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霞 谢雯
摘 要:为了分析高职公共英语课堂静默现象背后的成因,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来建立性别、文化、教学和学习者等因素影响学生课堂静默行为的解释路径。结果表明:学生课堂静默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比较教学、文化和学习者三大因素,教学因子均值最大,是影响学生课堂静默行为的最直接因素,其次是学习者因素,而文化因素影响力最小;各子选项均值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学生语言交流能力、课前准备程度、教师教学风格、教师阐述清晰度以及教师提供的话题选择。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相关建议,以期打破课堂沉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最终实现思辨英语教学。
关键词:课堂静默;性别;文化;教学;学习者;思辨英语教学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自主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启发学生,了解授课的掌握情况并给予反馈建议。课堂交流不仅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还能使教师发现问题并开拓思维。然而,当前课堂静默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目无表情的、低头玩手机的、沉浸于课外书中的学生,让课堂面对面交流变得可有可无。尽管最新研究表明,课堂静默不会影响学习质量,学习参与并不代表时时刻刻的言语表达[1];但是,沉默的课堂既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分析高职公共英语课堂静默现象背后的成因,以期从中得到启发,能够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本土化路径,从而构建有活力的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最终实现思辨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理论框架与调查方法
(一)课堂静默定义及形成因素
课堂静默或沉默是指在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课堂中,交际主体(学生)不说话或不给予任何肢体语言反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它是一个复杂的语言概念,涉及礼貌交际原则、篇章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各种理论,实际上,在每一项研究中,具体的静默定义会因所采用理论框架的不同而不同[3]。
话轮是人际会话交谈的基本单位。话轮开始于对话双方中某一方发话之时,而当另一方接续发话时该话轮结束。IRE是课堂交际基本模式:教师启动(Initiation)—学生回应(Response)—教师评价(Evaluation)[4]。在“教师启动”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本次话轮;接下来的“学生回应”环节,学生回答教师问题,与教师产生互动并让话轮持续下去,如此时学生默不作声拒绝作出回应,课堂互动则无法继续,课堂静默随之产生。结合具体课堂教学环境,本文对静默行为作出如下定义:(1)交际主体(学生)在需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却表现出不仅无声(沉默不语)而且没有任何肢体语言回应;(2)学生选择这种行为是自发的,是一种可解释的行为模式。
课堂静默是多种因素复合交织的教学现象,如文化因素[5]、教师授课模式[6]、学生变量因素(学生心理、语言水平、学习风格或交际风格)[7]、教学内容和课堂环境[8-9]、学生的内隐信念[10]等。吕林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这种保守学习行为是由于“利他”(考虑别的同学)、“自我”(对自己和教师的责备和埋怨)以及“习惯”(沉默已成为一种习惯)这三种行为倾向的存在[11]。
近三年(2016—2019)CSSCI文献较多论述了课堂静默的不同类型以及与课堂环境、学习成绩、思维方式等多维度的关系,但鲜有直接显示众多因素中哪个作用更加明显。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的实证方法,探析导致高职公共英语课堂静默的根本性原因。
(二)调查方法
笔者抽取了所在学院部分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完成本次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03份,并从中随机抽取男生和女生的问卷各100份作为统计数据。本调查使用自编调查表,经过反复修改后其ɑ值(信度系数)达到0.82。如图1所示,调查问卷包含四方面内容,即从性别、文化、教学以及学习者四个角度建立解释路径,对数据经过SPSS 21.0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双向方差分析得出结果。
二、结论与分析
(一)课堂静默现象不存在性别差异
表1为学生课堂静默行为的因素量表。数据显示,学生极少在英语课堂上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M男=2.14,M女=2.23),男生和女生两者均值并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性别并非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不语的主导因素。
傳统观点认为:女生偏安静内向,在课堂上不善于直接表达个人观点;男生则大胆地在课堂上踊跃表现。本研究推翻了该观点:课堂上女生比男生发言更踊跃。经与部分学生访谈发现,原因在于:男生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语言劣势;而女生则认为职场上存在性别歧视,唯有通过在校求学时积极表现、提升素质,将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教学因素比文化因素和学习者因素更具影响力
分析表1各因素均值,可以看到:教学因素最高(M2=3.25);其次是学习者因素(M3=2.97);末位是文化因素(M1=2.29)。表2为各因素的多重比较。从表2数据可知,三个因素均值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如图2所示为三个因素的估计边际均值,比较三个因素的影响力,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推翻了文化决定论(文化是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显著性因素)。
