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威 廖金明 黄清苑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0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小脑、间脑、脑干、颞叶、枕叶等供血区域组织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的脑缺血性疾病,主要症状有眩晕、耳鸣、恶心呕吐、视力下降及四肢麻木等,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易反复发作,轻则影响工作学习,重则可诱发脑梗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4]。现代医学主要给予对症治疗,但疗效有限,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优势。陈宝田教授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自创镇眩汤治疗眩晕,取得显著疗效[5-7]。“晕三针”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所创靳三针疗法,广泛用于各类头晕头痛,临床疗效显著[8-9]。笔者采用西药联合镇眩汤合“晕三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本院中医科收治的69例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各23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现代医学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和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诊断[10-11]。②患者年龄在40~85岁,可配合研究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已发脑梗死、脑出血、颅内病变、前庭周围性眩晕等其他疾病所致眩晕者;②过敏体质或对本实验使用药物过敏者;③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④合并肝肾功能衰竭。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卫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口服,12 mg/次,3 次/日,疗程为 14 d。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镇眩汤治疗,药用:熟地黄10 g,白芍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桂枝10 g,甘草10 g,泽泻10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g(先煎)。每日1 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餐后温服,连续治疗2 周。针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镇眩汤联合“晕三针”治疗,针刺取四神聪、太阳(双侧)、印堂、合谷(双侧)穴位,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批号190442;规格:0.30 mm×40 mm)捻转泻法留针 30 min,每隔 10 min 行针 1 次,1 次/日,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进行评分[12]评定临床效果。该量表共分为总指数、情绪、躯体及功能4个指标,总分100分,得分0~30分为轻微障碍,31~60分为中等障碍,61~100分为重度障碍。
1.4 疗效判定[13]基本治愈: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可正常生活工作;显效: 症状明显改善,劳倦时仍有不适;有效: 症状有所改善,发作次数减少,能够工作;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 (基本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
2.1 三组治疗效果比较 针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5.65%,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87%,针药组、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三组DHI评分比较 治疗后三组DHI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药组和中药组能显著降低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药组改善程度优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DHI评分比较 (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部分患者可进展成脑梗死,危及生命安全,需及时治疗[14]。甲磺酸倍他司汀是临床上治疗眩晕的常用药物,通过改善内耳循环,增加内耳血流量,加速水肿清除,改善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15-1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在中医学中属于“眩晕”范畴,多由风、火、痰、虚所致。肝风内动或血虚生风,风性轻扬,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气血虚弱,清阳不展,脑失所养而为眩晕;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且风、痰均可化火,挟火而形成风火、痰火之症[17-18]。镇眩汤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陈宝田教授验方,由苓桂术甘汤、四物汤、泽泻汤及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根据“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瘀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特点进行论治,体现了异病同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观点。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温化痰饮,利水而不伤阴,浊阴降清阳升,则眩晕自止;四物汤补血活血,调畅气血补眩晕之虚,使之补而不滞,且瘀成则可祛瘀;牡蛎、龙骨镇肝潜阳。镇眩汤具化痰、熄风、补虚之功,一方多用,可治风、痰、瘀、虚多种眩晕。晕三针即晕痛针,是靳瑞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刺疗法,治疗头晕头痛具有显著疗效,选取四神聪、双侧太阳穴及印堂穴[19-20]。百会穴位于头顶部,在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督脉及足厥阴经交会处,治疗眩晕有奇效。四神针以百会为中心取穴,可使它对脑部的投影区扩大,加强其针灸疗效。印堂及太阳均为经外奇穴,分别位于头的前额及颞侧部,两穴与四神针并用,可达益气补血、开窍提神、止痛止晕之功。笔者加用内关穴,其为手厥阴之络穴,别走太阳,通于阴维脉,是胃、心胸疾病要穴,具有和胃止呕之功,可改善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21-22]。
综上所述,采用西药联合镇眩汤合“晕三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