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身体文化解读

2020-08-14 16:28贺琼洋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

摘要:在消费社会中,人的身体不仅仅作为一种生物性的肉体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承载着社会文化的物质而存在。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的身体逐渐成为消费的对象和文化构建的内容。本文将从身体与消费、身体与大众媒介、身体与建构自我认知等三个方面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身体文化进行解读。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身体文化

一、身体与消费:身体成为最美的消费品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这本书中这样介绍身体:“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这便是身体。” [1] 显然,此段话中所描绘的身体是作为一种物质性物品而存在的。

功用性美丽

在消费社会中,身体成为一种审美对象,它被看作是消费主义与美学合谋建构而成的现代神话。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并不是基于自然的需要,而是在当作一项绝对命令在执行。美丽的身体形象成为一种符号性的物品,人们表面上是在消费美丽的身体,而实则是在消费美丽身体所代表着的符号。《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美丽的逻辑,可以被界定为身体的一切具体价值、‘实用价值向唯一一种功用性‘交换价值的蜕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美丽作为身体所附带的一条独特标签,它是交换着的符号的一种无形材料。消费主义时代的逻辑不在于对商品自身使用价值的占有,人们更加在乎商品内涵所蕴含的交换价值或者说是符号价值,且更加强调对社会的生产逻辑的遵循。正如书中所指出的:“美丽之所以成为一个如此绝对的命令,只是因为它是资本的一种形式。”美丽的身体符号只是资本主义为了获取利益而精心炮制的神话,资本主义将消费社会中的美丽身体形象变成应对祛魅世界的返魅神话,在自然美和艺术美渐渐黯然失色之时,向消费者们预设出一个近在眼前的美丽世界。它一方面填补消费者们内心虚幻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发挥其乌托邦的作用。其本质上的诉求就是广泛地唤起消费者们的盲目崇拜和消费热情,使消费者们迷失在这虚幻的人造神话之中。

身体的商品化意味着个体所拥有的最后一个空间也被资本主义所开垦,但它并不是将身体作为一种具体的肉体在出售,而是将身体中所蕴含的抽象符号在出售,以消解身体本身的使用价值而凸显其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所具有的交换价值。身体作为美丽的符号并不直接指引人们走向对它的消费,而是间接地引诱人们去消费由美丽身体所代表的其他具体商品,从一种商品走向另一种商品,不自知地跌进由无穷无尽的商品景观所形成的无形深渊。

二、身体与大众媒介:大众媒介是身体消费的催化剂

在消费社会中,从前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主体开始需要去面对繁杂的形象、编码与符号,意识不断地被大众媒介所渗透、催眠、麻醉,不自知地迷失在由形象、景观和拟像所组成的一个超真实世界。大众媒介作为一种传播手段不断制造消费欲望,创造消费理念,把越来越多的人们卷入这场消费风波,使人们长期处在一种欲购的情绪状态中无法自拔,从而在无休止地追求商品符号的这种生活方式中乐此不疲,使身体消费也在以破竹之势不断发展。

(一)炮制身体消费的需求假象

时尚是大众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媒介又是时尚传播的主要工具。两者的相互交融使时尚的概念渗透在消费者的脑海里,身体消费也在不知不觉中纳入了时尚的体系。大众媒介通过不断重复的宣传实现对商品的编码,要求所有个体都对它进行解码并自觉遵循其编码规则。正如书中所描述:“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个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大众媒介对消费者进行操控,跳过传统社会交往的步骤成为最具权威性的价值标准。从表面上来看,大众媒介所提倡的时尚逻辑是人们在基本需要得到实现以后,主动寻求一种社会心理满足的慰藉。而从本质上来看,时尚是一种剥削、浪费的逻辑。时尚不是永恒的固定概念,它是需要你永远追随的一种符号。因此,对时尚进行消费是无止境的,是消费者获取社会价值的方式,是大众媒介所炮制出来的需求假象。

(二)宣扬身体维护即道德

在消费主义文化的语境下,费瑟斯通提出了“身体的维护”的逻辑,即如果个体没有保养自己的身体,将会被贴上懒惰、不够自我重视甚至道德失败的标签。费瑟斯通还进一步提出“内在身体”和“外在身体”的概念。“内在身体”注重的是对身体内部功能的保养和维护使身体达到一种健康的状态,而“外在身体”侧重对身体外表和形象的管制。因此,维持健康美丽的身体状态成了消费文化宣扬的一种道德形式,正如鲍德里亚在书中所言:“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

