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范体系的形态表征分析

2020-08-15 00:42赵贵臣张楚楚
关键词:理论课辅导员制度

赵贵臣 张楚楚

(1.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400;2.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132013)

在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深刻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表现形态及其基本功能,有助于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有助于更好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等表现形态、特性及其运行成效,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执行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法律形式分析

(一)内涵与特性

本文所指的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的行为规则,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具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一切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高校制定的具体管理制度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不能违反法律的原则和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中的法律形式是国家意志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全体社会普遍承认的有约束力的传统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从一种政治要求转化为法律要求,落实为国家责任、高校责任和教育者的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符合教育法律的规定,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都不得与教育法律的规定和精神相背离,这是我国依法治教的内涵。依据法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管理,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由于法律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仅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方向。然而,法律制定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发展。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中法律形式的分析,可以准确了解法律背后折射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

(二)相关立法

教师是我党执政的践行者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在法律层面构建我国教育法完整的体系结构的需要。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教师育人的权利义务、奖励考核、资格任用、培训等做出明确规定,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标志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法制化轨道。1995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我国教育制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为维护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校活动、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内容,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法律依据。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石,高校必须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影响力,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制度。《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还规定了学生资助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等具体内容。这些教育制度涵盖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规范体系里,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分享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5 年,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国家修订完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明确“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培养人才必须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核心就是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部法律的修订直接针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法律支撑,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法律形态的执行效果分析

1.从执行主体角度看

为了更好贯彻执行《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2016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通知》,要求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学习解读两部法律修正案的内容。教育系统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等方式,宣讲法律常识。多地采取与贯彻落实《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 年)》相结合方式进行普法宣传。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法律修正案对以往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对存在不一致的内容及时进行了修改和废止。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内容与方式,着力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实施以来,各地政府进行了执法检查,推动法律全面落实。不过,在办学经费的支持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发达省份所属高校得到的教育资助力度大于西北和东北的高校。财力支持决定着办学水平、师资建设和科研水平,还制约着大学文化建设、学科建设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发展。一般来看,政府对法律执行力度越强,高校越予以重视,依法治教办学的质量越好,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越能得到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会越高。

2.从执行对象角度看

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隐含的前提是教育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时常出现对接错位的现象,而相关制度可以弥补这类错位现象,起到了协调整合作用。由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原则性,需要地方政府和高校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细则。制度执行者不仅包含教育者,也包含教育对象,这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就平等地处于一个平台,共同享有权利义务。教育者在制度框架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同样享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利,双方自愿平等地享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营养,同时,奖惩机制将发挥作用。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法律形态执行效果的途径

首先,需要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加强对各种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检查。检查教师培训是否执行,培训效果如何,经费和其他条件是否有保障。指导高校制定有效管理措施,依据当地资源优势,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

其次,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机制。2005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对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也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坚持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教育者和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法律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要素。

再次,健全高校内部管理机制。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党委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政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团委、学生会等相关团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干部管理、部门各尽其责的强大合力,让领导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协同发力。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尤其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制度,把教师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素养。三是建立健全教育奖惩机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杰出教师的支持,为他们形成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保障,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同时,对于不履行义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制定惩罚措施,通过畏罚心理形成履职尽责的倒逼机制。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法规和规章形式分析

(一)内涵与特性

本文所指的法规,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为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行为规则。作为领导和管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强制性和普通约束力的规范,其地位和效力低于法律。本文所指的规章,是由教育部为执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需要,按照立法程序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某一类事项所作出的专门规定。作为解决高校管理领域中特殊问题具有行政约束力的规范,仍属立法范畴,其地位和效力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法规和规章都是为执行法律规定需要而规范的事项,以法律为指导,是对法律内容具体化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主要制度,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根据。

目前我国专门以法律文本形式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法只有一部部门规章。2005 年,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各高校要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了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落实新法精神,2017 年进行了全面修订。新《规定》更加突出立德树人要求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大学生管理的任务和目的做出了新的要求。新《规定》在管理任务方面增加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主要内容。提出高校要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