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分为四个子项目:面子观、中庸之道、沉默是金的观念、教师不可挑战的权威地位。(1)面子观。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我们常常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如何评判自己的行为表现。持文化决定论的学者认为,面子观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其支配作用下学生担心课堂上会因错误回答问题而遭受同伴的嘲笑。然而,本次调查显示,约占60%的受访者并不认为担心丢人或害怕留下不好印象是造成课堂沉默的原因。(2)中庸之道。“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等处世格言提醒人们说话应保持谨慎谦逊的态度。以集体主义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如中、日、韩等国家)重视和谐文化,在人际交往中为避免双方产生矛盾冲突,往往会选择间接婉转的说话方式来规避关系的破裂。因此,调查中提出学生之所以选择课堂上缄默不语,是否因为他们倾向于课后再私下与教师探讨问题;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有57%的学生否定了这一说法。(3)沉默是金的观念。成为口若悬河的“魔鬼的辩护者”是西方文化重视的雄辩传统,相反,儒家文化珍视沉默寡言的克己含蓄和沉着镇定[12]。然而,调查中有61%的受访学生否认了这是导致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4)教师的权威地位。亚洲文化属于等级性礼貌体系,在人际交往中会话双方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等级和社会地位[13]。在传统的课堂师生关系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是学术权威,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尊师”被推崇为一种美德。部分学者认为,可能出于这个原因使学生倾向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以此来表示对教师的尊敬以及虚心的学习态度。然而,在本次调查中,有87%的学生认为,这种传统师生关系已不再重要。
在与学生的访谈过程中发现,他们多次否认传统文化对课堂行为的影响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用文化差异来解释中国课堂沉默是被过度推广的表面化的、程序化的解释路径[2][14]。当代学生从小接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已发生巨大变化,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课堂与教师已不再是学生信息汲取的唯一途径;教师作为学术之师的身份被弱化,他们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与教师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双方在课堂上进行的是平等的讨论交流。
2.教学因素。课堂静默是一种双向行为模式,学生作为其中一方需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教师作为行为模式的另一方也起到很大作用,调查显示,教学因素均值(M=3.25)在三因素中居于首位。
本次调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教学因素对课堂沉默行为的影响:教师教学风格;教师提供的话题选择;教师阐述清晰度;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分配对学生的关注度。(1)教学风格。调查中,有67%的学生认同教师教学风格对课堂参与度造成一定影响,他们认为填鸭式、“PPT+黑板+粉笔”等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而讨论型开放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强化其参与课堂的愿望。(2)话题选择。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课堂上供学生讨论探究的话题对课堂交流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大小以及熟悉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其课堂参与。有53%的被访者认为,他们在课堂上缺乏表达观点的欲望其原因应归咎于话题無趣,还有一些被访学生则承认,因为对话题缺乏了解而不敢张口。由此可见,如果教师提供学生所熟悉的话题,那么,师生积极探讨的火花就容易被点燃,从而使课堂互动不再是一个难题。Littlewood(1981)建议,英语课堂中使用的讨论话题最好是源于生活的真实案例;另外,教师应考虑专业、性别和科目等因素而引起的学生兴趣的差异性[15]。(3)教师阐述的清晰度。教师在课堂提问学生时,应确定表述清晰完整,并确认学生已正确理解。不同学生的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强弱高低不同,表现也有差异: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同学需得到明确指示,否则会感到不知所措;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同学则更容易接受含糊的解释。如果教师指令不清、要求表达不全,就会给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进而直接导致他们课堂沉默不语。因此,有35%的受访者认为,教师阐述的清晰度很重要。(4)教师的关注度。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目前多采用大班集体授课,这就使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研究表明,若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关注度分配不均匀,把课堂上的责任固定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则课堂沉默水平会更高[15]。然而本次调查中,有68%的学生对此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教师关注程度如何对自己是否参与课堂并无太大影响,如果他们觉得有表达意愿,自然勇于积极发言。换言之,在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方面,学生的参与意愿比来自教师的关注更重要。
3.学习者因素。学习者自身诸多的语言或非语言因素都能左右课堂行为模式,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习者的准备程度、语言交流能力、交际焦虑、性格特征以及英语学习兴趣等五个方面。(1)学习者的准备程度。有50%的受访学生承认,心不在焉会导致不清楚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任务,在课堂上只能低头避开教师视线。有69%的学生认为,如果教师提前布置任务,使学生预习时对问题任务有一个了解,那么,在这种有准备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见解的。可见,对问题或任务是否有所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效课堂,应该在课前提前布置任务,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聆听状态。(2)语言交流能力。语言水平高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参与教学活动。如果学生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那么,他们就需要花更多时间来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调查中,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语言能力不足、语音语调不标准、口语不流利,这些苦恼妨碍了他们参与课堂。(3)交际焦虑。学生往往害怕在同伴面前出丑,所以他们一想到回答问题就会焦虑不安。交际焦虑与沉默值呈高度显著相关[16],患有交际焦虑的学生会因恐惧身处其中而极力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此次调查中,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程度的交际焦虑,特别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言。(4)性格特征。学生性格也会影响课堂参与[17-18],如:外向活泼型学生更热衷于积极参与课堂发言;而内向型性格者则喜欢自我思考,表现出沉默不语。