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华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的要求下,学生审题力是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现,在目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能够行之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准确理解和分析,通过实现审题能力的最大提升来加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文章通过指向小学生审题力的培养目标做出几个方面的策略研究,为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段;审题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1-0140-02
【Abstract】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background,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examine questions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core qualities of mathematics. In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mathematics problems, teachers must actively train students to deal with problems th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mathematical problems by achieving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in the ability to examine questions. The article makes several strategic researches by point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primary students' ability to examine questions, and provides certai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for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Middle and high grades; Examination ability
一、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问题分析
以上问题都是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做出对其进行有效的改变和优化,就需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加强,通过不断地完善审题技巧的优化,实现培养学生的自我审题意识,通过这种能力的考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当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通过积极地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认识后,对学生进行典型例题的练习:假设一个长方形的木架,长为300厘米,宽为2米,请问这一木架的面积是多少?在教师给出问题后,可以观察学生审题的心态,然而大部分学生都套用了长方形的公式面积等于长乘以宽而给出最终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很明显,由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清而导致对题意的混淆和简单判断。教师可以借此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抓住题目当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再一次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把认为属于关键词的语句用画圈的方式勾出来。这种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使学生进行题目的重新审视并依据关键词划出“米”和“厘米”两个概念,帮助学生认识到审题当中的错误,进而有效地做出改正。
上述學生所表现出的审题错误,表现为学生在看待问题的过程中,容易进行盲目和直观的思考,并没有做到有意识地辨析题目,缺乏审题的意识,并且还表现出学生较弱的审题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缺少对题目的审视训练,虽然一部分同学会认真地读题,但不会认真地把握题目当中的关键词,做到有效数据的收集,进行切实的审题步骤。学生在对“米”和“厘米”的关键词把握中表现出学生审题习惯的欠缺,这就表明学生目前依然没有获得辨析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只知道埋头苦做而并非找寻题目当中的方法进行学习,这种粗心会导致数学问题频频出现错误,不利于学生的优化发展。
二、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读准意识,实现有效标记
小学生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数学题目的过程当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提升自我的审题能力和意识,避免盲目地解题,思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各不相同的个人发展和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进行大声读、默读、不漏字等读题方式来弄清条件和问题的结构,并且在题目阅读过程中加强感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进而提升自己对数学题目的审视注意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学习问题中要进行有效的实际把握:一瓶溶液,在加入一杯水以后改溶液的浓度达到30%,如果再加一杯纯酒精,其浓度会变为45%,试问改酒精的原来溶液浓度为多少?相信给出问题后许多学生都会感到困惑,在学生进行有效信息的阅读和转化之后,促使学生根据有符号的标记信息来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通过将具有难度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有效的图形方式来进行审题意识的优化,并加以有效的标记来实现对题目的解读来得出最终答案。
(二)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划划圈圈
良好的审题能力培养离不开对动手操作的辅助功能,提示对数学题目当中有序地输入、分析和处理的一个过程,数学语言表现为精简和抽象的形式存在。对于一些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减弱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机会,促使学生转化审题的方法和思考的策略。通过对一些图形结合的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情境图当中获得一定的数据收集,关于一些实际问题的数据在情景图中都可以做到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进行题目浏览过程中,要进行有顺序的标注,通过这种仔细审题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目的,为了能够让学生认真读题和仔细推敲的过程展现出来,教师要不断地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要求学生能够在边读题边圈圈划划的形式中,来进行自我提示。数学本身是一项具有抽象意义的学科,对于大量文字信息所组成的数学问题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枯燥,在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种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来进行题目的解读,处理文字信息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简单的符号信息,提高学生审题的效率和能力,帮助学生有序地解决问题。
(三)引导学生观察题型,进行有效的归类
目前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表现为计算题和应用题这两个基础的类型,因此,教师可以在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后,对学生进行专题的分类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比较、归类和补充,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地减少审题当中的负担,为学生提供一条明确的主线,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
例如,教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可以依据统计当中的题型分类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题型分析,并且教师可以依据典型例题的研究,实现学生对题型的观察和掌握通过对各个题型进行有效的比较、归类和补充,促使学生能够获得对学习知识的有效建立。此外,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对题目当中的每一个小位数和分数的书写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掌握,来帮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审题判断题,使数学学习是具有规律和方法地进展。这种注重规律和总结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题技巧,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清晰的解题思路。
1.条形统计图: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直观地看到相应的多少数量。2.扇形统计图: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来表示各占比,扇形統计图中各部分的百分比之和是单位“1”。3.折线统计图: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据的变化。
三、结语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当中,应当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探索数学问题当中的关键词把握,做到对题目的审视和分析。通过审题能力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能够实现对数学问题的灵活运用。此外,严格有效的审题能力培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核心素养,加强学生处理数学问题的严谨性和创造性,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参考文献:
[1]吴秀丽.PISA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以“解决问题”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3).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