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新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2020-08-16 09:50张俊霞张民伟李红薛丰吴光卫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8期
关键词:西安农产品农业

张俊霞 张民伟 李红 薛丰 吴光卫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的双螺旋结构已然成为各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也必然面临科技性、革命性变革。西安是八百里秦川的经济轴心,人口已经突破千万人,对农产品的庞大需求给新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更为新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内涵和特征

1.内涵

新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提出的,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产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的农业[1]。相对于分户小规模生产形式的传统农业,新农业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完成了农业的产业升级,实现了把餐饮放在田间,将超市建在地头的现代化农业。

2.特征

(1)生产单位组织化。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凝聚以及家庭农场的联合等模式组织起来,加入到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形成平等合作、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从而实现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实施、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提高。

(2)发展手段科技化。在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的生产经营中,通过品种改良、灾害有效防护、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生产经营科学管理水平等方式,实现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2]。

(3)产业发展融合化。基于产业关联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变革小生产、大市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种养殖、产供销和贸工农服一体化协同发展,使农业内涵不断拓宽,农业链条更加完整,农工商服的结合更加紧密,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产品流通市场化。依据市场供需要素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发力全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注重“最初一公里”,也注重“最后一公里”,以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引领和带动消费升级。

(5)综合治理数字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产供销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和信息化分析,辅助农业发展科学决策、调控与管理[3]。

现状和挑战

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农业发展定位是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依托区域优势资源,立足错位发展思路,打造“一区三带七板块”①产业规划布局,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和稳产能,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增收链拓宽,农产品“增绿增优增效”多元化发展,为端稳饭碗、丰富餐桌提供坚实保障,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升级,推动西安农业不断追赶超越。

1.宏观层面

(1)从农业经济总量看,近十年来西安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103.45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279.13亿元,年均增长9.4%,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一产增加值总量位次仍排在第12位,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量排在了第六位,农业发展势头稳中向好(见图1)。

(2)从农业规模经济看,西安农业生产面临传统要素规模小、成本较高的局面。随着土地租用成本和农业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日益开放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西安农业直面国内生产成本抬升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西安农户经营耕地面积规模主要在10亩以下,其占比为85.4%,而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仅占4.8%,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还有较大空间。

(3)从信息科技应用看,西安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西安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西安粮食作物良种播种面积占比达到100.0%。现代化灌溉方式不断涌现,喷灌、滴灌和渗灌等灌溉面积近12万亩。2019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5.6万千瓦,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平均为79.3%。但是,在现代设施农业生产规模方面,呈现总量过少、逐年微降态势。2019年农业生产设施占地面积23.73万亩,同比降低1.4%,占耕地面积6.7%,其中温室面积3.44万亩,大棚面积6.50万亩,同比分别降低3.3%和2.6%。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看,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水平成为必须,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变革营销方式已是大势所趋,面对新的形势和需求,西安在加大现代农业设施投入,融入信息科技元素,发展智慧农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着力。

图1 2008-2019年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一产增加值增量

图2 西安市2010-2019年各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趋势

图3 西安市2010-2019年总播种面积、复种指数和粮食面积占比

2.中观层面

(1)从农业(大农业)产业结构看,近十年来,西安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三升两降”的发展趋势(见图2),其中,农业(种植业)、林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分别由2010年的64.4%、1.3%和7.4%提高到2019年的70.0%、3.7%和11.3%,分别提高了5.6个、2.4个和3.9个百分点。牧业、渔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分别由2010年的25.3%和0.6%下降到2019年的14.6%和0.4%,比重分别降低10.8个和0.2个百分点。牧业比重持续下降,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形成一定制约,特别是年初为避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采取的部分防控措施,导致城际物流交通受阻,畜禽产品大量依靠外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凸显。

(2)从产业融合看,2019年,西安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为153.54亿元,加上乡村旅游经营收入两者合计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36.1%,反映出西安农业产业价值链条短、特色农业挖掘度和三次产业发展融合度不足,农业附加值相对较低。

(3)从农产品品质看,新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从数量导向转为质量导向的新的历史节点,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造成农业生产自身污染、农村生活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任重道远。2019年,西安市182个现代园区引进478个新品种,低于全国中心城市平均水平,新品种推广面积8.18万亩,仅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3%。2019年,全市农产品化肥施用强度为45.35公斤/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8倍。生产绿色、高品质农产品,引导和满足消费升级之需,应当成为西安新农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4)从农产品产需看,依据西安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数据,按照通行标准测算,以全市1000万人口为基数,西安市种植业农产品自给率相对较高,畜禽农产品自给率较低,缺口较大。其中,蔬菜供应相对“紧平衡”,粮食供应缺口幅度为22.1%,肉类缺口幅度为65.7%,鲜蛋缺口幅度为48.8%,奶类缺口幅度为45.1%。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已转型为主要农产品主销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特殊情况,稳定“粮袋子”和丰富“菜篮子”更加值得高度关注。

3.微观层面

从特色产业发展看,经济作物成为带动新农业的主要抓手,苗木花卉成为新的增长极,特色水果实现新的突破。2019年西安市蔬菜、水果和花卉主要农作物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10年的24.0%、16.7%和2.4%提高到2019年的33.6%、17.9%和6.6%,比重分别提高9.6个、1.2个和4.2个百分点。粮食种植比重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84.0%下降到2019年的76.2%,比重降低7.8个百分点(见图3)。在西安市耕地复种指数和种植面积总体“双降”趋势下,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情况看。2019年,西安市农业园区共182个,达到省级标准29个,占比仅为15.9%,自主研发专利13项,新技术引进142个,农业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有181人,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6.7%。各类园区农产品成交额20.78亿元,仅为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2%。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占比为52.8%,电子商务销售仅占4.3%。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总量少,科技创新及应用能力略显不足,技术人才支撑力不够,园区发展引领作用不强。

