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天一,张春梅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视听作品是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是指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连续画面组成,并且能够借助技术设备被感知的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以及类似制作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它包括以电影、电视剧、电视广告、电视综艺节目为代表的传统视听作品,也包括综艺大电影、广告剧、网络短视频等新兴视听作品,并具有主导性与多元性并存、思想性与娱乐性并存、现实性与虚拟性并存、本土性与世界性并存的特征。
“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在视听作品飞速发展的今天,优质的视听作品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它可以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丰富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认知,视听作品以其特有的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视听作品是作品生产者将自己的思想意识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外在表现,每部视听作品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反映着生产者对客观世界的思想认知。优质的视听作品蕴含着科学的思想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炼优质作品中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有利于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
视听作品充实了人生观教育的内容,有助于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视听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阐述的故事情节,将善与恶、正与邪、积极与颓废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作品传达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最终影响他们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如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该剧讲述的是主人公杨立青从一个不知什么是理想、信仰的懵懂少年,经过革命导师的人生引导、战争岁月的洗礼,逐渐成长为有着坚定信仰、成熟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作品中提炼出人生观教育的素材,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理想信念教育资源,丰富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同时,在引导高校受教育者形成乐观、上进的人生态度方面,视听作品也可以有效充实其内容。如电影《我是路人甲》,作品讲述了一群漂泊在横店影视城的青年群众演员,他们不畏挫折、乐观执着,只为追求心中的理想的感人故事,反映了当代青年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人才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追逐梦想、乐观豁达的人生信念。
视听作品充实了政治观教育的内容,有助于规范意识形态、提升政治素养,筑牢正确的政治观。视听作品可以将党的执政理念通过直观生动的银幕形象展现出来,有助于丰富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内容,增强历史责任感教育的效果。电影《毛丰美》正是依据大梨树村村主任毛丰美的真实人物形象进行改编,用视听作品展现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弘扬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这样的视听作品,有效丰富了高校政治观教育的素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中主人公侯亮平等反腐干将与腐败分子斗智斗勇,通过破获一连串贪腐案件来向观众展示出党中央“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反腐决心,警示腐败分子“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通过这些作品,加强了高校政治观念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视听作品观看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解党的执政理念,理解作为执政党刀刃向内、剔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以视听作品塑造的鲜活人物展示出人民公仆的形象和理念,丰富了政治观教育的内容。
视听作品充实了道德观教育的内容。大量视听作品的制作与传播,有效地丰富了高校道德观教育内容,如《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经典视听作品,它以感动国人的模范先进事迹为素材,通过展示“当代雷锋”郭明义、“独臂英雄”丁晓兵等事迹,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以真实的故事充实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内容,为受教育者树立起一个个鲜活的道德典范。同时,一些网络短视频也可以有效充实高校道德观教育的内容。一些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细节的网络短视频,通过描述人们衣食住行的琐碎事件,反映出各种道德现象。作品中所呈现的正确道德行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交流的内容,作品中那些错误行径可以提醒我们孰对孰错,网络小视频将道德观教育拉近我们的日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使我们对日常的道德行为产生思考,充实了高校道德观教育的内容。
视听作品有助于丰富高校法治观教育的内容,对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完善法治观念、普及维权方法及培养公平正义理念发挥积极作用。例如《东京审判》,即便在明知战犯的罪行罄竹难书、路人皆知的情况下,也要按照司法程序进行审判,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因此,以真实事件为素材制作成的法治视听作品,可以有效提升观众的法律意识。如《今日说法》节目,以鲜活真实的案件作为作品的内容素材,通过视听作品的方式为观众展示一个个法律案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这类普法类作品引入其中,用视听作品来加强法治观念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基本法律知识和信息,提高受教育者法律意识、守法意识、学法意识,充实高校法治观教育的内容。
视听作品可以丰富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运用视听作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促成新的教育方法——视听教育法。开展视听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言,视听教育法具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突破时空的特征,有助于提升高校育人的实效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1.视听教育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潜移默化。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略显单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仅仅使用简单说教、直接灌输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略显不足,而视听教育法可以运用视听作品,将思想理念、历史事件、楷模榜样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教育者用视听教育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优质的视听作品熏陶、感染受教育者,引领受教育者在研究与学习思想观念、历史事件、楷模榜样的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使之见贤思齐、自我激励,引导受教育者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科研育人、心理育人的目的。
2.视听教育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教育方式生硬死板,使部分受教育者减少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媒介娱乐通常令人十分愉快,通过声光和宏大的场面,对观众造成巨大的震撼,诱使受众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感受和立场。”[3]视听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且具有一定娱乐性质,可以从视觉、听觉触动受教育者的感官,激发受教育者对视听作品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通过围绕优质视听作品的精神理念、人物形象开展视听教育,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欢乐愉悦的方式进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
