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伟明
摘要: 目的 研究观察应用不同方向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本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首先应用推拿手法进行颈部肌肉放松治疗,然后指导患者头部主动分别向左右两侧最大限度旋转,并颈前屈20°,共做两次旋提手法,治疗时间为10~15 min。對照组采用枕颌布兜取卧位垂直颈椎牵引治疗,牵引重量5~10kg,治疗时间为20~30 min。2组均每天治疗1次,以10 d为1个疗程,1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VAS及颈椎功能评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颈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体疗效的比较:观察组痊愈35例(72.92%),总有效45例(93.75%);对照组痊愈24例(50%),总有效38例(79.16%),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48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48例有5例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应用不同方向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快速缓解颈、肩、背、上肢疼痛及麻木等症状,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还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旋提手法;颈椎牵引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颈椎病分型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占60%以上[1]。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其发病因素与年龄、性别、职业、睡姿等有关[2]。中医学在治疗颈椎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辨证论治中药内服外,多配合针灸、推拿、颈椎牵引、手法治疗等,其中手法治疗具有其它疗法所不能比拟的即时止痛效果[3]。本课题应用不同方向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8年2月—2019年3月玉溪市中医医院民族民间医药科门诊就诊的颈椎病患者。将符合本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48例,其中男17例,女31例,年龄21~68岁,平均为40.65岁,病程(18~276)月,平均112.9月;对照组48例,其中男14例,女34例,年龄22~63岁,平均为41.16岁,病程(18~264)月,平均112.1月。2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994)[4]:①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人若有损伤史、劳损史、颈部畸形或其他诱因亦可发病;②多数发病缓慢,若有颈部创伤史或劳损史也可急性发病,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③临床表现:有颈部疼痛,并向上肢有放射性麻木或疼痛感,当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上颈部有神经受刺激或压迫时可出现枕部疼痛、麻木感,上肢有发沉、无力、握力减退等症状;④体征:颈部活动受限,在病损椎旁、颈夹肌、斜方肌上部纤维、岗下肌、提肩胛肌、肩胛内上角等处有明显压痛,神经根受刺激时其远隔部表面皮肤有疼痛过敏感,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压颈实验或上肢牵拉实验阳性;⑤影像学检查:侧位有颈椎曲度变化、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等,斜位可见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小等。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2)年龄范围在18~68周岁;(3)自愿参加临床观察,配合治疗及随访者。
1.4 排除标准 (1)排除非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的以颈肩、上肢疼痛的疾病,如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肩周炎等;(2)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3)合并颈椎畸形、颈椎骨折、颈椎骨质疏松、骨结核、骨肿瘤者;(4)手法或牵引部位皮肤有严重皮肤病、皮肤损伤者;(5)合作不佳、有精神疾患的患者;(6)妊娠的妇女。
1.5 方法 2组患者均告知颈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或负荷过重;避免长时间的低头,改变不良的坐姿及睡姿;每日坚持做颈部“米字操”。
1.5.1 治疗组给予不同方向旋提手法 具体步骤:患者取坐位,颈部自然放松,术者首先采用一指禅推法、拿法、弹拨法、揉法等推拿手法放松患者颈肩部肌肉,治疗时间5~10 min;待患者颈肩部肌肉放松后,术者站立患者左后面,让患者头部主动向左侧最大限度旋转并颈前屈20°,术者左手肘部屈肘托住患者颈前下颌部,右手拇指和另外4指自然分开托住患者枕部,双手同时托住固定患者头部,然后快速上提拔伸牵引颈部3~5 s,同时可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声。让患者休息1~2 min后让患者头部主动向右侧最大限度旋转并颈前屈20°,同法施行提拉拔伸手法;最后指导患者头颈部保持中立位,先行耸肩动作20次,再让患者慢慢左右旋转颈部各两次,结束手法治疗。
1.5.2 对照组 采用枕颌布兜取卧位垂直颈椎牵引治疗,牵引重量5~10 kg,根据患者体重、耐受情况而定,治疗时间为20~30 min。
2组均每天治疗1次,以10 d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5]
1.6.1 疼痛程度 疼痛的评价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VAS总分共10分。0分:无痛;<3分:有轻微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疼痛较剧,影响睡眠但患者尚能忍受;7~10分:强烈的疼痛,患者难以忍受。
1.6.2 颈椎功能 颈椎功能评价使用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评分。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颈、肩、背部疼痛、上肢痛和/或麻木、活动痛和头痛头晕,最高分为10分)、临床检查(包括压痛、压顶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感觉障碍、肌力分级、霍夫曼征、颈过伸试验,最高分为13分)、日常生活动作(包括睡觉翻身和颈部活动,最高分为4分),总分为27分。评分越低,说明颈椎功能越差。
