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云福
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推行,各一线教师纷纷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十分关键的一项培育内容。本文将从农村小学的教学情况出发,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培育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农村;教学;学习习惯
农村的教学环境以及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想要提高学生们的竞争力以及综合水平,就需要教师能够以长远的目光展开教学引导,实事求是地针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解决。农村小学的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普遍存在缺失,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也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好基础条件。接下来笔者将从知行合一、因材施教、多位一体等三方面进行举例分析,更详细地分享引导方法。
一、知行合一,创新教学思路
学习是孩子们在学生时期最为主要的目的,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我们常说的文化知识,也要学习如何增强自身实践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将理论知识转变得更加生活化和实践化,积极拓展教学思路,使学生减少对学习的压力和距离感,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时,发现有些学生听课时也比较认真,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为了缓解这种现象,笔者就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数学教学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比如在学习“人民币”时,笔者就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结伴去超市或者菜市场买东西,记录好钱币的交易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出一道数学应用题。在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展示,课堂的氛围十分热烈,并且学生们对这部分的知识点也掌握得更加熟练。因此笔者便将这种教学引导形式深入贯彻,并将这种理念分享给学生们,逐渐培养起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笔者还发现,在长期的引导下,学生们也逐渐形成了在实践中学习的习惯,更好地提高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因材施教,加强日常沟通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不仅肩负着培育学生知识文化的责任,也承担着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因此在教學时,教师也要采用更加贴切的方法加以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与学生加强沟通,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习惯。
除日常教学之外,作为学生们的班主任,笔者也会格外注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的发展情况,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比如分层引导,针对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展开更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为了制定出更加实用的计划,笔者就会和每名学生进行沟通,由此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就是因为学习缺乏目标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时常出现“三分钟热度”或者学习方式不正确的现象。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展开分析并结合不同学生以往的表现设置每日需要完成的任务,笔者会不定时地进行抽查,查验学生的完成进度。除此之外,笔者也会采取鼓励学习法,发现并及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在长期的监督和引导下,学生们就会慢慢形成较好的习惯。
三、多位一体,构建和谐机制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果只是依赖学校和教师并不完善,需要从多方位出发,能够将教师、家长、学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联合,共同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纽带作用,在教学的同时建立起较强的联合机制,实现多角度、全方面推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笔者所面向的教学环境处于农村,很多孩子的父母都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平常生活中也很少能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价值观的引导。因此作为班主任,笔者也需要和家长取得积极的沟通和联系,为家长传递出正确的育人理念,比如积极开展相关班会或者研讨会,引导家长树立起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性的意识。同时笔者也会实地进行参观考察,不定期展开家访,发现优秀的家风引导,并在分享会中加以发扬和推广,以便更多的家庭进行学习。当然笔者也会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影响中存在的问题,传授一些正确有效的学习习惯引导方法,协助家长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家庭引导环境。与此同时,笔者也和家长们达成了共识,家长们积极配合学校和各教师的工作,在家中监督孩子的学习,将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笔者反馈,从而与笔者共同建立起推动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家校联合机制。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时期,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形成正确和科学的学习观念,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起到深远的影响。作为学生们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教师的陪伴和指引十分重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拓宽教学思路,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爱上学习、发现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燕军.探究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教师,2017(S1):89.
[2]叶天龙.浅谈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