然而,调查中有61%的学生不认为自己内向,他们将沉默归因为缺乏交流技巧,不知该如何保证对话顺畅进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偏内向,但他们渴望有机会锻炼胆量从而变得更加勇敢自信。(5)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对自主性和互动性学习投入都有着较高的解释力[19]。学习兴趣是良好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基础,学习活动只对具备一定学习兴趣的学生产生吸引力。调查中有54%的学生表示自己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因此缺乏体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27%的学生承认英语等级考试成为他们坚持学习英语的动力,但这与他们对课堂活动兴趣的大小并无关联;同时,受访学生一致表示,只有有趣的话题和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最有效调动他们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致。
三、总结与建议
在影响课堂静默的三因素中,一直被认为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化因素,在本次调查中均值最小,相比之下,教学因素和学习者因素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模式影响更大。从表1的子选项来看,均值排名前五(M≥3.50)的依次是语言交流能力(M=3.84)、课前准备程度(M=3.73)、教学风格/方法(M=3.64)、教师阐述清晰度(M=3.52)以及话题选择(M=3.50)。由此可见,除了自身语言交流能力这一障碍外,其他任何心理问题或文化问题都不如教学因素的影响力大。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风格是相互影响和有机融合的。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移动学习等新兴教学模式,通过调整教与学的次序,让学生做好课下准备,从而加大学生课堂发言率,打破师生间的沉默壁垒;此外,还可通过游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增加课堂话题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融洽开放的课堂氛围。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缓解学生交际恐惧
教师应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以缓解学生的交际恐惧。一方面,要通过启发诱导,减少课堂说话数量而提升话语质量;另一方面,应注重提问方式,讓问题促成信息的双向交流,成为师生意义协商的渠道,从而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关注学生内心,构建参与型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内心,构建“倾听+表达”的参与型课堂,通过搭建朋友交谈框架来调节课堂氛围;要掌握话轮分配技巧,多给学生支持性言语反馈,减弱对其话语准确性的关注程度,缓解学生因语言水平欠缺而带来的交际焦虑,鼓励他们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沉默并不代表没有思考,但沉默阻挡了思想火花的碰撞。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够消除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顾虑,打破课堂静默。只有师生间共识共享、共同进步,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并最终实现思辨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鑫,吕林海.大班课堂学生学习特征的实证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3):98-108.
[2]吕林海.中国大学生的课堂沉默及其演生机制——审思“犹豫说话者”的长成与适应[J].中国高教研究,2018 (12):23-30.
[3]JAWORSKI A,SACHDEV I. Beliefs about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 [J].Language and Education,1998(4):273-291.
[4] JOHNSON K E.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Beijing:People Education Press,2000:9.
[5]张慧琴,张琨.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探究[J].中国外语,2009(2):78-84.
[6]林殿芳,王俊菊.影响学生课堂交际意愿的教师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2018(4):59-64.
[7]ZUO Y.The Golden Silence:A Pragmatic Study on Silence in Dynamic English Conversation [M]. Muenchen:Lincon Europa,2002:9.
[8]胡宝华,蒋志辉.民族地区高校互动课堂中的学生沉默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四所高校的调查数据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9(3):152-160.
[9]雷洪德,于晴,阳纯仁.课堂发言的障碍——对本科生课堂沉默现象的访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81-89.
[10]祝振兵,陈丽丽,金志刚.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隐理论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7(6):50-56.
[11]吕林海.转向沉默行为的背后:中国学生课堂保守学习倾向及其影响机制——以南京大学物理专业本科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6(6):28-38.
[12]李瑾.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63.
[13]王宇.言语交互性的跨文化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20-23.
[14]张东海.大学生课堂动机性沉默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J]. 教育发展研究,2019(1):40-46.
[15]孙毅兵,师庆刚.会话分析中的“话题”面面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13-16.
[16]芮燕萍,冀慧君.多模态听说教学对口语焦虑与课堂沉默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17(6):50-55.
[17]张烨,周大军.大学英语学生课堂参与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4(6):28-33.
[18]蒋桂珍.大学生性格因素与课堂参与模式的相关性[J]. 教育评论,2008(2):79-82.
[19]吴丽云.关于高职生课堂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0(27):84-87.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