(二)专项立法

2006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令第24 号)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问题由政策性要求上升到了法律层面。该《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有了解和掌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帮助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组织、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的职责。高校辅导员应当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定期开展相关工作的调查和研究,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5 年,教育部为了打造新形势下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修改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新《规定》重申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政治上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严格要求,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体现了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地位,高校辅导员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绝对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将爱国守法摆在了辅导员工作要求的第一位。同时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用高尚的品行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新《规定》在工作职责中还新增加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研究宣传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形成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大学生的网上互动,围绕学生关注的重点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等内容。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法规形态执行效果分析

新《规定》颁布后,多地政府和多所高校为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制定了更为具体、可行性强的实施办法。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重视程度和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不过,据笔者观察,除一些研究制度视域的学者,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制度的关注度不是很高,法规规章的宣传方式和途径有待拓宽。存在着不知道《规定》修改的基本思想脉络的情况;辅导员队伍建设虽然得到了不断加强,但也存在“万金油”状态——从后勤、教辅等人员转行到辅导员队伍之中,以填补人员不足;同时,个别辅导员只是负责上传下达,对国家制度精神一知半解,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对疫情防控的规章制度掌握不够娴熟,对疫情下毕业生就业指导理论欠缺、方法缺失、热心不足。另外,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影响较大,部分辅导员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容易忽视大学生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和群体性问题。设立管理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工作室等高校的网络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工作的覆盖面、信息采集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展。

(四)提升效果的主要途径

首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队伍建设。一是鼓励高校组织辅导员定期开展社会考察活动,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寻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邀请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为学生作当前形势政策的专题讲座,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比如举国同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组织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二是建立与大学生家长联系的沟通机制,必要时可以支持辅导员进行家庭走访或者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三是丰富培训课程,将党性教育、履职能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内容纳入对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课程当中。四是通过举办高校辅导员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业能力比赛等新型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和理论研讨工作的开展,定期召开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重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三圈三全十育人”的良好氛围。五是把对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表彰纳入学校各类教师表彰体系中,并为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定一定比例,做好优秀辅导员和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典型表彰工作和宣传工作。

其次,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媒介素质,加强对网络化产品的重视程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整合教育教学、网络建设管理和服务学生等有效资源,研究制定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章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总体规划。将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舆情引入课堂,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引导支持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创新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应配备专门的网络管理员,实行用户上网实名注册,完善校园网站的登记、备案制度,做好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依靠互联网传播正能量,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政策形式分析

(一)内涵与特性

本文所指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制定的行动准则,其规定了工作的方向、需要完成的任务、应当遵循的原则等,并依据法律方式贯彻实施,主要以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体现。所谓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是除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外,由国家机关为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管理,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发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反复适用的非立法性文件。

我国的立法模式通常遵循“上粗下细”的立法进程,法律效力层级最低但规范内容最为具体的即是规范性文件。目前,我国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制发规范性文件为主体,用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部分规范性文件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三部法律以及法规、部门规章为上位法支撑,用以指导具体的行政行为和规范实施主体行为,诸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上位法出台的《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另一部分是为了完善相关政策而出台的配套措施。我国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系统,由于政策的阶级性、连续性、时效性、灵活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在执行力和行政效能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制发过程相较于立法范畴也较为简便。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系统中,有若干个纲领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其他政策始终围绕着纲领性文件规范的内容框架不断深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如1999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9 年修改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文件发出后,相关政策配套措施相继出台。

(二)政策系统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中政策系统的基本格局,课题组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下发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深入研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据统计,从1978 年到2014 年,国家层面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共228 篇,再加上2015-2020 年来颁发相关文件,其中文本形式包括“通知”“试行办法”“意见”“规定”“决定”“决议”“会议纪要”和“发展纲要”。制发主体包括国务院、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部(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上述部门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有一定的职能。通过对国家层面规范性文件的整理,进一步厘清了国家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发展趋势。

