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明,夏彦恺,胡志斌,沈洪兵
(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 世纪全球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发表的《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展望报告指出,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是一种以系统为基础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转化学习能力,培养运用医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1],实现了公共卫生维护生命安全和促进健康的价值,实现了公共卫生发展经济的价值,实现了公共卫生维护社会公平、和谐、公正的价值[2],被世界卫生组织赞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再次提出了挑战,也唤起了对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能力构成及培养模式的思考。
我国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定位比较模糊,未能真正从传统的防病为主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转换模式,未能完全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全面,以传统五大卫生体系为主,缺乏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的系统学习[3]。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虽然分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类,但实际培养过程中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仍按学术学位的标准来培养,导致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需求[4]。培养具有领导力的公共卫生博士(DrPH)项目尚在试点研究探讨阶段。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受经费、场地、师资制约以及重视度不足等因素影响,国内预防医学教育普遍缺乏系统现场实训内容,实践教学未能充分整合,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课程学时少且内容简单,缺乏系统配套教材和考核要求;以案例讨论为主,大多纸上谈兵,缺乏现场操作与训练机会;学科交叉、内容整合有待提高;临床实践流行于形式,多以见习代替实习;针对学生宏观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手段单一,成效不明显;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培养出的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5,6]。
公共卫生人员面对的是多样化社会群体,处理的是多种类健康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需要有现场快速判断、团队组织、综合协调和指挥应对能力。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积极尝试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但仍未开门办学,没有真正走向社区、走进现场。随着“一带一路”和“健康丝路”倡议的实施,公共卫生不仅需要解决我国人民的健康问题,还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关注影响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健康领域热点问题[7]。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卫生人才,才能有效解决和改善超越国界的全球健康问题。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共同构成了现代医学的三大支柱,在控制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能体现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和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医学主干学科。进入21 世纪以来,人类疾病和医学模式发生重大变革,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愈显突出、环境污染及不良行为方式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持续增加,这些均对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处置已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8]。我国传统的公共卫生教育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但基础与应用结合不够,实践创新能力薄弱,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处理能力不足[9]。虽然社会需求在变化,但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却缺乏同步。
美国的公共卫生教育主要是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起点高[10],2008 年启动的公共卫生资格专业认证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统计、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政策和管理、社会行为学等核心课;交叉学科知识能力包括交流与信息学、文化多样性、领导力、公共卫生生物学、职业水准、项目计划、系统思考等[10]。从考核内容就可以看出美国对公共卫生人才能力构成的基本要求。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例,在设置课程时就开始注重与科研及公共卫生行业工作的联系;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方式并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关注前沿动态,以科学研究为导向进行授课,引导学生阅读获取新文献;师资力量具有国际视野及多元文化背景等[11]。
2011 年,欧洲公共卫生教育认证机构(APHEA)成立,在认证内容中就包含了对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胜任力的要求,其核心课程、对应能力和学习领域包括:A.导论:公共卫生导论;B.公共卫生方法: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定性研究、调查方法;C.群体健康和影响因素:环境科学、传染病、非传染病、职业卫生、社会和行为科学、卫生风险评估、健康不平等;D.卫生政策、经济和管理:经济学、卫生医疗系统规划、组织和管理、卫生政策、卫生服务筹资、卫生项目评估、健康目标;E.健康教育和促进: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保护和监督、疾病预防;F.交叉学科:公共卫生生物学、法律、道德、衰老、营养、妇幼卫生、精神卫生、人口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卫生信息学、领导力和决策、社会心理学、全球公共卫生、市场营销、沟通和宣传、健康人类学、人权、项目规划和发展、公共卫生基因组学、技术评估;G.整合经验:见习、实习、论文、考试等[12]。
虽然我国未有对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能力的明确界定,但在实际的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些针对不同管理环节、运用不同管理载体的能力评价标准,如以专业技术资格(职称)为载体的能力评价体系、以继续医学教育为载体的公共卫生在职人员能力培养要求、以岗位聘任为载体的公共卫生人员上岗能力标准等[13]。国内高校对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能力构成已进行了探索[9,13-17],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笔者从需求出发,基于健康影响因素的社会生态学模型,提出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能力要素构成,从个体内涵建设,到社区交流、社会管理和全球治理,体现了公共卫生工作者既要有医学专业知识,又要有行政管理能力,既要有微观科学研究技能,也需要宏观群体沟通和社会动员能力。
(1)个人综合能力层面。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基本理论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实践能力是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包含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两个方面,这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源泉。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益月异,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批判性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是个体全面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要素。对于公共卫生工作者,面对突发事件时,还需要较强的心理承压能力、危机应对和处置能力以及冲锋在前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2)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层面。社区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共同体,是血缘共同体和地缘共同体的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主动性、广泛性、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等特点。因而社区公共卫生人员需要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近年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风险发生前,应向公众传播相关理念和知识,倡导正确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学普及能力。风险和危机发生后,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分析给人类健康造成的损害可能性及其大小,及时与公众沟通交流,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和修复、减少对人类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造成的伤害。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沟通和社会动员贯穿于事件发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18,19]。
(3)服务国家健康战略层面。从服务国家层面而言,“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强调了“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的极端重要性[20,21]。公共卫生工作者同样应当具有社会动员、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和风险沟通能力,但相比社区层面的卫生服务,其范围更广、要求更高。
(4)面向全球健康层面。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疾病跨区域传播风险日益加剧[22],对公共卫生人才的要求再上新台阶[23,24],一名优秀的公共卫生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服务社区、服务国家的能力,还需要能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备全球健康知识与理论,能够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1)育人目标要明确。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公共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策略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和全球健康的需求。从个体、社区、国家、全球等不同层次确定培养目标,既满足基层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也考虑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全球公共卫生治理。
(2)培养体系要完善。为适应社会发展与公共卫生事业需求,要拟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除了传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应当重视人文、管理、法律、艺术等能力的培养。建立紧密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所联合实训模式。通过积极创造科学研究氛围,搭建科技竞赛平台。引导对科研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深处,掌握较深的专业理论或技能,深度体验科研的魅力。
(3)教学手段要多样。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功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医学与人文融通、理论与实践交汇、课堂与现场互动等教学改革[25]。公共卫生事件数字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26],建设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实训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系统培训[27]。通过公共卫生PBL 训练,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28]。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实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用“工匠精神”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29]。
(4)评价形式要灵活。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形式,传统的试卷评价方式与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反思性评价等相结合,以结果为导向,评价教学质量,有条件的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公共卫生教育改革。
实践是探索和检验教育改革举措的有效途径。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从上世纪90 年代设立公共卫生学院伊始,就开始思考新形势下符合我国国情、代表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提出21 世纪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科学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又具有坚实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为保障和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及保健服务,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具有应急参与和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能够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等工作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探索和实践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现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新时代对公共卫生人才实践能力的新要求,再次提出从知识获取能力(Capturing information capability)、批判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沟通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创新创造能力(Creativity)和专业实践能力(Competency)五个方面重新构建公共卫生人才“5C”能力培养体系。依托预防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公共卫生实践教育中心、紧密型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多层次覆盖、多阶段贯通、多学科融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全方位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公共卫生是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后领域,虽然2003 年非典疫情之后,公共卫生政策首次成为国家公共政策议程中优先和重要的议题,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始终没有很好补上,特别是公共卫生人才胜任力的培养还落后于健康中国发展的需要。开展基于需求导向的公共卫生人才供给侧分析,对于制定精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准确的能力培养要素,应对21 世纪公共卫生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培养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组成。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了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以此为契机,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把握新时代新定位,为“健康中国”建设不断输送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公共卫生人才,为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