1.7 疗效判定标准[6]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1.8 统计学方法 计量資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颈椎功能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VAS评分、颈椎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颈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配对 t检验P<0.05,差异显著,见表1。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χ2检验,2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2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的观察 观察组48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48例有5例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采用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如表3。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部疾病,该病属于中医学“颈项痹”“颈肩痛”“血痹”等范畴。是由于气血亏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侵袭颈项肩臂,气血痹阻不通,筋经不得濡养。或长期低头工作、久坐等不良姿势致颈项部经脉受损,气血不通,气机瘀滞,经脉失养或气血阴阳失衡而发本病[7]。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颈椎及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导致其膨出或突出、关节骨质增生、钩椎关节骨刺的形成及其相邻颈椎关节的移动错位引起的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从而出现颈、肩、背和上肢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5]。颈部牵引治疗有利于改善颈椎部位的力学平衡,改变椎间盘突出物或骨赘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消除颈椎的异常改变,减轻或消除异常增生的骨质对神经根、血管的刺激与压迫,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失[7]。因此颈椎牵引治疗是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常用的治疗方法。本课题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由于牵引前未放松颈肩部肌肉,牵引时间过长,加之未行角度牵引,患者舒适度较差,不能快速有效的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
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功效:可突然牵拉松解肌肉的高张力,使异常的肌肉张力恢复正常,解除颈部肌肉的痉挛,同时松解粘连,纠正关节紊乱,解除滑膜嵌顿,改善局部微循环,延缓椎间盘的退化,促进炎症吸收,恢复颈椎曲度[8]。本课题在学习总结各医家手法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应用不同方向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本手法有以下优点:(1)轻巧灵活,首先应用推拿手法松解颈肩部痉挛僵硬的肌肉,降低肌张力,不仅有利于患者心情的放松更好的配合治疗,还避免了快速提拉颈椎时颈部软组织的拉伤;(2)旋提前让患者头部主动水平旋转至左侧或右侧的极限角度,并颈前屈20°[9],使关节囊紧束、关节绞锁,达到有固定感时再向上提拉,充分发挥“筋束骨”的功能,可调整关节及局部微细结构,松解神经根轴处和椎管内的某些粘连[10],可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快速缓解颈、肩、背、上肢疼痛及麻木的症状,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及疾病的康复;(3)较之患者由医者被动旋转头部在关节囊松弛下旋提,本法不容易超出生理极限,增加了可控性,避免了椎一基底功脉受刺激痉挛,引起头部供血量急剧下降,或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而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8]。因此,应用不同方向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还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广中,卜彦青,张磊.推拿、Maitland 手法及电针联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11):737-738.
[2]刘小亚,张光正.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2):109.
[3]潘国昌.手法治疗颈椎病对颈椎生理曲度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3):238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薛惠兴.提拉回绕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9):2115.
[6]喻林,范小春,余飞,等.拔伸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9):37.
[7]欧国峰,童博,刘继华,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7):791.
[8]高权.神经根型颈椎病93例应用旋转手法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222.
[9]黄树林,张国强,丁伟星,等.颈椎病角度牵引及疗效分析[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1,3(17):176.
[10]王乾,朱立国,高景华.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9,6(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