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彬,孙 锋
(1、汕头市海湾公园管理处 广东汕头515000;2、汕头市华侨公园管理处 广东汕头515000)
炮台是我国明清时期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是用来放置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台基,是伴随着火炮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战时军事防御工事体系,一般都构筑在江海口岸和其他险要之处[1]。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朝廷下令“沿海炮台,足资防守,明代即有之,应令各地方设之”[2]。自此,我国沿海地区开始大规模地建设海防炮台。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侵略者将海上作为入侵中国的通道,由于当时的清朝没有强大的海军队伍,朝廷以沿海岸作为布防的重点,根据海岸的地理特点、沿海的地理形势大量构筑炮台,以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3]。炮台择险要之处而建,在抵御西方国家侵略、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炮台亦是西方侵略者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旧式炮台大部分自建成后就被遗弃,明清时期所建炮台旧址,现今只有建于嘉庆时期的长沙炮台和崖门炮台基本保存,以及同治十三年建设的汕头崎碌炮台、光绪七年建设的虎门威远炮台保存尚好,是研究中式炮台的最后实物[4]。
汕头崎碌炮台,又称“石炮台”,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海滨路石炮台公园内,南临汕头内海湾。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竣工于清光绪五年(1879 年),是一座外径为110 m、内径为85 m 的圆月形城堡式拱石结构建筑(见图1),整座炮台由花岗岩建造而成,总面积(包括护城河)为19 607 m2,其中城堡面积10 568 m2,是清代粤东地区的主要海防建筑,也是中国近代保存较为完整、独立体面积最大的炮台。
图1 崎碌炮台全景Fig.1 Panorama of Qilu Battery
辛亥革命后,炮台被军阀占用,民国时期改作监狱,称为“惩戒场”。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炮台为当地公安机关使用。1957年因战备需要,炮台为海军部队驻守。20 世纪70 年代末,海军部队撤离,后由驻汕海军水警区租给崎碌街道办事处使用,辟为街道小手工业作坊。崎碌炮台先后被评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崎碌炮台坐南向北,南北方向为中轴线,北面设台门,南面背临汕头内海湾。北面台门为花岗岩构筑的拱券式台门,台门额顶镶石一块,上刻“崎碌炮台”四字(见图2)。北面台门是炮台的唯一出口,正对台门为八字照墙,两侧置东、西辕门各一座。炮台外筑环形濠沟一条,以作拱卫炮台之用。
图2 崎碌炮台台门Fig.2 Gate of Qilu Battery
炮台主体分为上下2 层,首层内设环形暗巷一道(见图3),环绕外墙设炮洞22个,门洞36个;顶层设墙垛,环布露天炮位18 个,并设通风报话塔75 个(现存62 个),通风报话塔每3 个为一组,平面呈品字形摆放。从1 层炮巷至2 层东北面的点将台,由一条螺旋形石梯连接(见图4),此梯位置较为隐蔽,便于作战时进行有效的疏散。炮台内广场与2层炮台平台间主要靠一条造型奇特的波浪形石阶楼梯连接(见图5)。
图3 环形暗巷Fig.3 Circular Dark Alley
图4 螺旋形石梯Fig.4 Spiral Stone Staircase
图5 波浪形石阶楼梯Fig.5 Wavy Stone Staircase
炮台暗巷,独具特色。巷道与炮洞顶部拱券的交汇处,结构上采用方圆式,两个并列拱十字交叉,相互贯穿而形成一种构造方式,由拱脚的四边随拱的弧度,逐渐向拱顶中心收砌,暗巷内22个炮洞与巷道顶上拱券交汇处均以此种接合方式重复运用,最后串拉成为宽4 m,全长292 m的暗巷,至今140多年仍安稳如山。
波浪形石梯,同时具有通行与运输的功能。此梯宽3 m,共27 级,在坚硬的花岗石上打凿出27 级凹凸的半圆弧形条石,拼筑成柔顺的波浪形状石梯,便于运送笨重的铁炮和炮弹。石阶的凹面与运炮车子的轮子具有相同的弧度,能缓冲重力下滑的速度,提升安全性,同时美化石梯,使整体更具艺术美感。此种构造方式,美观实用,可谓独出心裁,在海防建筑当中可算是罕见其例。
高超的防洪防渗漏技术。使用贝灰、糯米浆、红糖混合而成作粘结材料,即把糯米熬成稀饭,拌入石灰[5]。此种材料具有粘结强度大、韧性好、耐水防渗漏极佳等3大优点。暗巷拱顶及波浪形石梯等石构接合部位,虽历经140 多年的狂风暴雨侵袭和洪水浸泡,尚未发现裂缝和松脱迹象,不仅体现了其所使用的粘结材料的有效性和耐久性,也为今天建筑粘结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实物例证。炮台2层台面则采用桐油拌合水泥砂浆铺面,防止雨水渗漏,台面外高内低,水汇入明沟,从石槽流入护台河,这是保护崎碌炮台免受洪水冲蚀侵啮的重要举措。
崎碌炮台外墙上下不规则地分布着直径大小不一、贯通于炮台的圆孔(见图6),其主要作用为:①使炮巷内通风透气性更佳;②防止墙体在高温天气下受暴雨袭击出现的热胀冷缩而破坏;③降低墙体在遭受炮火袭击后的受破坏程度。此种举措说明营造者已从物理作用和战争环境2个方面对炮台的设计和建造加以十分周密的考虑,也是炮台主体至今保存完好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图6 墙体圆孔Fig.6 Round Hole in the Wall
崎碌炮台见证了晚清时期“邻氛不清,潮海严防”紧张的海防军事形势和“国势颓危、列强环伺”的沧桑历史,是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与近现代西方军事设施建造技术相结合的典型范例,是研究我国近代海防军事设施建造技术珍贵的历史遗存和实物载体。
崎碌炮台是潮汕地区一座造型独特、造工精致的海防军事设施,与沿海相邻的炮台一起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海防布局。崎碌炮台可以说是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海防设施,成为时代社会的历史见证。
崎碌炮台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近代建筑理念有机结合的海防设施杰作。炮台台门外的八字照墙高大端庄;东、西辕门为中国传统牌楼式建筑,平面布局及形制,所布置的文化建筑和军事构筑则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建造理念。
崎碌炮台的造型设计十分重视建筑形象的端庄与正直的思想理念,追求“立必端直,处必廉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对建筑造型采取以“端肃”、“齐整”、“规矩”、“气概”为美的观念;对建筑布局则以“主贵高严”、“宾宜端拱”、“护从齐整”为指导思想,以求得“屋形端肃”、“气象雄豪”的形象效果。
崎碌炮台是珍贵的中国海防设施历史遗存,对于人们深切了解晚清时期“国势颓危、列强环伺”的危急局势;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近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历史背景对于今天我们坚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崎碌炮台具有成为汕头市旅游品牌的巨大潜力。汕头市为广东省3 个经济特区之一,通过对炮台的切实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放,进一步彰显崎碌炮台的个性特征,充分展现其港口城市的人文和生态资源优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于将汕头市打造为旅游品牌城市,从而带动当地文化、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崎碌炮台设计独特,建造技术精良,它熟练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夯筑技术和石构拱券技术,充分吸收了近代西洋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并在建筑构架、防漏、防洪以及通风、透气采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对现代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炮台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海防军事设施,从最早防范海盗、倭寇等小规模的侵略势力,到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侵略者企图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入侵,这些炮台均起到了防御和震慑的作用,是中国海防建立和发展及抵御外来侵略者的重要军事史迹,对这些炮台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汕头崎碌炮台的探究,对其后期的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建设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