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冶金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0-08-14 14:53雷明肖一清
环境与发展 2020年11期
关键词:矿山企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

雷明 肖一清

摘要:基于严格环保政策形势,某大型冶金矿山企业集团从理念引领、基础保障、机制支撑、关键抓手和管理提升五个方面,构建并实施了“12345”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关键词: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X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11-0-03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1.112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uarantee system for large scale metallurgic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Lei Ming,Xiao Yiqing

(HBIS Group Mining Co.,Ltd.,Tangshan Hebei 063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stri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a large-scale metallurgical mining enterprise group has constructed and implemented the “12345”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uarantee system from five aspects of concept guidance, basic guarantee, mechanism support, key grasp and management improvement,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Key wors:Mining enterprises;Ecological environment;Guarantee system;Construction;Implementation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不断走向深入,各级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已形成持续的常态化监管高压态势;行业发展方面,绿色矿业成为冶金矿山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提标改造和管理水平提升成为冶金矿山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内在需求。基于以上背景,某国有大型冶金矿山企业以适应严格环保政策对冶金矿山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适用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1 企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某国有大型冶金礦山企业集团以铁矿石采选加工为主业,主要产品是铁精粉,现有生产矿山企业6家,基建项目8个,分布在6个城市,职工逾万人。该企业正在推广应用的“地下充填无废开采、矿山复垦节约用地、矿地和谐、工矿旅游、绿色管理创新、绿色金融”六种绿色发展典型实践,已得到同行业的普遍认可[1]。但是,基于当前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尚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因各子分公司所属地域不同,监管政策存在差异,矿山组织机制不统一,环保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适应当前快速更新的监管要求,存在管理漏洞。(2)环保事件应急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突发环境事件与环保事件的界定不清出,处置环保事件经验不足,疲于应付,往往停留于表面,不能解决本质问题。(3)对生态环保管理机制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对环境风险和环保事件隐患的认识和排查整改不到位,对管理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抓不住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关键点,从而造成不能有效解决矛盾,更不能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4)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全员重视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尚未完成建立,不能满足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

2 大型冶金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的框架

该企业从理念引领、基础保障、机制支撑、关键抓手和管理提升5个方面,构建并实施的“12345”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框架结构见图1。

3 内涵和做法

3.1 坚持一个矿山绿色发展核心理念,引领企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

该集团通过广泛深入的工作实践,从发展观、认识观和逻辑观3个角度总结提出一套矿山企业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分别是:

3.1.1 “两个同步”的绿色发展观

客观认识冶金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复杂繁重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任务的特点。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和全局性,确立了“两个同步”的绿色发展观,即资源开发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矿山开发利用与生态修复治理同步,并将其贯穿于资源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加工选别、销售运输等全生命周期,实现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3.1.2 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绿色认识观

冶金矿山行业企业一般属于规模效益型企业,大都处于偏远山区,管理相对粗放,加之,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往往关注重点是污染型企业,冶金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始终处于被动,各项管理工作浮于表面,是“表面工程”,不催不动,临渴掘井。但是随着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健全完善,特别是生态环保红线的划定,被动式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管理要求。因此,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认识观上,必须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临渴掘井到未雨绸缪的系统性绿色认识观转变。

3.1.3 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逻辑观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企业的社会属性,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是对象,又是践行责任主体,并将发挥关键性作用。该集团公司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客观认识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准确把握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逻辑关系,将推进企业环境保护水平提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置条件,启动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示范企业,为全国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2]。

3.2 筑牢夯实两个基础,为企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构建提供坚实保障

3.2.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组织体系

建立完善组织体系,集团公司及各子分公司两级分别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以党政一把手为主任,分管负责人为副主任,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矿山一把手为成员。公司层面,年初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会,系统总结评估工作完成情况,确定下一年度工作要点和目标,并梳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管理目标任务责任书;坚持召开生态环境保护月度工作例会,及时总结工作进展情况,部署下步工作,并及时传达上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信息。下属子分公司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频次不低于1次/月,要求党政主要领导必须参加,集中研究解决和推进本单位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3.2.2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制度体系

