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野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节气文化研究

2020-08-14 16:28张泽慧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文化传承高中语文

张泽慧

摘要:本文以文化传承视野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节气文化作为主要研究课题,通过对节气文化的内涵及传承节气文化的必要性进行详细的探讨,提出了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传承节气文化的策略,主要包含有多样化教学方式融入节气文化、结合多媒体深入节气文化体验、丰富节气文化相关课外活动这三点,以期推动节气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承。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节气文化;文化传承

一、节气文化的内涵及传承的必要性

(一)节气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是节气文化的发祥地。古人通过观察不同太阳照射角度和时间引起的温度和降水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然规律。根据这组自然法则,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时令体系,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根据二十四节气,老一辈对二十四节气歌进行了编唱:“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由此为黄河流域农民一年四季不同的农事活动提供了科学指导。

(二)节气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二十四节气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劳动实践,而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时间系统,它是由农业活动的周期性引起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中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天敬祖的思想。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国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纳入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宝藏,当代学生对此认知的浅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关注学生审美以及文化传承的要求。二十四节气作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丰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当前我国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文化自信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人民都拥有文化自覺的精神。从这些角度讲,高中生也应该认识掌握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传承节气文化十分必要。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传承节气文化的策略

(一)多样化教学方式融入节气文化

节气文化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结合,教学实施途径非常丰富。秉持“理性兼感性,理论结合实践”的理念,基于节气文化传承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路径主要有:基于视频聊民俗、基于科学论民俗、基于名作识节气。

1.基于视频聊民俗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地域不同,节气习俗皆不同。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不同区域的不同习俗。如:播放“送芋鬼”的视频,向学生介绍广东地区,霜降前“送芋鬼”的习俗。播放“吃柿子”的视频,向学生介绍泉州老人“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说法,等等。

2.基于科学论民俗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与节气活动相关的资料,对照科学认识民俗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来临,天气变冷,露水结成寒霜。《春秋感精符》记载:“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齐民要术》中的“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都可作为学生认识霜降民俗的依据。

3.基于名作识节气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歌是节气活动的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常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整理诗歌中所描写的物候、民俗现象,并联系生活与诗词中描写的这些现象进行对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著名的怀人之作。在教学时,可以先从字词、画面、感情、艺术手法等多方面对诗进行教学,然后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唐代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等习俗,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重阳赏菊、饮酒的资料;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今夕对照,以了解如今增加敬老、吃重阳糕等新的节气风俗,进而加强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

(二)结合多媒体深入节气文化体验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传媒手段正全面地影响着课堂和教师,并悄然重塑着教师的形象,结合传媒工具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体验,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把春天写成时光流动着的季节,而不是画框定格的图片。如立春: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可知,立春:“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这里道出了一个自然现象,严厉的寒风被和煦的春风所代替,一切开始解冻,正是大寒过后,立春到来的景象,以动态画面展示春天的到来,同时向学生讲解关于“立春”的来源及习俗等,立春这一天,不论大人、孩子都要啃吃几口萝卜,这种习俗叫做啃春或咬春;还有吃春饼、戴春鸡、佩燕子等活动,关于立春时节的讲解和作者对春的生动描写,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

最后,在教学中借助音像传媒,以声画并进的方式拉近学生与春天时令变化的空间距离,将教学内容浓缩,以更加绘声绘色的方式展现,一系列春天的信号,一条时令的线索,以生动的图片、视频、音效再结合教师的讲解,通过学生的诵读、品味、想象、联想等手段来体悟意境和感情,学生将在美的享受中感知春天,感知文化,让春天在生活中流动,在心中长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广大中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细腻和美丽,感受高尚情操与趣味,更要让学生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接,为学生打开一扇探索传统文化的大门,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语文课真正变成学生趣味盎然的精神乐园。

(三)丰富节气文化相关课外活动

相关的课外活动是最容易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在利用课外活动丰富节气文化教学的时候,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自主性。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决策作用,让学生做主体,教师仅仅提供必要的帮助。活动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使他们的才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去户外拍摄节气照片,如果喜欢探索可以举办节气知识竞赛,性格内敛的则可以去参观节气书画展等。

第二,灵活性。活动的形式、规模等都要灵活多变,没有固定死板的模式和内容。举办活动要切合教材,与课内相结合。节气贯穿于一年四季之中,每两周就变换一个节气。比如在学习清明节气课文的时候,就不能举办中秋节相关的活动。在夏至日的时候,就不能带领学生们过立春日。灵活性的实现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

第三,实践性。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性较强。这一点强调在活动中直接动手实施,寓学习于活动,变想象于实际。例如,同学们可以在小雪节气一起来制作腊肉,冬至的时候一起包饺子等。

三、结论

二十四节气涵盖了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当前,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传承和我国其他民间民俗文化一样,正不断受到当代文化的冲击,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渠道——高中语文课,需不断尝试搭建学习平台,使节气文化深入学生心中,让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龙永忠. 语文综合性学习之节气文化[J]. 初中生之友·学习号, 2016(12):10-13.

[2]周一贯. 统编教材中的节气文化教学[J]. 小学语文教学, 2018(13).

[3]肖舒馨. “二十四节气”对外汉语文化词教学[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8(3).

[4]于飞飞, 季丰. 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开展主题教学的实践[J].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8(z1):39-41.

[5]刁永能. 在诗歌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J]. 中学语文, 2017(24):132-133.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文化传承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