(3)从农业人口情况看,城乡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失,青壮劳动力纷纷向二、三产业聚集,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技术人才匮乏,新农业面临谁来发展和如何高效经营的“双重难题”。西安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西安乡村劳动力人数为261.74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97.83万人,仅占37.4%。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农业从业人员中有78.8%的人年龄在45岁以上,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阶段,占比为60.1%,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仅占3.1%,务农结构倾向于老年化,农业生产经营缺乏发展活力。从农村管理层来看,村主任的年龄范围和教育程度与一产从业人员情况类似,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村主任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比为63.9%,30岁以下的仅占1.6%,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专学历,占比为49.9%,而大学专科以上占比为10.7%,农村综合管理创新动力不足。

路径选择

“农业安天下”,努力把握新农业迭代之机,进一步加快培育农业新动能,推动新农业高质量发展。

1.打牢新农业之“基”,核心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猪肉供给和发展循环农业

(1)稳定粮食生产。建议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持续加强西安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政策、科技和投入上下功夫,用好“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方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4]。

(2)保障猪肉供给。建议在保障畜禽养殖用地的基础上,加大金融支持,对暂时经营困难的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国有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强化生猪产业保险政策,积极探索推行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发挥储备调节作用,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精心做好价格调控。同时,优化养殖结构,支持奶业、禽类等生产,适当增加禽蛋养殖规模,引导优化肉类消费结构。

(3)发展循环农业。面对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大制约,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恢复生猪养殖为契机,科学制定种养结合发展规划,大力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加快优化种养结构及农产品供给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实现种养废弃物有效转化为优质有机肥、燃料或其他可供利用的原料,真正做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5]。

2.深耕新农业之“机”,要义在把握三个转变,立足在“新基建+农业”

(1)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衔接之机下的“三大转变”。即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老百姓在思想上由“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解决绝对贫困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转变。尝试将“扶贫工作队”经过扩充培养转型为“乡村振兴工作队”,延续政策落地生根,引导农民主动创新创业,助力新农业高质量发展。

(2)抓好新基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机。新基建势必赋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的动能,在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气、网”两通、“通村路”向“通产路”转变的基础上[6],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地理障碍,为智慧农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服务[7]。如推进5G通信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网络提速降费优惠,加快物联网、云平台体系建设,移动手机终端、智能温室和冷链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新农业基建的发力点。

3.迭代新农业之“技”,关键是用信息科技打破传统农业天花板

(1)引入农业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和自动水果收割机等高科技机械设备,推动自动化施肥、灌溉和喷药技术应用,实现适度规模化种养殖和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

(2)运用可视系统,完善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等领域的实时监控。利用5G技术建立农产品产供销电子可追溯系统。重点在种苗培育、畜禽养殖和苗木花卉种植等产业方面,实施物联网+精准农业模式[8]。

(3)借鉴和引进国外育苗育种技术、温室系统技术和以色列低压滴灌技术,加大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应用,创建高端智慧农业示范区[9]。

(4)加大资金和智力支持力度。设立“智慧农业”专项资金,支持产业项目、科技研发和知识技能培训[10]。通过可视视频、网上讲座和上门服务等方式建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助其掌握新技术的应用。乡镇一级农技站所等的技术人才向村级延伸,增强科技扎根农田的实效性。

4.构建新农业之“集”,主要是优化产供销储体系提升应急能力

(1)根据资源禀赋和区域差异,实施农业区划,丰富农产品种类。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蔬菜水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按照“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态方式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11]。

(2)健全农产品产销链接机制。主要是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尝试在产地源头建立农产品低温保鲜库,解决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难题。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完善农产品的供应链网络,组建第四方物流渠道,激发大型供应链平台崛起[12]。同时,发展连锁化经营和共同配送,精细化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13]。

(3)结合线上消费新潮流,发展视商、社商和途商,如可视化的网络直播平台带货,社区中的店中店销货,路途中高速服务区销售当地土特产等。同时匹配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社区团购以及城市新零售等渠道,发展“私人订制”农业销售模式,给高品质的农产品增添“数据”生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4)结合农业合作社组织,在常规性农业安全储备基础上,基于大数据分析测算,重点完善前置储备,如化肥农药兽药等农资储备,建立动态收储机制,做好后备储备,确保突发时期重要农产品的持续供应。

5.争创新农业之“绩”,重点在优化一二三产融合体系,实现多环节增值

(1)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着眼种养加融合,培育集体经济,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如瞄准有机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等优势产业,通过龙头企业、现代产业园带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在田间地头就变成标准化的高附加值商品,把农产品产业链增值更多留在乡村、惠及农民。

(2)拓展传统农业功能,形成“农业+”多种业态的发展态势,突出特色农业与生态康养、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14]。如充分利用秦岭北麓——带乡村独特资源,探索“共享农庄”模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打造“文旅新村”,形成西安特色的“农业+旅游”业态;结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健康消费,打造“中医药服务+农业”的健康养生模式。

(3)推动新农人的融合。增强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构建三产融合服务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四类新农人的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15]。

注释:

①“一区”是指秦岭北麓西安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三带”是指南横线都市农业产业带、沿渭都市农业产业带、渭北农业产业带;“七板块”是指白鹿原都市农业板块、周至猕猴桃板块、户县葡萄板块、长安鲜桃板块、临潼石榴板块、临潼奶牛板块和蓝田肉鸡板块。

猜你喜欢
西安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西安2021
Oh 西安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