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物以构造时代感

2020-08-14 10:17张雪梅
声屏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时代感人物塑造改革创新

张雪梅

摘要:历史文献纪录片《容闳》结合情景再现模式与采访研究容闳的权威历史学家等方式,帮助观众了解这位出生于鸦片战争之前,终生力图复兴中华民族的爱国人士,并充分阐述他影响社会、影响后人的政治思想与社会实践。文章从电视纪录片的时代感构造技巧出发,探讨纪录片的创新意识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纪录片叙事 人物塑造 时代感 改革创新

《容闳》的创作立意

由珠海广播电视台策划录制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容闳》对中国首位留学生——珠海香洲人容闳的人生作了深切的解剖。该纪录片将容闳的一生分为“耶鲁骄子”“中国寻梦”“幼童留美”“赤子之心”四个章节,阐述容闳的人生历程,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反映容闳欲以教育兴国,却历经波折的人生道路,并以小见大,透视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国情民情。容闳极具前瞻性的深刻思想和身先天下、励精图治的生命轨迹,为百年中国梦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该片由影响容闳一生的母校——美国耶鲁大学拉开帷幕,用倒叙的手法展开,讲述少年容闳在故土萌生了解西方富强之根源的渴望,其后跨越中西求学耶鲁,立下一生志向。

容闳孩提时候,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史徐徐展开。清道光八年(1828年)11月,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现珠海市南屏镇)的一户贫困农家。此时,隔海相望的澳门已被葡萄牙殖民者盘踞近三百年,积贫积弱的恶果正在整个中国悄然发酵。1835年,容闳随父亲前往澳门,就读于马礼逊纪念学校。容闳十八岁时,马礼逊纪念学校勃朗校长夫妇因病返美,临行前携数名留学生赴美留学,容闳就在此列。在中国遭受西方列国侵略的时候,已经入籍美国的容闳没有选择和平的生活,毅然决然地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

容闳的一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不断演变的一个缩影,他早年以超脱于同学的坚毅成为耶鲁大学首名中国学生,后终生为中国的命运奔走呼号。容闳曾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和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七项建议,尔后又受曾国藩委托,参与创建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组织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等。容闳的贡献贯穿于中國近代西学东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中,他参与政治又超脱于政治,最终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兴国事业。其好友杜吉尔牧师曾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他所做的一切,饱含对祖国最真挚最强烈的爱——因为他是一个爱国者,他从头到脚,每一根纤维都是爱国的。他热爱中国,确信它有远大辉煌的前程,配得上它那高贵壮丽的山河和它那伟大悠久的历史。”

《容闳》叙事分析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立的影视类型,以历史叙事见长,自诞生伊始,便冲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纪录片取材于真实生活,拍摄者须尽量避免介入其纪录的事件,将客观内容展现到观众眼中,把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创造跨时代的心灵共振。无加修饰的真实呈现、纵观大局的历史视角是众多纪录片的典型特点。纪录片令观众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感受画面当中早已逝去的人物和事件,由衷感叹世道沧桑,体会到其中的教育意义。

丰富的镜头语言是纪录片《容闳》的一大亮点。恰当地运用镜头语言使得《容闳》将现代中国的美好生活与当年落后蒙蔽的旧社会联系起来,形成“昔与今”“果与因”“误与正”的强烈对比,意图将观众的思维背景转移至一百多年前那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时移世易,现在的观众很难想象鸦片战争后绝大部分国民仍固守眼前的个人利益,视科举考试为唯一上升通道,对国外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其中包含的深刻危机一无所知,即便那些身居高层的实力派人物也对国家发展战略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布局。种种植根于“天朝上国”思维的错误行为,造成了旷日持久的苦难。

为构建身临其境的叙述意境,《容闳》摄制组前期进行了巨量的文献资料翻阅、3000多张历史图片的搜集,前往北京、上海、武汉、广东诸市、香港、澳门、美国等地取景采访。片中大量使用当年留存下来的文书、报纸、照片、人像画册、插画、现存文物、旧址现状等,将其嵌入复古相框的图片,在古朴斑驳光影游移的古建筑里运用电动滑轨进行延时拍摄,拍摄出来的画面充满时空穿梭的厚重与美感。

片中有限度地运用电视剧作品中的情景还原镜头,巧用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吴义雄和容闳曾孙容志坚的访谈,为观众串联起一幕幕旧时代的鲜活面貌,也令人感叹封建旧势力之顽固,以及容闳等希望祖国强大的志士在推动旧中国“睁眼看世界”时是何等艰难。由此,纪录片《容闳》还从一个侧面控诉了旧中国不思进取、腐败守旧的官僚体制,以及民智未开、浑浑噩噩的社会状态。观众既能从叙事意境和采访解说当中了解到当年中国的种种深刻弊端,又能从容闳等进步知识分子坚韧不拔的意志中看到中国富强文明的曙光。

《容闳》人物塑造分析

容闳在耶鲁大学就读二年级时即入籍美国,后在好友杜吉尔牧师夫妇的撮合下,于1875年与美国姑娘Mary Kellogg结为连理,其持双重国籍、择异国扎根的特殊身份为纪录片的人物塑造带来了特殊的矛盾,需要仔细斟酌。对此,摄制组以容闳亲身参与过的晚清诸重大事件为突破口,梳理出脉络,凸显容闳为中国而奔走奉献的一面。

容闳首先是提倡“西学东渐”的教育家。纪录片《容闳》以其个人经历为明线,又从宏观角度显露晚清中国国势之渐衰,改革之必然以及路途之艰难。容闳留学回国后,不为广州美国公使馆、上海海关等部门开出的高薪厚禄所动,一心坚持推行现代教育事业,并给友人留下这样的书信:“一旦遇有机会,能多用我一分学问,即多获一分效果。此岂为一人利益计,实为欲谋全中国之幸福也”。然而,直至1872年8月11日,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18年后,其推动的首批中国留学生计划方案才成行。这一艰难历程既是容闳一心为国、砥砺前行的反映,也是清朝封建保守思想作祟的明证。