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办法》为制度体系的核心,该办法包含污染源管控、“三同时”手续、环保设备设施、放射源安全使用、信息报送、信息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环措项目、宣教培训、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环境保护税缴纳、统计监测、档案管理、检查与考核等13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公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部内容。为细化管理,该公司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实施细则》《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经济责任制》及其考核细则,《生态环境保护季度挂牌竞赛办法》《资源环保技术服务类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生态环境保护月度例会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清单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等多项制度实施细则或工作方案,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要求,完善本单位制度体系。下属各子分公司在公司制度的基础上,按照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体系。同时,随着国家政策和标准、公司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管理思路以及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管理制度及时进行修订完善,持续改进,确保满足需要。

3.3 构建运行三项机制,为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提供可靠支撑

该公司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上下协调、部门协调联动,第三方高水平技术服务引进机制,以及企地和谐友好的共建3项支撑机制,为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推进落实,科学、有效防控生态环境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3.1 企业内部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机制

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调配合的内部管理工作机制。在上下联动机制方面,形成公司到矿山,矿山到车间、车间到班组、班组到岗位的纵向生態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公司制定生态环保工作目标,矿山围绕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并进行分解,车间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岗位具体落实。在部门联动机制方面,坚持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整体联动,共谋发展,推进建立部门工作互助机制和“一岗双责”的落实。公司内部各个职能部门虽然工作分工和工作职责不同,但在集中统一领导下,专业协作,各取所长,密切配合,实现“1+1>2”的作用。

3.3.2 第三方高水平技术服务引入机制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第三方高水平技术服务引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通过购买、合作、咨询等形式引入专业化机构或高水平专家为企业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专业化的高水平服务,不断查找和弥补薄弱环节,提升管理水平。

3.3.3 企地和谐友好共建机制

坚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通过不断加大对矿区及周边居民相关的生活、教育、交通、就业、环保等的支持力度,探索开展“企地共建新农村”试点、推进国有企业“三供一业”的分离移交,并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

3.4 严格把握四个关键,找准企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着力点

3.4.1 坚持“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的企业生态环保工作主线不动摇

以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正在逐步构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式绿色矿山建设发展新格局。在点上,加大投资力度,快速推进已入选的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建设,对新建矿山项目严格对照《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要求,进行指标对标优化,争取建成一个达标一个;在线上,将绿色矿山的理念贯穿于勘查、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到闭坑的全过程,在企业投资决策、生产经营、产品销售、财务管理、物流运输、非矿创效等领域逐步引入绿色发展的理念,率先推进绿色物流、生态农业、非矿产业等板块的发展;在面上,以已建成的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为标杆,带动其他单位推进实施绿色矿山建设,逐步推进集团整体水平提升,建成大型冶金矿山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示范企业。

3.4.2 严守“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的企业生态环保工作红线不逾越

坚持依法经营,准确把握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并将企业违法生产、建设和超标排放等行为确定为企业生态环保工作的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经济责任制考核。严格对照新环保法、新环评法以及其他环境保护的单行法,完善生产和建设手续,坚决杜绝未批先建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实施污染防治设施升级改造,高标准完成地方各级政府目标要求。

3.4.3 确保“3个0和3个100%”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底线不突破

这6个指标的工作底线与当前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企业当前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要求,以及企业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是一致的,是可以实现的,具有普遍适应性,是河钢矿业当前一段时期施行生态环境保护日常管理的工作底线。

根据矿山生产实际和当前生态环境监管要求,确定了全集团内各子分公司适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底线,即“3个0和3个100%”的年度管理目标。其中,3个0是指突发环境事件和较大及以上生态环境事件,因生态环境问题被主流媒体曝光事件,因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群体上访事件三类事件为“0”;3个100%是指实现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面积的比重,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环保设施与主体设备同步运转率达等三项指标满足100%要求。

3.4.4 建立并施行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清单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建立并施行生态环境风险管控的清单化管理,按照“精细、规范、动态”的管理要求,实行生态环境风险和环保隐患排查的全面覆盖,实现全方位、无盲区、无死角。对排查出来的风险和隐患进行评级,按照A、B、C三级分类,建立风险清单,实施分级管控。其中,A级风险由公司督办、B级风险由职能部室牵头督办,C级风险各二级单位负责严格管控,职能部门监督考核,实行動态销号管理,完成一个,验收一个,销号一个,新排查出来的风险及时计入清单,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时间。通过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清单的推进和实施,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促进工作措施落地和责任落实,有利于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长效防范和管控的工作机制。

