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不同阶段后勤生活保障应急体系运行、完善与思考

2020-08-15 01:46石之驎李明剑陈炯亮赖国支熊晓虹范玉振
中国医院 2020年8期
关键词:收治病区食堂

■ 林 洁 石之驎 黄 敏 李明剑 陈炯亮 赖国支 熊晓虹范玉振 何 清 彭 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级医院迅速响应,启动各项应急预案,全力防控疫情。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深圳三院”)在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下,成为深圳市唯一一所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定点医院。截至3月5日24:00,医院已收治确诊病例41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61例。

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具有不可停顿性,在紧急的医疗活动中,后勤保障系统必须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服务[1]。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为重要[2]。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后勤保障部门先后成立7个小组,各组之间互联互通;在预案运行的过程中,随着疫情的动态发展,紧盯存在的矛盾点和短板,适时调整并改进,卓有成效地保障了医院的高强度运行。本文针对疫情期间后勤保障应急体系随着疫情动态发展而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围绕“运行-监测-调整”的工作思路,进行总结和提炼,为未来应对同类突发事件提供应对思路,并为其他医院构建后勤生活保障应急体系提供参考。

1 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后勤保障应急工作组

在医院统一调度下,分管院领导对后勤保障部门进行联动管理,启动应急预案。组建5个后勤保障应急工作组,分别是膳食和洗涤保障组、住房保障组、物资保障组、安全保障组、基本运行保障组,并由总务科相应专员及支援人员牵头落实,并建立每日例会机制。2020年1月28日,深圳市委提出在医院附近快速搭建临时院区,协调全市各部门优先保障医院的物资供应。设备保障组和临时院区组应运而生,工作组扩增到7个,例会机制也因工作量剧增、需协调事宜多等原因调整为每日2次例会。应急工作组全面落实医院“水、电、洁、物、安、衣、食、住、行、管”10个方面的工作运行。

2 疫情发展各阶段概况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在本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参照突发公共事件的分期[3],将医院本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按照医院确诊首例患者的日期、医院暂无新增确诊病例的日期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划分为3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2020年1月2日~19日)

2020年1月2日,医院根据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在常规“冬春季重点传染病防控”的基础上出台新的指引,加强培训,开展应急演练。1月11日,医院收治首例疑似患者,正式进入“战时状态[4]”。1月19日,医院收治全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2.2 第二阶段(1月20日~2月19日)

1月21日,医院部署腾空D栋感染楼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月22日,医院腾空B栋肝病楼;1月23日,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月24日,医院腾空A栋综合楼,发热门诊设为2个独立区域;1月25日,医院腾空F栋14楼用于医务人员集中居住;1月26日,市卫生健康委调派重症专家组进驻医院;1月31日,应急院区获市政府正式立项;2月6日,医院发布新冠肺炎救治期间《后勤工作应急指引》;2月18日,医院无新增确诊病例。

2.3 第三阶段(2月20日~3月5日)

2月20日,确诊病例连续3天“0新增”;2月25日,医院应急院区建成;2月29日确诊病例连续12天“0新增”,累计出院308例;3月5日,累计出院361例。

3 后勤生活保障应急工作的运行、监测和调整

主要从膳食保障和住房保障2个方面加以分析。

3.1 膳食保障工作

3.1.1 第一阶段。此阶段,医院仅有1个病区部署为疫情收治病区,其余科室收治常规患者。食堂配餐方式主要是到食堂就餐为主、分散就餐及送餐为辅的模式,职工食堂(服务医务人员)及营养食堂(服务患者)同时运行。临近春节,医患送餐量约767人次/日,食堂在岗工作人员约41人/日。

3.1.2 第二阶段。医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以平均16人次/日的速度增加,用于收治疑似和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区逐渐增长至19个。食堂配餐模式随之调整为送餐为主、食堂就餐和分散就餐为辅的模式。食堂送餐量增加至最高峰患者送餐1 183人次/日和医护人员992人次/日,平均医患送餐量达1 600人次/日。为集中人力应对疫情,暂时关闭营养食堂,由职工食堂集中备餐供给。膳食组发布《患者/员工订餐须知》,调整原订餐流程,由科室根据需要订餐调整为食堂主动了解科室送餐需求,并与送餐病区护士长建立“疫情配餐微信群”,用于订餐和沟通工作。

