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上海高职高专金融类相关专业的设置及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情况,上海高职高专金融类专业面对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上海高职高专金融类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上海;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互联网金融缘起于美国,并将互联网在金融活动的应用称为“电子金融”。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没有明确的界定,但都認为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
一、高职高专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专业人才的大量短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联合课题组2016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指出,在未来5-10年内,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将达百万人以上。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金融人才已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行业,教育部2015年才将互联网金融专业新增在高职高专目录中,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总计147所,上海高职高专院校没有一所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
二、上海高职高专金融类专业设置现状
上海高职类院校中,金融管理专业招生最早的是上海济光职业学院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均为2007年开始招生,近三年,金融类专业招生最多的高职院校为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年均招生在150人以上。从金融类专业设置来看,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在均在2017年停招投资与理财专业,现今只有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有两个金融类专业,分别是国际金融和金融管理专业。
目前上海市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分为三个方向:国际金融方向、金融管理方向、投资与理财方向。
三、互联网金融高职高专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分析人才招聘网站,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技能等,来了解互联网金融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国内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之一:前程无忧网站(www.51job.com),输入关键词“互联网金融”2014 年4 月份搜索到的相关岗位信息有3049 条,2014 年12 月份,增加到6467 条,目前2019年10月份,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人才需求量大增,招聘信息高达11219 条,增加幅度为270%,其中互联网金融公司对销售经理、产品经理的需求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通过对搜索的内容归纳总结,具有以下特征:
1.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需要互联网经验的人才。不同的行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财规划师,风控人员;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已经有了金融人才储备,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电商运营的技术人才。
2.电商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以阿里小贷、东京白条为代表的金融化电商公司。贷款审核、金融分析、技术架构师是阿里金融最感兴趣的人才,具有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背景的存贷款人员是阿里最青睐的潜在对象。
3.P2P网贷、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从目前调研的情形看,大部分资金是从传统的制造业、煤炭、房地产分流出来的资金。从前程无忧的招聘启事,主要从某房地产公司、教育传媒机构、制造业等跨界,进入P2P网贷行业,P2P网贷行业需要最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及风险分析员、营销人员。
四、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上海高职高专现有金融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代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主要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更多的作为一种技术和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的实践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创意能力。
1.就业岗位定位滞后、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目前,高职金融专业主要针对银行、证券、保险等三大传统金融行业,就业岗位基本定位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基层网点岗位。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对金融行业的逐步渗透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原先大量基层网点面临缩减和归并。另一方面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和传统企业涉猎金融领域,又催生出新的岗位。
2.实践课程设置存在局限性。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也是一场技术革命。目前已渗透于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销售(基金、保险),消费金融等领域,未来一段时期这些行业还将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渗透,各大金融机构都推出了线上产品业务,如中国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中国工商银行的融e联,超过50%的金融业务都可实现线上办理。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在实践课程方面主要开设如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点钞与伪钞鉴别等传统窗口业务办理的课程导致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
3.实践培养体系的创新性不足。现代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主要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更多的作为一种技术和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的实践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互联网思维的创新能力。当前,P2P、第三方支付、众筹等相关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的出现,但相关教学软件的开发却远远滞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
五、上海高职高专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 培养高技能人才,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与传统金融不同,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金融整合、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它是金融和信息技术的跨界整合。因此,为了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定位也应转向既了解金融产品和相关知识,又具有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信息化变革的挑战。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娱乐转移到手机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果,以及如何根据学生转换课堂角色。这些问题都在于高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3.充分利用实训场地,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由于互联网金融实践操作的风险,在教学场景的构建过程中提高实训场景的模拟训练尤为重要,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场景的构建依靠高质量的专业教学软件来创建模拟训练实训环境,在互联网时代,实践教学场景的建设也应具备互联网的精神。
4.互联网一站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对接1-2家互联网企业或大型金融企业,以其为核心进一步对接其背后的优质客户,以拓展第三方合作企业的形式延伸校企合作,从而形成更为强大的合作网络。
参考文献
[1] 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教师论坛,2014(11).
[2] 豐翔,智萍利,丰林.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基础于前程无忧网站分析[J].时代金融,2015(5).
作者简介:李诚(1979-11-),男,内蒙古赤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金融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研究方向:金融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