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千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服装品牌引领的潮流和他们所取得的成功,更多服装品牌开始意识到了审美与风格在服装中的重要性与当代价值,“中国风”开始悄然被运用在众多的服装设计中,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宋代;服饰;利绣;隐逸;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18-01
一、宋绣之美
(一)柯谓宋绣
宋绣指的是在这一特定的时期——宋朝(公元960年一公元1279年)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在独特的文化与历史政治大环境下的服饰手工艺刺绣。
(二)宋绣所处的社会背景与整体风格
与强盛的汉唐相比,宋代国力相对孱弱,在与辽、金的对抗中经常处于劣势,到南宋时更是失却半壁江山,只能偏安一隅。政治、军事上的失意使人们转而追求精神上的慰籍,寄情于山水花鸟之间,寻求自然清淡之美。
(三)宋绣的突出特点
宋代工整而严谨的绘画风格非常适合刺绣制作,运用当时著名画家的绘画作品为绣稿,几乎成为了所有刺绣形式的表现,将刺绣附在绘画之内。在宋代,刺绣所承载含义与载体的或许比前朝要更为丰富。
鉴于宋画绣要求极高,又只有当时的名门望族的才能又足够的人力与财力来完成,故亦称之为翻闺阁绣”
(四)宋绣形式与题材分类
宋代织绣延续隋唐以来的植物题材,出现了大量写生花卉纹样及模仿笔墨作品的绘画性装饰。整体上造型精准明了,与宋代书画强调具象与写生相关联,画绣创新的针法也运用在实用品中。
本章从何谓宋绣的概念做陈述,以及交代宋绣所处的社会背景与其题材、风格,继而归纳宋绣工艺与突出特点。从宋绣的发展起源入手,继而能展开分析宋绣的发展概况与其所形成的背景因素,并归纳出其风格特点与表现形态。
二、宋绣中的审美
艺术的实践总是先于艺术的理论,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规律。本章将从宋绣及其相关的艺术作品切入,以举例分析的方式来着重探讨与挖掘宋绣中蕴藏的隐逸之美,及其传达给人们的审美意趣与精神。
宋绣中所体现的隐逸审美情愫性,用刺绣的材质、色彩、寓意等特质来诠释宋绣中的蕴含的“虚实相生”、“浓而不艳”、“精而不彰”,进而论述宋绣中的审美这一观点成立的可能性。
(一)虚实相生——材质肌理美
如同宋人马远的山水画,《格古要论》云:“……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次边角之景也。”
浓重或淡雅,都受作者的主审美观意、审美趣味所安排,如自然的驯化和情绪的净化一样,不得不由此联想宋绣走针的肌理与材质对比。
(二)浓而不艳——色彩和谙美
《老子》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佗之里的“五音”、“五色”指声色之类的感官享乐,也包括一般意义的审美和艺术生活。
宋代对于刺绣颜色,在民间流传着“远看颜色近看花”,从用色习惯上看,刺绣在传统服饰中主要可分为两种色彩搭配的方法:强烈鲜明的对比色与柔和协调的素雅色。
(三)谨而不拘——绮工精细美
明代((&秘藏》中写道:“无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由此可见,宋绣的细腻严谨的程度,并对后世的以精密著称的苏绣影响深远。
(四)精而不彰——纹样意象美
宋代的文人墨客继承了前人的浪漫主义精神,以一种更为飘逸优雅的、从而更符合中世纪文人审美趣味的诗歌样式描写神话般的理想世界。
三、结语
宋绣实现工业化宋绣之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与特质,并能穿越时空的界限,能被时人或是后人所欣赏、膜拜,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得到经典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以其带有物性的艺术语言存在的。宋绣的种种看似相互对立的特征与意境皆有苏轼所云“纤稼”与“简古”、“至味”与“淡泊”之意,是结合美的形式和本质的相对矛盾的张力。这种美看似简易平淡,但内里却有无限咀嚼的“至味”和大美。为了更好地应用传统图案及工艺,特别是对宋代服饰与宋代刺绣的元素提取和应用,基于对传统服饰工艺技法的研究需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邓广铭.漆侠.宋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2](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