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闲情偶寄》“声容部”

2020-08-16 10:34季发玲
青年生活 2020年30期
关键词:女性

季发玲

摘要:《闲情偶记》是清代李笠翁的经典作品,被后人称为最适合送给男人的读物。尤其是这本书的“声容部”,对于女性的五官、皮肤的先天外貌和服饰、技艺等后天修饰后的外貌给予了细致的描写。李笠翁认为这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情趣,以一种较为无羁散漫的叙述态度,将生活的乐趣娓娓道来。本文要探讨的是书中的“声容部”,包括选姿、修容、治服、习技四方面。

关键词:李笠翁;女性

一、李渔与《闲情偶寄》

“李渔(1611-1680),字笠翁,浙江省兰溪县下李人。”[3]他在清朝颇有名气,沈勇就曾这样评价李渔:“他是以为思想暧昧、生活奢侈的人;是一位身兼作家、诗人、色鬼、酒徒、剧团老板与园艺家的人;……是一位一生占尽艳福,却又身骨硬朗,愈老愈健,一直活到了七十岁的人。”[3]就是这样一位文人,也只有李渔才能写出《闲情偶寄》这般的奇书。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抛开世人的世俗眼光,敢于真正的去寻求生活之趣味,敢于面对人最真实的欲望而不掩饰,反而将其成书并且赤裸裸的展露于读者的眼前。《闲情偶寄》分为八部分,其中包括声容部、颐养部、饮馔部、居室部、种植部、器玩部、词曲部和演习部。全书涉猎广泛,且具有鲜明的李渔特色风格,阅读此书仿佛在阅读笠翁此人一般。后世对于《闲情偶寄》的研究多聚焦于“居室部”,提到“声容部”也不过是那句“食色,性也。”[4]反而忽略了李渔对女性美的关注和见解。

二、选姿

“李渔生活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物阜民丰,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民间文化的普及和商业的发展,各种时兴的艺术形式百花齐放,不同的娱乐方式也普及开来,人们开始追求物质层面上的生活享受。”[5]正是这种社会环境造就了李渔种类型的文人,李渔认为“色”是人之本性,但是要有底线。“人有美妻美妾而我好之,是谓拂人之性,好之不惟损德,且以杀身。”[4]喜欢别人的妻妾是违背伦理人性的,但是“我有美妻美妾而我好之,……非失德也。”[4]喜欢我自己的妻妾是不损德行的。李渔还提到女性肤色是黑是白是由父精母血的比例决定的,并且提出“面为以身之主,目又为一面之主。”[6]强调眼睛对人整体性的重要,同时论证了眉毛秀气与否与个人的性情有关。李渔还提出古人相女子“上看头,下看脚。”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忽略了女子的双手十指,并认为双手才是关系到女子是否有福气的关键所在。李渔认为女性是否有魅力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媚态”,举例东施效颦的典故来论证“态”的重要性。

二、修容

笠翁先生在提到女子妆容风尚时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为例,指出除非女子生来便是国色天香,否则就难免需要人工修饰,但是人工修饰太过,就容易失去女子本有的天性。“吾观今日之修容,大類楚宫之未俗。”[7]笠翁先生觉得跟随大流,过于追求修饰的风气是很恶劣的,作为平民的他没有能力为此建立章程,但是可以做按个把问题说出来的人,以警醒后世。在洗脸上,笠翁先生指出擦脸用的毛巾才是皮肤好坏的一大因素,并提出女子的发髻和簪花要经常性的换新,但是不要不切合实际,发饰和头发需配合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女性想要国色天香,那就必须既有“国色”,又有“天香”。国色前文已经简单论述。“天香”的关键在于要懂得沐浴用香料,香皂等天然的花果香气。美人的美是从内到外的散发香气般的美丽。在女子擦粉上,笠翁先生提出一种新的擦粉技巧,类似于砖瓦匠粉刷墙壁,先上一层均匀肤色,后上一层使粉在脸上厚薄均匀分布即可。

三、治服和技艺

笠翁在穿衣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衣以章身”,不同身份、地位、贫富、德行的人,穿同一件衣服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将《大学》中“富润屋,德润身。”的“润物”解释成,不同身份的人自然会因将内在的气场充盈自己的居所,富有的人居所自然也就给人一种兴旺之气,这与居住之地的位置和装饰没有太大关系。所以穿衣要选择与自己身份地位相匹配的样式和材质,最重要的是提升人的内涵,这样才能由内而外的给人以“配位”的感觉。在女子首饰的挑选上,认为是人戴首饰,人是主体,挑选时不要被喧宾夺主了。在衣衫和鞋袜上都认为适宜就是最美的,不要过于追求与自己实际情况不符合的东西,并强加在自己的身上。

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笠翁并不认同,他认为才华和德行是不妨碍的,而女子的技艺学习以文章诗书最好,丝竹次之,歌舞再次,针线活也是每位女子必备的技艺。学习技艺可以提成自身的气质,使美更上一层。

笠翁先生的《闲情偶寄》中关于女性妆容、服饰的看法是非常前卫的,其中很多观点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流行的护肤、选衣技巧。。笠翁先生是个有趣的人,读起他的作品就可以感受到笠翁先生的独特思想。

参考文献:

[1](清)李渔著,沈勇译:《闲情偶寄》《声容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2]杨冬辉,文翘楚:《<闲情偶寄>中的造园思想研究》,《中国园林》第11期,2016年.

[3](清)李渔著,沈勇译:《闲情偶寄》《前言》,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1页.

[4] (清)李渔著,沈勇译:《闲情偶寄》《声容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1页.

[5]杨冬辉,文翘楚:《<闲情偶寄>中的造园思想研究》,《中国园林》第11期,2016年,第125页.

[6](清)李渔著,沈勇译:《闲情偶寄》《声容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5页.

[7](清)李渔著,沈勇译:《闲情偶寄》《声容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猜你喜欢
女性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从《轨道》的视角看维吾尔族女性婚姻的悲剧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斯嘉丽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