3.视听教育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局限。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言,高校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空间上难免存在诸多不便。而运用视听教育法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制约,高校可以在校园广场、活动中心、餐厅食堂等公共场所播放优秀的视听作品,提供优质的视听服务,营造视听教育的文化氛围,使受教育者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感受视听服务过程,进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动实现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同时,受教育者可以利用各类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设备自主开展视听教育,方便开展自我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时间与场所,灵活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避免了教育的时空局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运用载体对高校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4]视听作品可以有效承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信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以多种形式运用视听作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承载能力,有利于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紧密联系,突出了教育载体的媒介作用。
1.视听作品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承载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质相对抽象,运用黑板板书、幻灯片等传统的教育载体已不能更好满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视听作品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它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教育信息有效承载其中,并对其承载的教育信息进行快速有效传播。以作品为契机,通过佳片赏析讨论会、与制作人交流创作感受、演员谈饰演角色理解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激发实践、文化、人际交流等相关载体育人功能,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承载能力。
2.视听作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密切联系,突出载体的中介与桥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联结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作用。视听作品以其通俗易懂的风格被大众所接受,可以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沟通的契机、交流媒介。以高校辅导员为例,辅导员与高校学生之间可以开展关于视听作品的探讨与交流,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表达意愿,增加了学生的思想表达机会,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凭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在交流沟通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巧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推进了师生广泛开展交流互动。辅导员可以运用视听作品的软件或网站作为教育互动平台,在辅导员和学生或学生群体之间形成线上线下交流的模式。视听作品数字化、信息化的交流平台,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紧密联系,有效地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媒介作用,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
视听作品有利于丰富与印证高校学生的人生体验。视听作品的内容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对人类社会中诸类事物的提炼,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用荧幕反映出人的经历阅历与情感变化,反映出人对事物的思考,也反映某种生活场景、历史事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视听作品可以营造情景,受教育者可以透过作品内容找到与其相似的成长经历、心灵感触,用视听作品验证着自身原有的思想认知,获得情感体验,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总结自己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如电视剧《都挺好》中涉及到了当代都市的日常生活,反映着生活中的种种琐事给家庭成员带来的欢乐与苦恼,荧幕上所呈现的这些情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能够找到原型,印证了我们真实的生活经历。视听作品有效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从心理角度出发影响受教育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高校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他们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他们所获得的人生经历是有限的,有些人生体验难以在大学生活期间直接实现,而视听作品可以弥补这种人生体验的不足,视听作品可以为高校学生营造虚拟的场景,引导高校学生对作品内容产生换位移情的心理效应,把学生引进视听作品所构建的世界当中,让学生追求作品人物所追求,认同作品人物所认同,使他们获得相似的经历。如电视剧《我是特种兵》系列,可以使高校学生在观影的同时体验军旅生涯,加强了自身国防教育。弘扬着“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的电视剧《亮剑》可以引领高校学生回归到马革裹尸的战争岁月,在观看作品的同时,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重新树立起学生投身国防、杀敌报国的决心。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视听作品有利于高校学生间接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间接为他们提供人生体验。
视听作品有利于开拓高校学生认知视野。视听作品包罗万象,高校学生在观看作品时,可以在感官层面对世界有着初步了解,如英剧《都铎王朝》、《唐顿庄园》,为高校学生呈现着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历史文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这类国外视听作品,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初步印象。此外,如美国探索频道的视听作品《荒野求生》,以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的真实探险历程,为我们开拓了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为广大高校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感受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外的脱口秀节目、街边采访等视听作品,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言论,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认知、生活状态。总之,高校通过视听作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感受自然界的伟大,加深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世界各国的社会风貌,有利于学生对人类社会形成更开阔的认知视野。
视听作品可以在高校学生心中构建国家形象。首先,视听作品可以在高校学生心目中构建国家的内在形象。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的视听作品,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底蕴,这些作品可以使高校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初步印象。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我国地方美食的多方面解读,向观众描述着每道美食所代表的风土人情,将我国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表现出来,塑造并传播着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中华历史文化形象。美术片《大鱼海棠》 选材于庄子的《逍遥游》,无论是作品的哲学思想,还是人物形象,都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散发着典型的东方审美,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在高校学生的心中刻上深深的民族烙印。其次,视听作品可以为高校学生构建国家的外在形象。教育者引导高校学生观看视听作品,并通过开展与作品相关的实地考察、实践学习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光辉伟大,在学生心中构建一个雄伟壮丽的国家形象。
总之,视听作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以科学的文艺理论强化影视传媒行业责任与使命,引导影视传媒行业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生产、传播优秀的视听作品。同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视听作品的管理,教育者合理运用视听作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高质量作品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发挥出视听作品特有的育人作用,进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