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宋、元以来盛行的“文人画”,可能在很多学者眼里看来是一个风格流派而存在的,但其实“文人画”是时势所趋,是中国绘画高度精熟的标志,是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的典型形式。概括的说,文人画是中国民族绘画的一个发展阶段,它标志了宋朝、元朝之后直至近代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准。
关键词:20世纪;中西绘画;中国特色;民族精神;文人画
二十世纪,是历史上空前的大动荡、大革命、大分化的时代,在这个世纪里,给予艺术以重大影响的首先是政治的变革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的革命。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应对西学东渐之潮,西学在中国由东渐到兴盛,而中国画的发展,也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而呈现出纷杂的多元局面。而文人画作为学术实力最雄厚的一元站立着,并继续向前发展。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当时大部分的画家都认为,传统中国画必须要吸收借鉴和融合西洋绘画的表现技法,才能有新的发展前景;只有少部分的画家意识到,传统中国画和西洋绘画是两个不同的绘画体系,要充分保持各自的特点,才能进一步发展。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各自的风格特点——以陈师曾、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画家为代表,坚持中国传统绘画的原则,从传统本身去谋求创新发展。
1、中西方绘画应该拉开距离
潘天寿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而且是一位学识渊博、见解精辟的美术理论家,他著述丰富,在授课、讲学、题跋以及座谈讨论中,又发表过大量关于论画的见解,对中国画的教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中国画的教学贡献巨大。
在20 世纪文化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直面传统绘画遭遇的困境,即当时全盘西化的观点浪潮之时,潘天寿不苟时流,从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出发,提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而当时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画家以及学者在轰轰烈烈的西洋文化深入之下,主张完全西化,“改革”中国传统绘画。潘天寿先生则深深的体会到传统绘画所面临的危机,他勇敢的站出来:“学术故须接受传统,以发展为之动力。潘天寿先生在1957年所著的《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提出观点,认为:“东西绘画是两个体系,它们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而中国绘画就是矗立于亚洲大陆的最高峰,是“东方绘画统系中最高水平地位”。这两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然而绝不能随随便便的吸取.....否则,非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以及阔度,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阔,中国传统绘画应该保持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
那么中国画和西方绘画为何要拉开距离呢?潘天寿先生给出了结论:“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风格特点,而西方绘画主要以光线明暗来显示物体的形象,用面来表现形体,这是西方绘画的传统技法风格。倘若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照搬运到中国传统绘画上,势必会掩盖中国绘画特有的线条美,就会失去中国传统风格,而变成西方的风格”再者,在他看来,中西绘画本身就是不同的两个风格,风格二字,原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常用于文学艺术方面,一般是指文学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互不相同的风情、格调、趣味等特征。他指出了中西绘画风格不同的因素为:“西欧与东方的地域不同,人种肤色不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民族性格、工具材料都不同,西洋人说自然界没有墨色,但中国画却利用墨色来表现对象,中国古代的彩陶就是用墨色来表现的。
2、历史上最活跃的时代,就是混交时代。
西画和中国画的碰撞影响了整个世纪,20世纪的西潮使整个中国美术形成了中西美术并存的格局,潘天寿对于中国画的发展趋势看法,我们可以在他1925年所编写的《中国绘画史》“自叙”中,文章的开篇便提到了“艺术每因异种族的接触而得益,而发挥增进,却没有艺术亡艺术的事情”。紧接着在1926年的《中国绘画史略》文中,他更是直接阐述到:“历史上最活跃的时代,就是混交时代。”潘天寿先生也不曾反对和拒绝西方艺术的引进交流,但是他坚持的是,中国传统绘画要接受借鉴外来文化是可以的,但必须与固有的中国独特的民族精神结合,而不是取代甚至消灭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
说到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他更是深入继承了我国的传统绘画,尤其是历代文人画大家的精华,功力沉厚;同时,这位意志力极强的人,对民族艺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他不仅坚持民族艺术自成体系,而且对花鸟画的前途充满了自信心;他对艺术规律高度重视,对笔墨、色彩、构成有精到的研究;其作画心态极其豪放,也极其严肃认真,静如老僧补衲,练如春蚕吐丝,不表演,不卖画,淡于浮名,此心之诚保住了他的艺术格调。潘天寿先生的作品,我认为具有独特强烈的艺术个性,不拘陈法,创造出超逸高雄、警奇古厚的自家面目。充分发挥了中国画表现方法以线为主的特点,造型概括, 风骨遒劲。他的用笔,果断而静炼,强悍而有控制,如屋漏痕、拗铁折钗, 具有雄健、刚直、凝炼、老辣、生涩的艺术特点。
3、结语
潘天寿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当中,一步也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的艺术生涯始终伴随着中国画变革的命运而度过。潘天寿把时代崇尚的健康向上的精神,以刚柔之笔、崇高之境、奇倔的画面构成巧妙地与自己的人格力量融为一体,并且把墨戏作风转换为严谨的经营,类似学院派的作风或者学者般的风范,使简笔花鸟画成为一门严肃的学问,是简笔花鸟画朝现代转换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名坚持传统本位的中国画家,潘天寿先生从中国绘画体系内部发现问题,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真正从学术层面上捍卫了民族传统,并以杰出的艺术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传统,借古开今,对现代画坛影响深远。同时他也是在那个充满变革和困惑的时代中的大声疾呼,他以身作则,竭力坚持和保护自身体系的延续性和独立性,他对绘画民族性的强调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价值的理解,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簡介:薛舒敏(1995.5—),女,汉族,籍贯:广西桂平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