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肃·秦四晃
袁盎,汉文帝身边走动的人,景帝时左右七国之乱走向的角色。太史公的《史记》里,这个人看起来既很正直,又显机敏,外加处事周全圆滑,结局却是令人想不到的惨。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这一天,文帝要从霸陵西面的陡坡乘车狂奔而下,随从的袁盎见状立马飞奔上前,拉住了缰绳,阻止皇上冒险。文帝不以为然地问他:你害怕了?袁盎回皇上:我听说家有千金的豪门不允许子弟坐在屋檐下(以防被砖瓦砸伤),家有百金者不让子弟倚靠在高楼栏杆上(以防意外坠地摔伤),一个国家的君主,绝不能心怀侥幸去干冒险的事情。陛下您现在驾着六匹马拉的大车,沿着陡坡急冲而下,万一马惊车翻,即便是您不在乎,也得顾及天下子民的心意呀!文帝接受了他的劝阻。
皇上到上林苑游玩。这时候文帝宠的是慎夫人,该落座品茗赏戏了,安排坐席者照往常一样将慎夫人的坐垫与皇后并列。袁盎发现后,过去亲手把慎夫人的垫子向后挪了挪。他的举动恰被慎夫人看见,夫人恼羞,朝文帝发嗲,迟迟不肯落座。宠妃闹腾,皇上很不爽,生气进了内室。袁盎跟进,道:臣听先贤言,尊卑的次序分明才能上下和睦。陛下您有皇后,而慎夫人身份是姬妾,姬妾怎么可以与主子平起平坐呢!文帝余怒未消,袁盎接着开导:臣知道陛下您宠爱慎夫人,但您可以用别的方式表达呀,比如多赏她些东西。您宠她超过皇后,到头来是害她,高皇帝当年的戚夫人,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一番苦口婆心终于说通了皇上,文帝不仅自己接受了袁盎的劝谏,还当即把慎夫人叫进来,转告了袁盎所言。事后,慎夫人为此还奖赏了袁盎五十斤黄铜,以表谢意。
淮南王刘长是个让人头疼的主,力能扛鼎,目中无人,光天化日下敢将辟阳侯审食其在家中活活打死。在其封国内骄恣自大,“不用汉法”,出入“自拟于天子”。
无法无天的刘长,一直在密谋着要造反。事情败露后被拘押到京。最终诏令流放蜀郡。包括时任丞相张苍在内的诸大臣,都觉得处罚太轻。袁盎却私下求见皇上,发表了另一番看法:陛下您平时心软迁就这位小弟,他干什么您很少阻拦,导致他已习惯放肆妄为。如今您又突然发威惩治他,淮南王生性刚烈而娇生惯养,万一赴蜀途中有个三长两短,您会落下个连小弟也不容的恶名。
文帝没有接受袁盎的意见,赶着刘长上路。不料刚刚走到西府凤翔,刘长真的病死于道。消息传来,文帝悔恨莫及,食不下咽,伤心至哭。袁盎这时及时出现在皇上身边,叩头自责当时没有坚决阻止。文帝抱愧讲:朕正是因为没有听你所言,才出现了这难以挽回的后果。袁盎听皇上这样说,内心自是得意,但嘴上却说:事情既已发生,陛下身体要紧,何况您的初衷原不过是想给他一点教训,期望他改过自新。天命难测,谁会想到押送他的人这么毛糙不小心呢!
此一番话让皇上稍觉宽慰,不由得向他主动请教下一步如何补救。袁盎早有准备,建议封刘长的三个儿子为王,以赢回人心。文帝称是。
“盎由此名重朝廷”。仅仅因为这一件事,袁盎在朝中名声大噪。
右丞相周勃本就不是个斯文人,加之拥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文帝甚至经常还目送着他扬长而去。
袁盎留意到这个情况,这天他陪着皇帝一同等周勃走远,低头问道:陛下认为周相是怎样的人?文帝说:这何须问,当然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臣。袁盎沉思一会儿,面有怯色地辩解道:在微臣看来,周相可以称作功臣,但绝够不上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臣。假如他是重臣,应当与汉刘休戚与共。陛下想想,吕后篡政时节,刘家人几乎要被灭绝,而身为太尉手握兵权的周勃,却袖手旁观无所作为。等到吕后一死,诸位老臣联手诛吕,刚好他有兵权,扮演了个主角,侥幸立功。所以说周相最多只能算功臣,压根谈不上是国家重臣。
见皇上频频点头,袁盎机灵劲陡涨,话语更加大胆:现在周相整天摆出不把陛下放在眼里的张狂样,陛下您又一味地对他谦让,弄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窃以为陛下不取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呀!
自此之后,再上朝,文帝对周勃开始严肃。周勃逐渐也察觉出皇上眼里的冷峻来,感觉到了文帝对他态度的变化,可怎么也找不到原因。直到有一天从旁人嘴里听说,才知道是袁盎捣的鬼。他不敢相信,找到袁盎当面质问道:你小子在皇上面前挤兑我,我和你哥哥是多年的朋友你不知道?面对气势汹汹的周相,袁盎来个睬也不睬。
袁盎一度外任陇西都尉。有一次回京休假,街上与当朝丞相申屠嘉偶遇,袁盎忙下车向申屠行礼,申屠端坐车中轻蔑地挥手而过。事后袁盎越想越气,好赖咱也在中枢待过,丞相咱也不是没见过,不能这么不给面子吧!他气哼哼来到申屠家,递上名帖要求见面。申屠嘉让他在门外等了好长时间才传令接见。见面后,袁盎提出两人单独聊聊,申屠婉拒:“使君所言公事,之曹与长史掾议,吾且奏之;即私邪,吾不受私语!”袁先生如有公事,请先到办公室跟我的员工联系,若是私事,本相从不接受私人请托!
