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高职院校党组织育人功能研究

2020-08-14 09:48任桐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 要:文章探讨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阐述了交往理论视角下实现党组织育人功能的要素,从基层党组织育人作用、育人形式、育人内容、党务工作者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党组织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夯实党组织育人主体责任,开展合作式、互动式教育活动,加强实践式、沉浸式教育体验,建立“互选式导师”育人模式。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高职院校;党组织育人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使命,基层党组织也应结合高职院校职能开展党建工作和育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教育引导功能。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探索提升高职院校党组织育人功能的路径,依托基层党组织通过促进师生之间普遍的社会交往增强双方在育人过程中良性互动,调动教师党员育人的自觉性、积极性、有效性,提升党组织育人的吸引力、组织力和引领力,进一步丰富高校组织育人的理论体系,创新“三全育人”教育模式。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交往理论指出,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造就广泛的社会交往,才能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人类重要的生活与实践形式是交往,交往活动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是在交往实践中实现的。交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的社会交往才能提升自身能力,稳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交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人的进步程度。因此,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党组织要搭建交往平台,创造交往机会,促进教师党员和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普遍交往和良性互动,提供有利条件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频率、调动交往主体的积极性,完善师生交往规则,为交往育人提供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党组织育人的功能。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视角下实现党组织育人功能的要素

(一)平等交往

在交往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两者之间以个人发展的基础,产生互相了解、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师生在组织育人中地位是平等的,交往行为是自愿的,通过这种良性互动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二)活动交往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交往的基础是实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通过频繁的交往活动而生成交往主体认可的、相对稳定的交往规则。高校是一个天然的社区,在新形势下做好育人工作要通过开展体验式、沉浸式交往活动,增加师生之间交往的频度和深度。

(三)情感交往

交往作为一种精神需求,情感沟通是社会交往的主要目的,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定频率的交往活动,逐渐产生情感认可,从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体,情感交流能够对交往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四)现实交往

马克思认为,交往应该扎根于真实的、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引导人类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组织育人中的交往也应该贴近现实生活世界,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在现实的交往环境中实现交往主体的互动交流,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三、高职院校党组织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党组织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分别对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基层党组织育人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

高职院校党委缺乏全面系统的组织育人规划和完善的责任体系,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不够深入。基层党组织育人实践中存在逐级弱化、层层递减的现象,各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发挥育人功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多数受访者认为支部的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尚不能达到教育影响党员和积极分子思想观念的作用,导致党组织育人效果弱化,个别党员宗旨观念淡薄、思想作风涣散。

(二)育人形式缺乏创新性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便捷,人们愿意通过新闻推送、直播互动等方式获取信息。高职院校党组织育人形式通常只是采用理论宣讲、集中培训和观看视频等单向传播形式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活动,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载体尚未融入党建活动中。调查分析发现92.08%的教師受访者和81.76%的学生受访者认为“支部虽然能经常开展活动,但创新性不足”。

(三)育人内容缺乏实践性

党建育人活动脱离实际,缺乏感召力和体验感。50.5%的教师受访者和45.28%的学生受访者都认为党组织活动缺少实践、互动环节。当问到“您希望党支部活动丰富哪些内容”时,教师和学生受访者排在前三位的选项都是“到校外开展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科研调查”“参观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举办观影、辩论赛、读书会等文化活动”,这说明党组织缺乏贴近师生社会生活实际的育人活动。

(四)党务工作者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有待提升

党员教师作为组织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师生交往育人形式缺乏主动性、互动性,很难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达成思想共识。部分党务工作者尚未树立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融合的理念,只是单纯地落实“三会一课”、完成党员发展等具体党务工作任务,还不能把组织育人功能落实到基层党建实践中。

四、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提升高职院校党组织育人功能的路径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三年学制的特点,从交往理论视角探索提升高职院校党组织育人功能的路径,健全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活动育人载体,贴近大学生社会生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来实现交往育人的目的。

(一)健全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夯实党组织育人主体责任

学校党委要整合党建与思政教育资源,依托各级党组织与各类群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构建一体化的组织育人工作体系。基层党组织要把组织育人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支部结合自身特点,把党建工作和育人工作紧密结合,深入推进样板支部建设,扎实做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另一方面,分类抓好党支部育人责任任务。机关党支部做好师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积极搭建育人平台;教师党支部引导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学生党支部引领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

(二)创新活动育人载体,开展合作式、互动式教育活动

在组织育人工作中,积极构建平等的师生交往模式,将研讨式、互动式教育形式融入教育实践中,突出双主体的互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交往,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开展研讨交流形式的教育活动,例如举办“思政论坛”“青年大讨论”等活动,学生参加研讨、教师进行现场点评,或是师生共同参加研讨,采用视频会议、网络直播等形式扩大师生思想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开展“师生合作式”党建项目,调查中,90.1%的教师受访者愿意与学生合作参加党建类竞赛活动,98.11%的学生受访者愿意与教师合作参加党建类竞赛活动,这说明教师和学生都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师生合作参与的载体,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育人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教师和学生思想认同、情感交流、资源共享、能力提升。

(三)贴近大学生社会生活,加强实践式、沉浸式教育体验

加强实践教育和志愿服务工作,把思政教育具体化,选取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修正自己的行为规范。一方面,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类活动,师生深入社会,投身到社区、乡村、企业宣传党的政策、帮扶贫困对象、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教师党员的专业素养、奉献精神感染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服务奉献中进一步强化党员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深入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情景式教育活动,通过追寻红色足迹、亲身体验革命场景,引导学生感悟革命精神,用客观事实震撼人心,激发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提升思想境界。

(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建立“互选式导师”育人模式

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团结凝聚师生的作用,促进教师党员与学生建立平等的、稳定的交往关系。当问到“您所在党支部如何发挥育人作用”时,排在前两位的选项是“党员教师平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教育引导”74.26%和“党员教师与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结对子”65.35%,多数受访者认为教师党员与学生的亲密关系更有助于发挥党组织的育人功能。通过分别调查教师“是否愿意与学生交流,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和学生“是否愿意与老师交流,得到老师的帮助”的结果分析,99%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愿意通过交流提供或获得帮助和指导,但是交流主体缺乏主动性和交流机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往的效果。因此,在组织育人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到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自愿的基础上,给予师生双向选择党建导师的权利,共同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形成相对稳定的交往沟通的关系体,增强双方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赖,提升组织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党组织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交往理论为组织育人工作提供了新视角,以平等交往、活动交往、情感交往、现实交往等要素为支点,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认同、合作互助,调动双方交往的主动性,健全党建与思政融合机制,拓展组织育人空间,探索构建党组织育人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2] 徐舒宁.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69-71.

[3] 王帅.高校党组织育人现实考察与提升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8(2):214-218.

基金项目: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前期预研专项重点课题“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高职院校党组织育人功能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FZGHZ-16。负责人:任桐,参与人:崔俊秀,赵亚元,周玮玮,朱金利。

作者简介:任桐(1986- ),女,河北省泊头市人,硕士,讲师,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科级专职组织员,研究方向: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