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
(天津市永久医院 皮肤科,天津 300450)
痤疮又称青春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发病人群多见于年轻人。研究显示[1],内分泌失调、遗传、睡眠不足等是引发痤疮的主要因素。痤疮的分布部位多见于额头、脸颊、下巴、鼻子等,主要表现为黑白头粉刺、囊肿、脓包、炎性丘疹等,严重时可出现瘢痕,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否则会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产生消极影响。抗生素、激素、维A酸等是传统治疗痤疮的药物,但因痤疮易复发,种类多样,传统治疗效果不佳。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依据,通过辨证取材的中药湿敷,具有清热解毒、消除囊肿和瘢痕的作用[2]。本文对就诊的面部痤疮患者进行中药湿敷和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联合治疗,分析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6月接诊的90例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15岁~32岁;平均(21.42±3.29)岁;病程 6个~46个月,平均(27.03±11.17)个月;Pillsbury分度:Ⅱ度10例,Ⅲ度19例,Ⅳ度16例。研究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6岁~33岁,平均(21.03±3.34)岁;病程7个~45个月,平均(26.85±11.42)个月;Pillsbury分度:Ⅱ度11例,Ⅲ度20例,Ⅳ度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痤疮诊断标准[3];具备面部痤疮特征;入组前2个月,未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者;入组前15 d未外用抗生素药物治疗。
过敏性体质者;肿瘤患者;哺乳或妊娠患者。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面部清洁,无菌操作下去除白头或黑头粉刺。对照组将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规格:14 g,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60601,生产企业:Mobilat Produktions GmbH )均匀涂抹于患处,2次/d。研究组先用中药煎水进行冷敷,中药配方:苦参15 g,丹参、黄柏、荆芥、防风、蛇床子各10 g,薄荷8 g,艾叶5 g,30 min/次,2次/周。同时按照对照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
①痤疮及皮损情况:采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量表评价患者痤疮及皮损情况,皮损部位:额部(2分)、左颊(2分)、右颊(2分)、鼻(1分)、下颌(1)分、前胸及后背(3分);皮损程度分值:无计0分,≥1个粉刺计1分,≥1个丘疹计2分,≥1个脓包计3分,≥1个囊肿结节计4分。GAGS总分为皮损部位评分和皮损程度分值相乘之和。②临床症状积分:包括皮损数目、自觉疼痛、皮损大小、皮损颜色、皮损类型,以0分(无症状)、2分(轻度)、4分(中度)和6分(重度)的0级~6级评分法进行计分,总分值30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③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制定的《痤疮(粉刺)中医治疗专家共识》判定。临床痊愈:GAGS评分减少比例≥90 %,皮损消退,症状消失)、显效(60 %≤GAGS评分减少比例<90 %,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减轻;有效:20 %≤GAGS评分减少比例<60 %,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减轻;无效(GAGS评分减少比例<20 %。
3.4.1 两组GAGS评分和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GAG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GAGS评分和临床症状积分分)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97.78 %)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3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研究组IgA、IgG、C3和C4均低于对照组,IgM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痤疮种类繁多,影响因素多样,面部为多发部位,严重时可引发结节、脓疱、继发性感染等,一旦处理不当会遗留永久性皮肤瘢痕,影响美观的同时,对患者心理造成重大创伤。病理生理学研究显示[5],炎症、皮脂腺分泌异常等是诱发痤疮的主要因素。既往临床采用口服和外用药物的方式控制痤疮患者病情,改善症状。其中,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是一种肝素类外用药物,通过外敷深入皮肤,进入血液凝固系统等,不仅抗血栓,而且还能抗炎和促进结缔组织再生。但目前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在痤疮上的治疗处于起步阶段,安全性和实际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中医学认为,痤疮属“肺风粉刺”和“面疮”范畴,治疗原则在于疏风清热、活血散结。配方中的苦参、丹参、黄柏、荆芥、防风、蛇床子、薄荷、艾叶等中药成分,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功效。中药湿敷通过透皮给药系统,经皮肤吸收,药效持久,不良反应少。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患者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78 %,明显高于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单药治疗患者(86.67 %)。即患者的GAGS评分减少比例较高,皮损消退和症状改善情况良好。联合治疗患者GAGS评分高,临床症状积分低。同时,分析面部痤疮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患者IgA、IgG、C3和C4均低,IgM高,提示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提升,与痤疮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6]。
总之,运用中药湿敷和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联合治疗的面部痤疮患者的疗效明显提升,临床症状缓解,免疫功能改善,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