3.5 牢固把控五个抓手,实施企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管理水平提升工程

3.5.1 实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规划提升工程

该公司明确“绿色矿山”的定位发展方向为,“依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复垦等,营造和谐、稳定的矿区环境”。在此基础上,该公司联合专家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同行业内,率先编制完成《河钢集团矿业公司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确立了“两个同步”绿色发展观,明确了以现代采矿技术为支撑、以严格考评机制为保证、以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为抓手,建立了“39+1”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示范矿山的规划目标[1]。

3.5.2 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硬件”提升工程

该公司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矿山生产和辅助生产环节的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实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硬件”提升。一是实施生产和辅助生产环节环境污染深度治理工程,实施小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置换工程,完成削煤降碳指标,减少了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实施矿石破碎系统除尘升级改造工程,引进先进的抑尘工艺,提升环保设施装备水平;二是大力实施排土场、尾矿库、采场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编制3年行动计划,计划在3年内解决全部历史欠账。

3.5.3 实施标准化管理“软件”提升工程

该公司强力推进实施标准化管理“软件”提升工程,以迅速扭转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软件”基础薄弱的现状。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实施方面》,将现行政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进行有机融合,从基础档案管理、现场标识、记录台账、工作落实、检查考核等方面细致全面地进行了梳理,结合企业特点制定企业生态环保制度清单、台账记录清单,建立生态环保管理制度标准等具体内容,指导矿山日常工作实践,并通过检查、考评、对标不断完善,有效堵塞了生态环保管理上的漏洞,实现应对环保督查及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妥善处置。

3.5.4 实施企业绿色经营模式提升工程

公司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形成并实践绿色经营模式的提升。一方面是实施绿色物流水平提升,加强销售组织,实施零库存、低库存管理,减少二次倒运产生新的污染源,此项经营策略的实施减少建设封闭精粉料场投资5 000多万元;推进实现铁精粉运输的“公转铁”,以及筒仓装车系统,有效控制了扬尘产生。另一方面,采用先进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公司所属尾矿库全部完成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防范和监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建成地下水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地下水位变化情况,指导矿山生产。

3.5.5 实施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提升工程

高度重视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提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能源的节约利用。一是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继续发挥在充填采矿法、利用采煤塌陷区建设尾矿库、废弃岩土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行业领先优势和丰富经验,指导新建矿山不断优化资源开发利用设计方案;二是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方面,突出做好选矿废水重复利用和矿井涌水利用,实现不外排,矿井涌水除供应选矿生产外,多余涌水供应周边企业或给周边村民用于农灌,最大限度节约和利用水资源。

4 大型冶金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效果评价

4.1 生态效益

该公司实施该体系的3年中,露天采矿、地下采矿和选矿(磁选和浮选)的回采率、能耗、电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有提升,实现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2 经济效益

随着企业生态环境“软件”和“硬件”水平的提升,当地政府和生态环境监管部门提高了对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等级。公司下属矿山企业实现秋冬季免于停限产,确保了生产目标实现,减少因停产导致的产值损失在40亿元以上。

4.3 社会效益

扎实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积极为企业周边村镇、企业、景区获得利益提供必要帮助;持续推进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为同行业矿山提供建设样板;推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近两年接受上级各类环保督查/检查145矿次,且未发生因环境违法行为导致的行政处罚事件,为周边企业落实生态环保要求做出了典型示范作用,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5 结束语

在当前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常态化监管态势下,该大型冶金矿山企业集团建立的“12345”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是企业的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企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和支撑,可在同行业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霍顺生,王宏剑.以战略为导向的大型国有冶金矿山转型发展模式构建与实施[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9(06):22-26.

[2]雷明,许雁超,等.议冶金矿山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J].矿业工程,2019(4):55-57.

收稿日期:2020-09-30

作者简介:雷明(1984-),男,汉族,河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资源环保部环保一级主管,环境保护专业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矿山企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基于矿山企业的资金管理探析
矿山企业成本管理及降低的措施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出现首例铁矿石反倾销调查申请 或难以立案
基于采购绩效的供应链采购质量控制对策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