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东,黄小文,刘秋江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
危重患者由于受到创伤、应激、手术、感染、休克等影响,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多指南均建议尽早给予肠内营养[1]。但是胃肠功能障碍是ICU危重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高达60 %危重患者合并胃肠功能障碍[2],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胃潴留,甚至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无法耐受肠内营养。胃肠功能障碍不仅导致影响患者营养的供给[3],而且可以导致肠黏膜屏障障碍,肠道菌群移位,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增加病死率和经济负担[4~5]。因此,改善胃肠功能障碍是降低危重患者MODS发生、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治疗胃肠功能障碍主要以治疗原发病、肠内营养、禁食、胃肠减压、治疗腹内压等为主,但是效果不甚理想[6]。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对改善危重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极为重要。中医疗法治疗胃肠功能障碍具有多靶点、途径多样、疗效显著等优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采用腹部穴位按摩联合皮内针治疗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胃肠功能障碍危重患者共128名,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36岁~86岁,平均(65.58±6.62)岁;入住ICU时间7 d~12 d,平均(8.12±1.26)d;疾病类型:脑出血4例,脑梗死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0例,急性心力衰竭6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感染性休克13例,重症肺炎16例。治疗组64例,男35例,女29例;年龄42岁~88岁,平均(66.72±10.35)岁;入住ICU时间6 d~10 d,平均(7.86±1.13)d;疾病类型:脑出血6例,脑梗死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3例,急性心力衰竭5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感染性休克16例,重症肺炎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入住ICU时间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②入住ICU时间预计≥7 d;③AGI分级为Ⅱ、Ⅲ、Ⅳ级;④符合危重病患者收治标准;⑤年龄≥18岁。
①年龄<18岁;②预计入住ICU时间<7 d;③合并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④既往合并胃肠术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炎症性疾病、胃肠道恶性肿瘤等胃肠道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使用免疫抑制剂者;⑦膀胱受损、尿路梗阻影响膀胱测压者。
遵照指南制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给予促胃动力药等治疗;护理方法:监测生命体征、二便情况、饮食护理;留置胃管和肛管,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胃肠功能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连续治疗7 d。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腹部穴位按摩联合皮内针治疗。
腹部穴位按摩:首先,施术者站在患者右侧,温暖双手,两手交叠,全掌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按摩全腹各20圈。然后用拇指或中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点揉或按揉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双侧)、大横(双侧)、腹结(双侧)等腹部穴位10 min。最后再顺时针按摩全腹20圈。连续治疗7 d。②皮内针:①取穴: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气海、支沟、上巨虚、大肠俞。
操作步骤:选用0.22 mm×5 mm环球牌皮内针,局部皮肤消毒后,右手用止血钳夹住针柄,对准腧穴与皮肤成15°角,将针刺入腧穴皮内,针柄用一次性使用无菌手术膜贴敷固定。皮内针留置24 h后取出,每日用手按压3次~4次,每次约1 min。隔天进行1次皮内针治疗,连续治疗 7 d。
①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7];②胃肠功能障碍评分[8]:根据是否出现腹胀、肠鸣音、肠梗阻、应激性溃疡等计0、1、2、3分,评分越高,胃肠功能障碍越严重。③中医证候积分[9]:腹胀痛、发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数等6个证候,根据无、轻、重分别评为0、2、4分。④APACHEⅡ评分、腹腔内压力。⑥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判定。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胃肠障碍功能评分减少≥70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缓解,30 %≤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减少<70 %;无效:症状或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减少<30 %。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百分比(%)表示,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AGI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GI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GI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治疗后AGI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GI分级的比较
3.4.3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APACHEⅡ评分、腹腔内压力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APACHEⅡ评分、腹腔内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APACHEⅡ评分、腹腔内压力比较
3.4.4 两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的比较
危重症患者处于高度应激和炎症状态,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导致胃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反应引起胃肠道缺血,长期卧床致胃肠蠕动减缓,因此危重患者容易发生胃肠功能障碍[10~11]。胃肠功能障碍一方面可以引起患者营养缺乏、免疫力低下,另一方面导致胃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菌群移位,最终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直接危及生命,同时腹胀导致膈肌抬高,影响呼吸功能,加重呼吸衰竭。因此,胃肠功能障碍是危重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12~13]。因此,积极恢复胃肠功能对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认为,胃肠功能障碍病位在脾、胃,涉及大肠、小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大肠、小肠以通为用。危重患者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腑气不通,浊气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14~15]。穴位不仅是气血出入的部位,也是神经和血管分布丰富的地方。穴位按摩通过手对穴位经络施加按、点、揉、推、拿、抓等手法,使“气”和“力”沿经络腧穴渗入体内,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和调节脏腑阴阳的作用[16]。皮内针是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一种新型针刺方法,将针埋于皮下,长时间对穴位进行刺激,以候气或者调气,最终达到调节气血平和、阴阳平衡,治病防病的目的[1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GI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APACHEⅡ评分、腹腔内压力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是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的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选用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大横、腹结等穴位进行点按,中脘穴可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下脘穴具有和中理气、降逆止呕、消积化滞作用;神阙穴可回阳固脱、健运脾胃;气海穴具有益气健脾功效;关元穴可泌别清浊,通利二便;天枢穴具有疏调肠腑、调中和胃、健脾作用;大横穴具有通调肠胃作用;腹结穴有健脾温中、宣通降逆的作用。因此对上述穴位进行点按和按摩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胃肠功能,促进经络气血运行。足三里穴具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乏、泄胃热等作用;支沟穴可清利三焦,通腑降逆;上巨虚具有通肠化滞、理脾和胃、疏经调气作用;大肠俞具有疏调肠腑、理气化滞功效。因此,对天枢、足三里、气海、支沟、上巨虚、大肠俞等腧穴进行皮内针治疗,可以促进经络气血运行,调理脾胃,通肠化滞。可见腹部穴位按摩联合皮内针能促进胃肠蠕动和腹部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胃肠功能。
综上所述,腹部穴位按摩联合皮内针可以改善危重患者的胃肠功能,促进患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