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洪帅 李培峦 吴玉森
【摘要】开展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种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如何参与社会服务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探讨了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问题。文章从高校的服务职能出发, 分析了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只出了目前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不足,最后研究了“双创”新形势下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双创”教育 高校 社会服务 基本职能 实践探索
一、“双创”背景下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职能的体现
高校具有三种基本职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高校参与社会服务首先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其次是依托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开展技术创新、新技术传播和应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高校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深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融入地方社会发展是高校职能的体现,也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题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部署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主线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努力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加强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能力,高校承担国家和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为当地的企业发展注入了高科技和高新技术,通过与企业、政府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因此高校通过参加社会服务,和企业、政府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符合我国目前“双创”的主题。 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靠高校是不可能完成的,还必须通过与校外力量合作来完成,而与社会力量合作就需要参加社会服务。
(三)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自身需要
高校不可能脱离社会孤立存在,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独立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通过参与社会服务,高校可以与各级政府机关、各类企业密切合作,保持深入联系,可以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打造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实训基地、模拟实验室、产业园区等方式与校外力量一起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合作方的场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在实践平台中学习体验对产品研发、公司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和经验。而只有参加社会服务,才有机会和政府机关和企业等社会部门合作,才能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其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参与社会服务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具体社会活动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实践能力,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因此参与社会服务对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二、高校服务社会现状
(一)服务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高校对自身传统的定位就是人才培养,因此把理论教学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忽略了与社会的联系,没有起到高校应对社会承担的建设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特别是在国家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的今天,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必须参与到国家的日常建设中,融入当地的社会服务。
(二)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
高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而在“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专业性也很高,高校只有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这恰恰是目前高校所欠缺的。
(三)参与社会服务的力度不足、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合作机制
高校除了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参与社会服务外,自身在高新技术、科技创新、教育培训、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等方面的優势也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这些优势并没有被政府所采纳、被企业所利用,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力度不足,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有效合作。需要通过加强联系、技术合作、项目联合等方式来建立长期、稳定和高效的合作机制,这样高校才能真正融入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中去。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参与服务社会实践策略研究
(一)端正服务态度、主动融入社会服务
随着“双创”时代的到来,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高校更加深入的参与社会服务将成为必然。高校参与社会服务,不仅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对高校自身的资源和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也至关重要,因此高校需要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思想意识、主动融入社会服务,寻求和政府机关、优质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可行的参与社会服务的模式。
(二)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提高科技实力、促进成果转化
高校在高新技术、理论研究、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很多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必须通过与企业合作,投入批量生产,进行推广才可以实现成果转化。这要求高校与社会力量密切合作,建立以合作企业主体、以技术研发为载体、以成果转化为目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服务社会经济。
(三)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
高校的主要职能和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而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恰恰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很大。高校要想为社会发展做更大的贡献,必须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源源不断的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稳定持续的人才支撑。
(四)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平台,丰富参与社会服务的方式
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平台包括学校和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平台、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平台等,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沟通高校和社会的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搭建网络平台成为可能,微博、微信、qq、公众号和各类网站的出現使得需求信息发布和瞬时互动十分方便,利用社会和高校之间的网络平台可以达到社会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合作双赢。社会利用高校的大学生的参与解决了实际问题,高校和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增加了阅历、积累了经验、提升了实践能力,还加深了与社会的联系。
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方式包括项目联合、成果孵化等。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科技攻项目,在技术研发等方面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和平台解决技术难题,这是进行产学研合作,实现高校进行科技方面社会服务的重要方法;高校还可以建立孵化中心、科技创业园、产业园等, 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和成果示范与辐射等方式积极开展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完善社会服务合作体系, 拓宽服务领域
高校参与社会服务需要和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联合来完成,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合作体系,并做好合作方之间的关系协调,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才能全面深入的进行社会服务。通过多方联动可以和各类社会组织建立长效稳定的社会服务合作体系,当然这其中还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拓宽社会服务的领域,除了通过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利用自身的科学技术、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社会服务外,还可以积极利用其他资源,如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等资源承担面向公众和全社会的服务,还可以通过利用校内专家教授参与地方政府的日常性事物和有关政策的制定为地方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秦小冬.“双创”教育助推大学生理性就业[J].人民论坛,2017(32).
[2]岳修峰.高校转型发展态势问题及应对——以河南省高校为例[J].人民论坛,2016(23).
[3]赵临龙.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 6 个协调[N].中国教育报,2010-11-8.
[4]田伏虎,冯晓江.人才培养: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职能[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6).
[5]顾群玉.试论地方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6]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基金项目:项目资助: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改重点项目: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提升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数学建模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