(三)设计完美身形的模板

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杂志、电影、电视广告等充满视觉冲击的大众媒介形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参照方式,成为衡量个体行为社会意义的标准。因此,大众媒介似乎在为我们塑造一个可供追随的完美模板,杂志中的模特和电视中的明星充当着完美身体形象大使的角色。人们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致力于按照明星和模特的形象来塑造自己,通过这样潜移默化地方式使消费者们将“看起来漂亮”作为一种追逐的目标。关于身体消费的传媒营销策略就是通过大众媒介塑造完美的身体意象,对比引发出你对自己身体不满意的负面状态,进而产生焦虑的情绪。又进一步向你灌输身体可以改变可以塑造的观念,从而使你不得不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不间断地维护和塑造,逐渐落入大众媒介挖空心思设下的消费圈套。

三、身体与建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的危机

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不仅仅是心理学范畴所包含的一个内容,它更是与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息息相关。自我认同是社会个体对其自身所产生的一种积极认知和体验,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理解与接受。从社会学的层面来说,身体消费既是我们建构自我认同的一种基本材料,又是自我认同所体现的一种隐形符号。“我”如何对“我”的身体进行消费和维护,是由“我”对“我是谁”和“我想变成谁”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所决定的,实际上在消费中贯彻了“我”对自己的定位和期盼。因此,消費主义充分挖掘身体的价值,使身体愈发成为消费的对象和建构自我认知的媒介。与此同时,在这个消费社会中,身体越来越受到标准化美丽的绑架,人们迎来了自我认同的危机。

(一)苗条暴政

美丽和苗条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没有谁规定它们必须画上等号,肥和胖也曾在过去的时代里被奉为是美丽的标准。然而在这个消费时代却不这样认为,书中指出“那种作为大家在消费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的美丽,则是与苗条密不可分的。”这种否定肉体的审美模式导致自我认知产生偏差,很多女性根据生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已然是标准的身材,但她们依然认为自己的身材不尽人意,于是针对减肥的药品、食品、运动场所、美容整形行业应运而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苗条暴政这种文化现象的后果就是形成狭隘的审美形式,导致女性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满情绪加剧她们内心的自卑心理。这种追求极度苗条的心理其实是身份认同危机的一种形式,简单的通过身材的苗条来获取对自我的认同是自我迷失的表现。

(二)自我价值

消费社会以所有个体成员为基本对象构建了一套支撑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意义系统,与传统社会中的分级模式不同,根据消费能力的强弱进行社会分层的模式似乎更具民主化的色彩。社会成员皆可通过商品符号彰显自己的价值,人们在此模式中获得参与感和平等感。然而,物欲的满足只是广阔人生中所追求的意义之一,人类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仅仅依赖商品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是无法全面地满足人的需求的。寄托在商品符号基础上的自我认同是一个需要不断追求高层次的心理过程,各阶级通过使用符号来区分自身的阶级身份和地位,将差别直白地摊开在大众面前展示。人人都开始致力于符号物品的等级追求,并在物品符号中相互攀比和较量,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变得越来越狭隘。与此同时,消费主义的风靡使其他的必要价值需求被忽略,显然也是会影响人的自我认同。当自我身份认同需要依靠消费来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就证明了认同危机的出现。

在消费社会中,身体问题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营造身体解放的假象。但是,鲍德里亚并没有就消费社会中的身体问题提出完美的解决办法,甚至悲观地認为只要消费社会存在身体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因此,鲍德里亚所留下来的理论空缺亟待后来之人的补充和发展。但不可忽略的是,鲍德里亚所作出的身体理论的成果结合了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为有关身体文化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路径。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黄世权.最美丽的商品:晚期资本主义的身体美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43-150.

[3]杨月梅.波德里亚的身体消费理论解读[J].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8-50.

[4]黄剑.消费文化背景下的身体与自我认同[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16-21.

作者简介:

贺琼洋(1996—),女,湖南株洲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课题(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身体文化解读,项目编号:CX2020SP38)资助。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研究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科技风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鲍德里亚理论视角下解读《白噪音》中的消费文化
试论消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阱及其应对
消费社会与苹果拜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