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论断,人民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价值、利益和实践主体,也是中国梦最终实现的载体。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要以增加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为落脚点,人民主体地位与中国梦之间相互依存且密不可分。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对于中国梦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科学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质与表现。
关键词:人民;主体地位;中国梦;创新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提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体现出鲜明的人民主体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参与精神,充分调动起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为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奠定基础。
“中国梦”的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过程,也是人民利益表达、需求满足和价值实现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对于党领导并实现中国梦起着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中国梦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一、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内涵
1.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1)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在其创立的唯物史观中明确指出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经典论述,为中国化的人民主体思想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絕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神圣的家族》一文中提到,“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日开始,全世界的共产党人就将坚持人民主体性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强调:“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历史是由千百万人独立创造的”,以及“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等等论述明确指出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人民立场贯穿始终,人民主体性的实现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最终理想。
(2)人民主体思想对民本思想批判性继承
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针对“以民为本”的观点做出诸多论述,为人民主体思想提供了本土化的来源与重要补充。“民本”思想强调的是百姓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阶级统治的重要性,早在《尚书》中就已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作为基础稳固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儒家思想体系中关于“民本”思想的阐释对后世亦影响深远。
第一,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孟子·尽天下》中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民贵君轻的理念尽管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但实质上也是在提醒统治者要重视民众在社稷中发挥的作用,强调君主应当将百姓和社稷的位置置于自身之前;荀子提出的“君舟民水论”表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在《白鉴录》中也提出类似的观点,鲜明地反映出君主和人民的关系,这些记载都表明只有把民众作为国家的基础,才能实现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第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家兴亡由百姓决定,体现出民众在国家中的基础性作用,《孟子》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其民者失其心,即为“得民为君”的最好释义,包括墨家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博爱思想在内的诸多传统民本思想实质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君主本身在统治中占据重要地位,贤明的君主若要延续自己的封建统治,就需要得民心、得支持。第三,政在养民。《论语》中就有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施行仁政、德治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封建统治从而得以巩固,于是在政策制定、实施方面都以安民养民为中心,民富则国强。
封建社会中流传的传统民本主义思想对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我们所提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也是结合当今时代背景所做的理论传承与发展。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涵
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含义和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从哲学角度来分析,“人民主体”这一概念突出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人民在国家治理和中国梦的实践中自觉的、能动的创造性;从整个历史观的角度来分析,人民处于主体地位需要考虑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首先,我们从“人民”包含的内容来看,不同的时代背景蕴含着不同的内容,比如“人民”“群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以及包含“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在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其次,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人民主体性的实现需要不同的历史条件,人民主体性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
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观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人民主体地位的理念贯穿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这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中。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时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之一,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鲜明体现出在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价值追求;江泽民同志始终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为人民主体性的实现指明了方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在新时期倡导的四个全面、群众路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无一不体现出对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体作用的肯定。人民主体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人民的范围是跟随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发生改变的,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与时俱进,从人类实践、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不断丰富人民主体的时代内涵,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之所以作为主体不是先天确定的,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居于主体地位,而自然作为客体存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和改造自然,自然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变化,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人民作为价值、利益和实践主体,必须把是否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价的最终标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人民主体思想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更是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深刻体现出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梦的实践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是要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最终目标不仅反映出我们今天的理想追求,更是我们对革命先辈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对中国梦的实质、依靠力量和价值目标的高度提炼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1.中国梦的实现要依靠人民这个基础
中国梦的实现要依靠人民。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仅仅依靠人民。”“人心齐、泰山移”,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离不开民心与民力的汇集,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是要求不要忘记人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要凝聚民心、集中民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之基。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的力量决定实践结果的走向,人民群众就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力量决定实践的最终成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无论处于革命、建设或改革等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这一基础性力量。
2.中国梦的实现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作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我们党时刻关注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随着利益格局的变迁,邓小平提出将“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党的一切工作的标准,是否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其中。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和苏联的深刻教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压力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仍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此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一脉相承地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全面、五大新发展理念以及中国梦的提出,其最終目的仍然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人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3.中国梦的实现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含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发展的过程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升的过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国家的发展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着重解决的就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如果我们的发展成果不能由全体人民共享,那么作为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中国梦目标的前进动力也会减弱。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也正体现了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变化的过程体现了以人民的需求作为考量。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决胜阶段,仍然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也契合了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使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结束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要落脚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深刻认识“中国梦”实践过程中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聚民心与力量。践行人民主体地位要由人民来主导、实践、检验和评判,要让人民主体的观念深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人民幸福为最终目标。本文通过对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科学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质与表现,为今后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了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二、三、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王纯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哲学意蕴及现实意义[J].理论与改革,2013.03
[4]罗文东.人民主体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汉江论坛,2011.05
[5]余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J].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8
[6]李德顺.中国梦的主体性意蕴[J].学术前沿论丛,2013.13
[7]刘智安.深刻理解中国梦的人民性内涵[J].理论导报,2013.10
[8]郑雁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J].学术研究,2013.02
[9]董德福.“中国梦”的历史嬗变与实现路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3.09
[10]程美东.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2
[11]田田.“中国梦 人民梦”的四重意蕴[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06
个人简介:
华露(1992--)女,江苏镇江人,法学硕士,中共扬中市委党校,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