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0-08-14 21:57姜雨欣丛玉娇郭宇龙
青年生活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效果

姜雨欣 丛玉娇 郭宇龙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一年期内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治疗,护理组则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护理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各项时间指标。结果 护理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及抢救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病变,进而减少了动脉中的血供应,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坏死。患者患病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的标志物出现增高,心电图显示患者具有进行性改变,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烧,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这也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1]。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结构及生活作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向着年轻化方向发展。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能够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1年期内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精神疾病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中26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介于41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59.24±1.8)岁;梗死部位分别为:前壁13例,前间壁9例,下壁11例,其余7例为广泛前壁;患者发病到进入急诊时间平均为(4.8±1.4)h。护理组中23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年龄介于39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59.87±2.0)岁;梗死部位分别为:前壁12例,前间壁10例,下壁9例,其余9例为广泛前壁;患者发病到进入急诊时间平均为(4.6±1.3)h。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诊断患者病情,医务人员协助医生开展急救措施,此间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抢救成功后将患者转至制定病房,并按照医院制度定时巡视病房,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护理组则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方法[2]为:①建立护理小组。每个护理路径小组由1名组长,2名副组长组及若干组员组成。组长负责调度工作,组织会议讨论病情,同时做好护理培训工作;副组长负责病情分析,制定护理路径表格;组员实施护理路径中的各项内容,并及时反馈护理效果。②实施临床护理路径。首先、开通绿色诊治通道,患者由此就诊能够加快挂号、缴费等各项手续的办理。医护人员接诊后立即送往抢救室同时告知医生开展抢救。③抢救。快速采集患者血液,实施血常规、心肌酶、凝血功能检查,遵医嘱给药,舌下含服0.5mg硝酸甘油,如效果不显著可静滴硝酸甘油,注意滴速和用量;使患者具体情况实施溶栓和PIC治疗。④加强心理干预。患者由于疾病会存在较重的心理负担,这样也会影响患者心肌功能,因此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通过语言、肢体语言、播放音乐等方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或者告知患者一些成功案例,以便提高治疗依从性。护理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各项时间指标。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3.0软件统计学分析各项数据,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92.5.0%(37/40),护理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40/4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护理组各项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急性病变,患者发病后以低血压、心律失常、持续性胸痛等,如果抢救不成功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的加剧,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使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时超过75%的血管会发生堵塞,相关研究指出[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超过1/3的患者都极为严重,很多患者未送至医院就已经死亡,因此早期有效的抢救和护理对患者而言极为重要,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症状,改善预后,挽救生命。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护理是一种全面的护理管理模式,它体现了路线式护理的客观规律,主要依据患者病情制定护理路径表,从入院开始便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表执行护理及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抢救流程非常重要,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为患者赢取了更多的抢救时间,避免时间浪费,最终提高抢救成功率。此外,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压力,进而提高治疗依从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护理满意度同样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缓解疼痛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中能够有效提高抢救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左兴玉.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健康之友,2019,(22):38.

[2]刘东梅.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8):112-113.

[3]吳玉婷.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9,(37):272.

猜你喜欢
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