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2020-08-16 13:52刘元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防治技术

刘元兵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分析了其田间主要流行特点,并结合近年来肥西县监测防控实际,简要地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技术,以期为当地小麦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危害症状;流行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5-0131-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世界流行性真菌病害,我国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带的冬麦区偏严重,主要病原菌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随着品种更换推广、复种指数提高以及气候异常变化加剧,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地区呈扩大态势,流行频率和流行面积有加大趋势[1]。

近年来,人们根据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田间流行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措施防控小麦赤霉病,以农业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的研究报道较多,防治措施仍以农业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为主要防治途径。随着免耕种植技术的推广、秸秆禁烧还田的政策强制要求、化肥过量使用以及小麦品种抗性的不稳定性,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一些新技术、新型机械不断在田间防治上应用[2],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流行和防控技术需要社会各界的深入认识和重视。

本文结合肥西县近年来的监测防控实际,简要地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1    危害症状

小麦从幼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受到赤霉病的侵染危害,肥西县小麦赤霉病主要是以穗期多雨、气候潮湿时发生的穗部受侵染危害。据测算,在中流行年份穗期发病时,病穗率为30%~50%,可减产5%~15%;在大流行年份穗期发病时,病穗率为40%~50%,可减产20%以上[3]。

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病麦粒基本上失去了种用价值,商品价值也降低了很多。被侵染发病的麦粒发芽率降低,较正常无病麦粒的发芽率低24%~65%。收获后的病麦粒出粉率低,面粉色泽灰暗,淀粉成分降低,戊聚糖的含量增多,可溶性氮素和脂肪酸升高,粗淀粉、粗蛋白以及面筋的含量降低,而且面筋流散性变强,持气性能变差,影响食品加工质量。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可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等多种真菌毒素,其中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最强。被侵染麦粒会被毒素污染,毒素可在食物链中长期存留,人畜食用被污染的食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严重时危及生命,甚至死亡,具有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4-5]。

2    流行特点

2.1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小麦赤霉病流行与否的主导因素,温度和湿度是该病原菌子囊孢子发育的关键因子。在春季温度达7 ℃以上时,便可形成病菌子囊壳;当温度超过12 ℃时,即可形成子囊孢子;当温度为15 ℃时,即达到发病的起始温度,温度升高会加快病菌侵入的速度,使潜育期缩短,但湿度对小麦赤霉病流行起决定性作用。长期的连阴雨高湿度天气,加上温度适宜,子囊壳成熟释放的子囊孢子借助风力扩散传播到麦田,为赤霉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了菌源条件。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田间湿度大,同时遇到3 d以上的连阴雨天气,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生育期吻合度高,则十分有利于病害的流行发生[6]。

2.2    菌源量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主要在田间玉米、水稻、杂草等秸秆上越冬,翌年春季发育成熟扩散。肥西县为典型的稻麦水旱连作种植模式,稻桩是最主要的腐生场所。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政策强力实施,同时受农业经济波动影响,不间断地出现一些空闲田稻桩,为病残体菌量积累提供了稳固的“温床”,稻桩丛带菌率和枝带菌率呈逐年增加态势。有了足够的菌源量,加上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赤霉病就可能严重发生,给病害的流行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2.3    生育感病期

子囊孢子在小麦扬花期借助风力粘附在花药上,当遇连阴雨天气时,孢子萌发继而侵染小穗部,随着菌丝体生长蔓延即可扩大受害部分。在高湿度环境下,感病3~5 d后显症明显。在前期侵染发病后,灌浆期遇连阴雨天气会加快病害扩展蔓延,加重对麦穗的危害。小麦抽穗至扬花生育期是小麦赤霉病子囊孢子的最有利侵入时期。

2.4    品种与种植

不同品种之间的发病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肥西县小麦品种以扬麦、宁麦、镇麦、苏麦等系列品种为主,扬麦、宁麦等系列品种病穗率相对镇麦等品种略高。同时,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以及偏施重施氮肥、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蔽度高等种植习惯和肥水管理不当等原因可导致发病较重[7]。

3    防治技術

3.1    农业防治

目前,针对小麦赤霉病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和收获后病粒的去毒处理在实际生产应用上并不多见,农业防治主要是做好田间管理。肥西县主要以稻麦轮作,在小麦收割后,及时进行深耕灭茬,通过对小麦秸秆的清除、烧毁、沤肥等方式,减少田间菌源量;水稻收割后要及时翻耕土地,将稻桩翻埋土中,不留空闲田稻桩,减少病原的腐生场所。同时加强水肥管理,创造有利于小麦植株生长而不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做好麦田的开沟排水和清沟排渍,既能补足生育期田间需水,也能在阴雨天气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3.2    化学防治

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的优点很多,但速效性差,受环境影响也比较大。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最佳时间在抽穗扬花期,花期一般为5~7 d,时间段比较短,生产上使用生物农药不多见[8]。肥西县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目前仍是化学防治,常见使用的农药品种有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己唑醇、咪鲜胺、甲基硫菌灵、福美双、吡唑醚菌酯以及上述药剂的复配剂型,如戊唑·咪鲜胺、氰烯·戊唑醇、氰烯·己唑醇等[9]。近年来,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降低真菌毒素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改观。在防治赤霉病时,再加入磷酸二氢钾和防治蚜虫的杀虫剂混合施用,防治效果较好,深受农户欢迎。

近年来,随着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带动,加快了肥西县整村推进进程,农村土地流转增多,传统小农户逐渐减少,形成了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类的大规模种植模式。肥西县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现有130余家,社会化植保专业服务组织30余家,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宽幅喷雾机、机动弥雾机等现代植保机械100余台。新型农药施用机具的大面积统防统治田间作业技术在肥西县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植保部门推荐防治2次,一般建议在第1次药后5~7 d进行第2次喷药。若喷药后4~6 h内遇雨,待雨停后应及时补喷,并轮换用药[10]。

4    参考文献

[1] 姜玉英,刘万才,黄冲,等.2020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2):37-39.

[2] 翟勤,任翠龙,徐光曙.不同施药机械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6):46-47.

[3] 向泽攀.赤霉病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6,36(13):19-20.

[4] 史建荣,仇剑波,董飞,等.小麦镰刀菌毒素及其发生风险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16,36(2):129-135.

[5] 马皎洁,邵兵,林肖惠,等.我国部分地区2010年产谷物及其制品中多组分真菌毒素污染状况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6):481-488.

[6] 张春云.小麦赤霉病发生与菌源·气象因子量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6):151-153.

[7] 许娟,陈莉,丁克坚.安徽省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6):172-173.

[8] 陈文华,殷宪超,武德亮,等.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4):12-18.

[9] 陈立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0(6):96.

[10] 胡中泽,王安,钱巍,等.植保无人机结合助剂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农药减量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9,35(2):53-56.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防治技术
山羊痘的流行及防治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基于鸡球虫病及防治措施研究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