申屠嘉这架势,明显目中无人。可袁盎不吃这一套,当堂质问他:好你个申屠嘉,你是当了丞相,但请问你觉得比陈平、周勃还能吗?申屠应了一句:比不了!袁盎接着说:好,看来你还算明白。陈平、周勃帮助高祖打下江山,做了将相后又诛杀诸吕恢复刘氏,功高无人能比。你原不过就一拉弓射箭的小兵,升作头目,渐渐官至相位,可是你有过他俩那些出谋划策攻城略地的大功劳吗?
申屠嘉未应,任袁盎继续:再看今上,多么谦逊待人,一个小郎官有事反映,他都会耐心听取。请问你知道今上为何这样做吗?他这是鼓励天下人贡献才智呀。皇上都每天希望听到新情况,你一个丞相反倒想把人嘴封上,骄傲自大,你想过没有,长此以往,你会有啥结果?“君受祸不久矣”,阁下您的好日子没几天了!
这一通言语真把申屠给说怕了,急忙俯下身来致歉道:“假鄙野人,乃不知,将军幸教!”我就是个大老粗加外行,多亏有袁大人指教!
袁盎回乡毫无架子,对街坊邻居和蔼亲切,甚至可以与他们一道斗鸡走狗。他居然与当地一个臭名远扬的赌徒交往。有人提醒他说,那是个嗜赌如命的家伙,袁盎却说他身上也有长处呀,比如对老母亲就很孝顺,待朋友就很仗义嘛!
袁盎结人脉得回报最著名的一例,是宽宥部下奸情。这事发生在他吴国丞相任上。袁盎手下有个小吏,偷偷与府中的一个小丫头搞在一起。他很快就掌握了情况,可他不动声色,对二人一如往常。有人悄悄告诉小吏,说丞相早就知道你的事了。小吏一听卷铺盖就要走人。袁盎得报,亲自驱车将其追回,不但没有责打,还将婢女赐给他做老婆,工作职务照旧。
等到七国叛乱,景帝派袁盎到吴国与吴王刘濞交涉,刘濞非但不同意和平解决,反要强留袁盎为他所用。袁盎不情愿,刘濞发怒将其扣押,安排一个都尉率五百名士兵看守,致使袁盎插翅难飞。巧的是,当年那个小吏,此时正在都尉手下做司马,见恩人被困,性命堪忧,他毅然决定报恩。这位将自己的衣物等变卖,换来二石好酒。这一夜,天寒地冻,士卒们因饥寒叫苦不迭,他搬出酒来,招呼弟兄们放开了喝,不一会儿,只见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昏昏睡去。时机成熟,这位拉起袁盎就走。袁盎不知啥情况,问:你何人?这位急促道:偷婢女小吏,大人莫多问,快随我来!袁盎惊讶异常,又道:你这样放我出去,会连累你与家人,我怎忍心让你为我所牵连!这位早有安排,告袁盎道:大人您只管走,您赐给我的那个媳妇三天前带着一家老小已离开此地,今夜帮您安全逃离后,我也就远走高飞了。最终袁盎在这位的引导下,刀破营帐,蹚过醉兵,逃脱吴国,返回京城。
袁盎与晁错莫名地成为一对宿敌,两人发展到水火难容的地步,严重的时候,一个屋子里,晁错在,袁盎立马躲开,反过来若瞧见有袁盎,晁错扭头走人。总之两位从来没有共处一室过,更甭提言语交流了。
文帝崩景帝上位,晁错得势,袁盎的日子就不怎么好过了。晁错以御史大夫的身份,下令查办袁盎,并将其下狱。原本是要判死刑的,幸亏景帝出面,刀下留人,改判降作庶人。
吴楚乱起,晁错再次想借机除掉袁盎。鉴于当时两人处境的天壤之差,显然袁盎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能活命已属万幸,晁错处在绝对的优势。事实却并非如此,狡黠而暴脾气的袁盎笑到了最后。
七国之乱是晁错撺掇景帝逼出来的,事变一起,景帝手忙脚乱,袁盎准确地抓住了这个时机。他通过魏其侯窦婴,如愿见到了景帝刘启,将七国之乱的罪责全安在了晁错头上,并直接断言,只要杀了晁错,迅速复归平静。十天后,尚蒙在鼓里的晁错,依旧穿着一身上朝的官服,被腰斩于东市,而早就降作平民的袁盎却官复原职。
人生虽有波澜,总算平稳着陆,已经告老还乡的袁盎,老了老了却多了句嘴,招来杀身之祸。袁盎闲居在家,景帝有时有些事仍会向他咨询,闲散的袁盎不经意间掺和进了皇上的一桩家事。景帝刘启曾在酒桌上说过,他百年之后要将位子传给弟弟梁孝王刘武。袁盎就此多次提请景帝莫开玩笑。之后景帝就不再提起这事。一直在做皇帝梦的刘武,发现皇兄经袁盎劝过后打了退堂鼓,气得发誓要宰了袁盎这个多嘴多舌的家伙。
第一次刘武派人进京刺袁盎,袁盎的好人缘救了他一命。这位刺客一到长安才得知袁盎是个好人,京城人皆夸赞,他当即打消了杀人的念头,并找到袁盎提醒他留意小心,刘武后续安排十几批刺客正在赶来长安的路上。闻此袁盎成了惊弓之鸟,待在家中坐卧不安,老觉得怪事不断,噩梦连连,占卜算卦找寻出路,结果还是没有躲过王爷的屠刀,最终被刺死于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