容闳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容闳亲身经历清末民初之大变局,痛于当时中国闭目塞听、妄自尊大之景象,切身体会到辱国之耻。容闳以教育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带着远远高于时代的先知先觉,试图拯救中华民族于国难之际,集中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继谋划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规划促成中国留美幼童工作后,容闳也曾任清政府驻美公使副手,极力保障中国人国外的合法权益,且在为中国获取各国情报和改良军事装备方面颇有建树。正是在容闳的推动之下,清政府于1875年决定向美国、古巴和秘鲁派驻外交公使,并为中国逐步建立对等正式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容闳是影响深远的爱国社会活动家。在纪录片《容闳》中,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容闳人生最为得意的时期是洋务运动时期,其后虽经磨难,但始终未改变其赤诚的爱国之心。容闳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爱国壮志难酬,尤其是留洋学生被封建顽固势力召回对他造成了长期的心理折磨,但他并没有放弃努力,自始至终试图动员各方力量扭转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既求见过太平天国的洪仁玕,也曾常年为清政府效力,是维新派的核心人物之一,至20世纪初又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尊重。容闳的志向始终是爱国奉献,而非为某个特定集团服务。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是容闳一生写照。曾国藩曾经给过容闳施展拳脚的机会。1863年,曾国藩为容闳的宏大视野所触动,同意容閎“以中国原料之廉,人工之贱,将来自造之机器,必较购之欧美者价廉多矣”的观点,决定建造机器母厂,由容闳负责采购与建立事宜,即人们熟知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但相较而论,容闳同期倡议的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计划则姗姗来迟。从这一先后缓急之举可以看出,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本质上未改变中国不重视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体系的事实,清政府更不希望改变其落后腐朽的统治结构,也给“选派幼童赴美肄业”计划的夭折埋下伏笔。

1870年,李鸿章、曾国藩《选派幼童赴美肄业酌议章程折》提及留学目标为:“学习军政、船政、计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国自强”。容闳被任命为留美学生副监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当中,穷苦人家子弟是公派留学生的绝对主力,而八旗子弟则无人愿意参与。留学招生人数不足,容闳四处奔走无果,遂回乡亲自选拔聪颖幼童。3批共计120名留学幼童中,来自容闳故乡的就有40名。至20世纪初,这些留美学生成为中国外交、海关、邮政、铁路、电报、国防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顶梁柱。然而时至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撤回,清政府迅速批准。除少数人抗拒不归外,首批留美幼童分3批启程回国。这一事件标志着容闳依赖清政府实现爱国志向的愿望破灭。

留美幼童被召回,容闳深受清政府排挤,加之夫人病重,至甲午海战、洋务运动失败后方才重回中国,后又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通缉。至1901年,容闳公开支持孙中山,并在美国为革命派筹集资金计划训练武装力量,支援中国革命。至1912年,容闳生命中最后的一年,孙中山还去信邀请容闳归国担任要职。纪录片《容闳》对容闳一生时间线的梳理是建立在旧中国各方仁人志士为祖国寻求出路的大背景下,容闳一生的“屡败屡战”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地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一个缩影。

爱国主义贯穿纪录片《容闳》始终。《容闳》撰稿人深入解读容闳生平,力图改变容闳“留学生之父”的单调形象。文稿全景展现容闳一生,挖掘容闳在那个年代跨越器物及制度层面的思想胸襟,展现出一个在大时代中身先天下、立体丰满的容闳。文稿史实准确、叙述得体、评价到位、逻辑清晰、厚重大气,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今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期间指出:“中国人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正以改革的精神解决难题,以开放的境界促进发展。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容闳的一生正是以改革的精神、解放的思想力图改造中国的一生,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也正是纪录片《容闳》的中心思想。

《容闳》留给我们对纪录片创作的思索

以个人经历透视国家社会变迁。容闳是珠海市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他在84年的人生中亲身参与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中华民族的觉醒。本纪录片通过还原容闳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进而还原珠海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容闳》强调纪录片的文献呈现,摄制组从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中搜集大量珍贵翔实的历史图片资料,其中还包括鲜为人知的珍贵文献,极大丰富了该纪录片的内涵。

把握时代脉搏呼应时代主题。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纪录片《容闳》把握时代脉搏,通过讲述近代中国爱国人士先进代表的奋斗经历,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号召受众不忘初心,牢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之使命,呼应当今时代主题。

联系时世变迁 讲好中国故事。容闳虽未能亲眼目睹中国再次崛起的高光时刻,但中国最终迎来了容闳所期盼的富强文明的今天。纪录片《容闳》既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部将中国的奋发图强史与世界发展史联系起来的历史文献纪录片。该片经中央电视台精编播出后,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反响。通过观看该片,人们发现虽然世界在这一百多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中国人勤奋好学、立志报国、坚韧不拔的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在纪录片《容闳》问世后,珠海广播电视台再接再厉,于2017年底启动纪录片短片《西学东渐·根与魂 三代后人话容闳》的制作,通过容闳后人祖孙三代的讲述,表达容闳家族“为国家服务,对社会做贡献”的精神传承以及后人从事教育的理念,也为百多年来的中外教育、文化、政治经济交流史做出见证。该作品被评为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东日”南派纪录片好作品。至今,与容闳相关的爱国主义活动仍在珠海市广受欢迎,容闳的教育兴国故事仍在继续。(作者单位:珠海传媒集团)

猜你喜欢
时代感人物塑造改革创新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中国建筑的传统化和时代感
回家之路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