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霞
摘要:幼儿园阶段教育任务的重点不是知识方面的学习,而是在游戏、娱乐中学会自主、交往、是非判断,具有初步学习的能力。体感教育理念则是通过创设教育情境、设计教学过程,让小朋友在学习、游戏、就餐等过程中获得主观体验,关注他们心理变化,不失时机的予以评价引导,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体感教育、教育实践、行为习惯
一、体感教育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在入园之前,缺少小朋友之间的集体活动,没有学会同龄人交往,加上家长的溺爱,他们更多的只关注自己,把自己的生理需求、情感需求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无理取闹也是时有发生。幼儿入园之后,在新的集体环境里,一般都需要老师通过学习、游戏、就餐等活动建立区别于家庭的集体秩序,这个过程对于小朋友来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体感教育让孩子接受教育成为最自然的事情,自然的事情包括冷暖、饥饱、对错、学习中的竞争、游戏中的胜负、就餐时的快慢等不同情况,每一种差异出现的时候,老师抓住他们心理反应期,促进孩子发展。
体感教育理念并不要求孩子强制记住一系列的行为规则,活动要求,而是从活动体验、心理变化等方面,循序渐进的实现诱导性教育。即意为着一切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都是建立在有感而发的基础之上,摆脱对孩子的单纯说教模式,更容易转化为孩子的自觉性行为。
二、体感教育实践探索
体感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上的落实,很具体也很生活化,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会明显感觉不同,只是老师把实践中的具体工作系统化了。
(1)感知冷暖,穿衣戴帽的自主训练。这里仅以冷暖为例说明,并不仅说明关于冷暖的问题。幼儿时期他们思维很简单,对于基本的冷暖是无法做出判断的,更不用说自主决定今天穿多少衣服了,那么就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设计出两、三种穿衣服的方案供小朋友自主选择,其实无论选择哪一个方案,都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并且在一天的活动中,由于体质差异,他们会觉得热或者冷,此时要关注小朋友的反应,并实时给出建议,这个过程中就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并征求他们的意见进行调整。
这一例说明如何让他们根据自己感觉做出判断,真的冷吗、热吗?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思考的具体活动是很多的,诸如喜欢吃什么菜、做什么游戏等,做到有感觉、有选择、有判断。
(2)友誼感知,小朋友相处的真诚与友善。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几乎是主流了,每一个孩子在家里都是宝贝,家长在孩子面前几乎是“百依百顺”,甚至达到没有底线和原则的状态。当他们入园以后,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小范围的社会环境,究竟谁能成为那个小太阳呢? 老师理所当然成为仲裁者的角色,在孩子中建立平等、友爱的交往秩序。
平等是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是孩子之间的态度。在集体学习和生活中,小的摩擦纷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体感教育是让孩子们在没有产生小的摩擦之前学会友善,并体验到友善带来的友谊喜悦。比如,大家谁有好吃的,要拿出一些赠送给几个小朋友,通过互换活动促进他们建立简单友谊,好的玩伴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奖励,
在孩子活动过程中,关注他们的内心体验,当他们因为获得友谊而快乐时、因为缺失友谊而有一点点儿伤感时,都是最自然的教育时机,体感教育也是把心理辅导蕴含到日常活动中。
(3)自然观察,感受美与创造美。幼儿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会对自然的观察,而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想象里,把玩具、动画片当成了全世界。培养孩子们有目的的观察,比较好的一种活动就是自然审美,对于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当建设一座小花园,带领他们欣赏青青草地美、鲜艳的花儿美、翩翩的蝴蝶美,美很真实,观察也很真实,这些活动既培养了观察能力,也进行了审美熏陶。
而对于创造美的培养也不用那么高大上。审美能带来本能的愉悦感,创造美比直接审美更能调动孩子们的内心体验。比如,小朋友们把小手、小脸洗干净,就是美的,把午休的床铺整理整洁是美的,一起活动把教室装点的漂亮一点也是美的。从自然审美到老师的表扬鼓励,尽可能给他们以情感上的带动。
(4)爱心互动,体验爱与被爱的感觉。作为幼儿期社交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感受到被爱和付出爱。从成长环境来看,现在的孩子大都不缺爱,甚至是被溺爱,缺少的正是付出爱的意识、能力。孩子在幼儿园里,大家一起分享老师的爱,原则上老师力求做到公平公正。
而在小朋友之间,则需要明确引导,可以用主动付出爱心获得爱的回报。对小朋友来说,一个棒棒糖可能就会大喜大悲地闹一场,所以最简单地分享便是:找几个喜欢的小朋友,说出来你很喜欢跟他玩,或者送出一个爱心礼物,找朋友的过程中,找不到玩伴的小朋友,老师要告诉他如何表达自己的友好,再次找到朋友。爱心培养不需要用规则定下来,是需要让孩子产生适当的心理反应,形成以内心体验为基础的习惯性爱心互动。
三、体感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体感教育是从个体直观感受、心理体验出发,结合切身的观察、交往、分享、老师的表扬和小朋友们的友谊回馈,在微小的自我体验中完成教育,尽量避开说教式的规则教育,让教育目标成为孩子们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