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制定的,代表了不同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特点,为今后一定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80 年,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的培养目标、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原则、教育工作队伍和领导队伍都做出了全面且详细的规定。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人制宜,要通过研讨会、专题报告会、讲座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时要着重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自此,高校建立辅导员制度提上了日程,辅导员身兼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得以确立。

1999 年,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抓紧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首次提出了要加强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普及宪法和法律知识,引导人们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并提出了制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该《意见》还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做好典型宣传和舆论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进行,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高校要充实和改进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性学科,教育活动必须与社会生产密切配合。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文)表明,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在利益关系多样化和文化日趋多元化的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理论课内容、社会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填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该《意见》指出了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各级党政负责人要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高校要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为了贯彻落实该《意见》精神,国务院多部门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 号文)、《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 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 号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 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 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文)等6 个文件。

截至2020 年,中央根据社会发展状况相继修改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2020 令第46号)等政策性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2.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1978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及时将偏离正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拉回正确轨道,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学内容,确立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高等学校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马列主义理论课程,规定马列主义理论课是各类高等学校的必修课。针对高校教材和讲义参差不齐的状况,分别组织编写三种全国统一教材。并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和领导体制问题作出了规定,恢复了马列主义理论课教研室。1980 年,教育部颁布《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时间和授课学时,明确高校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设置和任务。1984 年,《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并制订《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所以,当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称其为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由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思想品德课这五门课程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1985 年,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将原有的四门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合并变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史,增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个内容。并鼓励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具体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积极探索。

1986 年,《关于进一步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出台,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正式开始。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四门新课程,并提出各校要因校制宜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1987 年发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应当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把《形势与政策》和《法律基础》作为必修课程。1995 年《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心内容。1998 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指出,“两课”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8 门课程,各高校上课所需的教材从教育部或本省推荐的教材中选择,不再自行编撰。同时提出要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2005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两课”的名称改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纳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理论课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增了一门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四门课程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高校的选修课,结构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至此全面形成。我们发现,在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且教师队伍培训体系也随之形成,各地区培养出了大批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为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除了上述本文提及过的规范性文件以外,教育部还发布了《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服务性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可见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体系涉及了方方面面的规范,基本上涵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加以规范的各种问题。

(三)执行效果的分析

当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已形成广泛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着手来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问题,形成了包含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融合的众多研究领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探索。其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建立了党委责任制,由党委一把手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职责,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健全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系。高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和辅导员微博,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校园舆论导向,健全了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由校党委领导,行政、共青团、学生会、工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立了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和引导网络舆情协调推进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了由学生管理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服务、毕业生就业指导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办事服务机制;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机制;建立了定期开展培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整体素质的队伍建设机制。当然,不能忽视的是,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激励惩罚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有些制度存在流于形式、有法不依、执行主体存在认识偏差和执行不到位等现象,高效监督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纵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还存在内容不全、指导或者约束同一类行为重复的问题;有关国际交换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相对缺乏,在加强学术交流和各国文化借鉴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西方政治思想的渗透做好相应的反思想渗透教育的制度建设。

(四)提升效果的主要途径

1.更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遵循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注重发挥生活环境德育功能,注重发掘红色教育资源。坚持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统筹兼顾的治校理念,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视角,来设计和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鼓励教师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基础上做好科学研究工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反哺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2.探索自下而上的制度运行模式。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多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制定并运行的,制定者往往站在国家宏观的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如果调研程度不足,那么,将容易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隐性制度,即本文前面提及的“先验模式”。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制度执行对象的“自我管理”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制度参与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契合制度规范对象的个性发展要求,发挥非正式制度的前瞻性作用,让自上而下的制度运行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制度运行模式形成互补的对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取得预期的成效。

3.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强政府与高校的沟通,形成校内各部门及政府与高校之间有效的协作工作机制。指导高校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了解制度执行情况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地对高校政策的落实进行督导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如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情况、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等纳入考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标体系,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有效实施。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形态表征分析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态,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视域,并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支撑。这一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文化建设提供静态和动态双面思维方式,不断提高高校育人工程实施的质量。

猜你喜欢
理论课辅导员制度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某些单位的制度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