食堂人力持续告急,患者送餐的时长延至30~60分钟/餐。对于这一情况,食堂一方面召集休假员工返岗,一方面向总公司请求增援,员工数陆续增至62人/日。疫情恰逢春节假期,食材采购的品种选择性少,膳食组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与供应商联系,争取优先保障医院的供给和配送;另一方面,积极和病区护士长沟通,争取医患对菜品短期出现单一现象予以理解。为保障临床膳食供给达到营养均衡的标准,积极与营养科沟通,建议膳食搭配,保障菜品的营养价值。1月25~28日,患者因病情变化转床数增加,导致订餐与送餐地点不匹配,错餐数平均8~10人次/餐。针对这一情况,膳食组采取每科室额外增备3份餐品的方式应对。2月2日,院感防控升级,要求员工到食堂配戴口罩,避免在食堂就餐。膳食组随即出台《疫情防控期间职工食堂用餐规定》,配餐模式调整为病区送餐和分散就餐并行模式,在送餐量持平的基础上,职工打包数猛增至最高峰2 371人次/日。为应对气温和配送时差导致餐品温度下降、患者意见量增加的问题,医院一方面为病区增配微波炉,一方面购买保温箱用于送餐,有效解决了保温问题。

3.1.3 第三阶段。患者康复出院数持续增加,新增病例数陆续减少,食堂维持病区送餐和分散就餐模式。病区医患送餐数陆续减少,职工打包数持平,食堂供应能力和人力逐步回升,未再发生送餐延时及错餐现象,未再接到患者投诉。食堂开始着力探索增加菜品菜色等品质提升工作,同时筹备开放营养食堂,恢复医患分别配餐的模式。疫情期间,膳食组顺利突破膳食供给的各种瓶颈,保障了应急时期膳食供给。疫情发展各阶段膳食保障“运行-监测-调整”情况见表1。

3.2 住房保障工作

疫情发展各阶段住房保障“运行-监测-调整”情况见表2。

3.2.1 第一阶段。医院未启动住房保障工作。

3.2.2 第二阶段。1月24日,上级部门要求收治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为有需求的密切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安排集中居住。1月25日,医院随即腾出唯一一个尚未启用的干净病区,紧急采购物资,布置病区,用于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和外院专家集中居住。1月29日,启动院内入住模式,病区22间房72个床位正式投入使用,由医务人员提出申请,医院予以安排的方式落实。此时收治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区已达13个,医院预判病区收治数可能持续增长,医务人员入住需求可能剧增,需要向院外延伸寻求解决方案。经多方协调,最终政府征用医院附近的B1酒店作为备用入住场所,征用房间184间。2月1日,入住模式调整为“院内+院外酒店B1”,院内员工正式入住酒店,住房保障组配套联系外包车队,根据医务人员工作班次,每天安排28班次的专车接送。入住期间,人员统一在酒店安排用餐。2月5日,医院收治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区已达19个,医务人员入住申请量持续增加,院内住所也调整为其他用途,住房保障组开始预联系医院附近其他酒店。2月8日,B1酒店入住房间数剩余22间,征用总房间数90%左右已住满,总务科启动预警方案,设置酒店空房率10%为预警值,由政府征用附近B2酒店,提供房间数148间。2月9日,入住模式调整为“院外酒店B1+B2”,同步配套车队接送事宜。期间,为便于入住人员了解服务安排,住房保障组先后更新发布了3版《后勤服务安排手册》,详细介绍医务人员入住手续、交通时间及用餐方式,该组从未接到相关投诉。

表1 疫情发展各阶段膳食保障“运行-监测-调整”情况

表2 疫情发展各阶段住房保障“运行-监测-调整”情况

3.2.3 第三阶段。医院收治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区降至11个,酒店空房率保持在10%以上,住房保障工作进展顺利,得到院内外医护人员及专家的认可,持续保持零投诉记录。

4 思考

全面、及时、高效的后勤生活服务保障是医院正常运行的前提。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中,需要实时关注疫情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根据临床一线的实际情况,动态寻求各阶段最佳解决方案。医院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和特点,对膳食的配餐模式进行调整,对存在问题进行处理;通过对集中住宿场所的空房率设置预警值,及时由院内住宿向院外住宿延伸,满足医务人员的住宿需求。后勤生活服务保障工作需要宏观长远且面面俱到,实际工作平凡而琐碎,通过每日例会机制,院领导与后勤各组人员直接对话,会上办公,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形成作战合力,共克时艰。

猜你喜欢
收治病区食堂
医院跨科收治患者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应急病房筹建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腹症患者收治与防控体会
关于公安机关对特殊涉毒人员收治管理问题的研究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