,包括党小组会、医疗组会、体育锻炼等,尽量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玩乐在一起,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让医疗队员增进亲近感和接纳度。同时对团队领导、领队、普通队员进行个人访谈,了解队员心理状态、排班制度、工作强度等多维度信息,以评估团队对心理治疗的需求。
经过1周的摸底,基于队员的心理、生理状态,遵循国际标准危机事件应急管理(CISM,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工作要求,我们制定了“北京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搭建了“心理驿站”为援鄂队员集中进行心理服务。在具体的治疗技术中,无论团体还是个体治疗,均采用积极取向心理治疗的导向,包括应急反应的识别、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接纳承诺疗法、团队拓展训练等,帮助队员发现及学习内在积极资源,并对异常体验进行稳定化技术干预,避免过深的暴露所带来的焦虑,维持队员良好的心理功能。
下面分享我在援助武汉期间写的三篇日记,希望能让大家身临其境体验精神心理在前线发挥的重要作用,切身关注我们援鄂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记录时间:2020年2月23日 阴
我们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负责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在武汉市新冠肺炎救治团队这个大家庭里有医生、护士、记者,他们凭着一颗救死扶伤的心,从社会各地“逆行”至武汉,为患者服务。晓婕(化名)是队里一位南方姑娘,主动报名来鄂援助已经40多天,来鄂后她努力工作,毫无畏惧,十分勇敢。但每天晚上做噩梦而且越发严重,让她恐惧害怕。她主动联系上了我请求心理帮助。
与晓婕的交谈中我得知,晓婕平素睡眠非常安稳,只是来鄂后她才出现了睡眠问题,每晚都会做很可怕的梦。我意识到这种界线清晰的改变,并非晓婕原有问题,而与对环境的应激有关。我询问了晓婕在武汉工作适应的情况,她向我诉说了她的焦虑:她此次来鄂,总觉得很多人需要帮助,她觉得自己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常常自责于自己的工作不夠努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
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师,我觉察到了晓婕自责背后潜藏的信息,我开导她:“我非常钦佩你这样的决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作为一个二十岁的姑娘勇敢赴鄂,你已经做了非常伟大的工作了。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觉察一点,为什么我们有这么急迫的想要证明自己的愿望?”晓婕慢慢向我说出她内心的遗憾,原来她和自己的父亲已经两个月没有说过话了。从小到大,晓婕认为父亲只喜欢哥哥,嫌弃自己是女孩子,从小对自己不够重视,所以她从小就暗自努力,希望自己的优秀能够被父亲认可。但和父亲的冲突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次来武汉,晓婕每天给家里打视频电话报平安,都是母亲和自己说话,父亲都是在画面外沉默不语。说到这里,晓婕伤心地哭了。
我给她做了解读,“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你在说你对父亲的怨恨,但我也听到了你因为怨恨而产生的自责。我能感受到你是那么爱你的父亲,他在你心里是那么重要,你多么需要他关注你。我也相信你的父亲一定很为你自豪,我都可以想象在你和母亲视频时,他在画面外一定认真听你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他内心一定为有你这样一个勇敢坚毅的女儿而自豪。”
至此真相大白,原来晓婕是因为想向最爱的父亲证明自己是个值得他爱的女儿,才不断逼迫自己做得更好。而这种对自己的不断施压势必造成焦虑,越来越多的焦虑会以噩梦、失眠的方式被表达,这才是晓婕睡眠问题的症结所在。
距离这次谈话已经过去一周了,晓婕告诉我经过这次治疗她的噩梦神奇般地消失了,每天睡眠非常好,工作时也活力满满。她说:“现在遇到事情,我还会着急,但我心里知道我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心里踏实了。”通过对内在机制的解读,晓婕增加了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掌控感,同时失控就会大大减少。
都说精神分析是很玄的方法,但晓婕的治疗体现了精神分析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奇效。这就是心理学的神奇魔力,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更多地倾听理解和支持我们的队员,让我们把这些年的积淀都发挥出来,用我们精神心理学的特殊方式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记录时间:2020年2月28日 雨
今天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有个新冠肺炎患者出现了自杀行为,需要紧急精神心理会诊。
这是一位年近60的女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既往多年服用碳酸锂、喹硫平及西酞普兰治疗,精神症状一直控制良好。1周前和爱人一起确诊新冠肺炎,并在同一个病房住院接受治疗。住院初期夫妻二人相互打气支持,但随着病情逐渐加重,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瓦解,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严重的失眠,以及用头撞墙等自杀企图和行为,其主治医师通过北京医疗队找到我们心理组给予精神疾病及心理状态评估。我们在刘壮队长的安排下,与主管医生及患者进行远程会诊。
我们远程详细询问了患者既往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特征及治疗情况,评估了患者此刻的极端心理状态。我们发现患者处于非常悲观和绝望的状态,认为自己得了绝症无法治愈。恐惧和失眠已经让她完全丧失了求生的意志,反复重复“活不了了,活不了了”。综合考虑患者应激反应情况应属于精神疾病症状范畴,也就是“双相情感障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精神心理干预手段应以精神科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考虑到患者严重的失眠及冲动极端行为,以及抑郁状态,将患者抗抑郁及控制冲动的药物剂量加量。同时考虑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我也计划给予抗焦虑药物缓解应急反应。同时姜长青主任给予患者进行了心理状态评估并制定了后续康复方案。
希望此次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联合治疗能有奇效。
记录时间:2020年3月5日 晴
今日对那位双相情感障碍共病新冠肺炎的患者进行出院前随访。在随访中得知经过精神科药物调整3天后,患者的情绪症状及自杀行为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对新冠肺炎的治疗积极配合,并于今日顺利出院。出院时患者交给主管医生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感谢医生们将她从心如死灰的抑郁状态拉了回来。
在一个传染性疫情的影响下,我们都考虑到了心理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一个极端应激的状态下,精神科的保障是至關重要的。精神病与心理专业不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只有二者的相互助益和补充,才能让灾难暴露者得到最大的保障。
总之,随着心理驿站的不断深入开展,队员心理状态的逐渐稳定,大家越来越多地希望通过心理学来提升和发展自己。经过问卷调查,我们逐渐将工作重心转为压力管理、医患关系、职场关系等个人发展议题,开展系列讲座。心理驿站通过持续且稳定的心理学设置来吸引队员们参与,队员们都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每天下午四点钟心理驿站开课啦”,心理驿站“铁粉”们每天下午四点钟都会准时出现在讨论现场,大家通过自己带来的丰富生动的案例,对学到的知识加以解读,并向两位心理专家询问意见。大家普遍反映心理驿站内容丰富且实用,能够对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给予灵感和启发。队员们对于心理驿站的需求已经逐渐由“有问题才来参加”转变为“没问题更要来参与”,心理服务工作的可接受度在队员心中大大提升。
截止到3月31日大家离鄂返京,已有207人次进驻心理驿站,线下心理评估267人次,线下心理健康教育300人次,线下个别心理治疗69人次,网络心理咨询12人次,电话心理咨询7人次。药物干预及指导36人次。通过每日对国家卫健委的工作汇报,“北京模式”持续深入的推进为全国各个地区医疗队的心理保障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