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主问题,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020-08-14 09:08陈建霞
语文天地 2020年23期
关键词:奇人阅读教学文章

陈建霞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仅启迪智慧,也传递方法。问题的创设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因此问题的好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想守住主阵地,必须巧设主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本文结合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对主问题设计的尝试与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主问题

余映潮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二、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主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原则:

1.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起主导和支撑作用,每一个问题都能支撑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明确的指向性。

2.具有整体参与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同时,现代教育要求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都能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那么主问题的设计就要求具有整体参与性。

3.能引发学生一系列思考、讨论、理解、评析、创造等思维活动。主问题需具备思维的深度,能够激活课堂,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考天地。

4.主问题设计要“浅出”。文本解读要深入,主问题设计却要浅出。主问题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抓手,如果过烦过难,会让学生无从答起,打消学生探索的积极性。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三、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学习的起点,是激发思考的关键。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思考,解答,追问直至最终明朗化的过程。把“问题”作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可以起到调动思维、引发思考、启迪追思的作用,最终完成学习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营造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从而激起思维的波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设计主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从文眼入手

文眼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以文眼设计主问题,可以提挈全篇,迅速有效深入核心。《俗世奇人》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大多写各地风俗,是一副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初读《俗世奇人》,本文人物奇特、情节曲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我们是在学语文,就不能停留在“看热闹”上,还要“看门道”。本文的文眼是一个“奇”字,所谓“俗世奇人”,“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两位奇人的?以《刷子李》为例,我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了两个主问题:

你认为奇人刷子李“奇”在何处?

刷子李果真是高手,硬把粉刷这门普通人眼里的技术干成了艺术,可谓奇绝、妙绝,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他的形象的呢?

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快,刷子李“奇”在技艺高超、个性张扬、极为自信且心细如发。在学生回答完各个性格特点后,我紧跟着一个问题,“你喜欢他这样张扬个性吗?”这里就有点小小的波澜,有学生说我不喜欢,这么张扬,万一哪天失手了怎么办?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很快就有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就是因为他技艺高超,对自己的技术非常有自信,所以才会这样不留余地。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被称为奇人”。由此看出,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引导下正在深入。

第二个问题,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有同学说“本文语言很生动、传神”,我抓住“生动、传神”这两个词语,希望学生做更详细的阐释,他们逐渐把握住了本文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然后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句对称工整,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做了一番鲜明的对比。用对比、夸张的修辞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作者确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民间文学中十分常用的手法。这种夸张其实是在突出“刷子李”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但是如果改为“他技艺高超,众人莫能望其项背”,文字就过于平板。作者运用这样强烈的夸张和对比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通过这样的品读后,学生确实感觉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接下来的“仿照这样的写法,写写你身边的奇人”这一环节中,同学们能够有意识地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物。

2.从线索入手

文章线索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句。文章的线索根据情况不同,既可以是人物、时间、地点,也可以是事件、物品、感情。线索起着贯穿全文,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的作用。以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为例,《岳阳楼记》是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最能体现范仲淹人品和文学主张的代表作,其精湛的文辞、豪迈的气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璀璨夺目的精神丰碑,激励着后世文人孜孜以求、励精图治。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不让学生“入宝山而空回”呢?在大量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作者写了哪些人的览物之情?各有何不同?作者赞同哪一种?如何评价作者的览物之情?

《岳阳楼记》以览物之情为线索,文章开头一段叙述性文字,交代作记缘由,其中寄托了对朋友滕子京身处逆境仍然奋发有为的赞赏,第二段重点描写洞庭湖胜景,从广阔浩淼的空间和万千气象的时间两个角度来概写我眼中的岳阳楼大观,从而引出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特写。第三段以悲景写悲情。第四段以乐景写乐情,描绘了两种览物之情,迁客骚人或以物喜,或以己悲,世人为追名逐利,患得患失,蝇营狗苟,喜悲无常,作者不着一字评价,然而感慨之情无不充盈在字里行间。第五段作者写了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正是作者的志向。第一个问题的提出正是以“览物之情”为线索,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的人生志趣。

古仁人之心即作者之心,作者眼中无物,心中有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身处江湖,心存魏阙”。做官与否,都改变不了忧国忧民、忠君爱民的一番赤子之心。围绕线索,在教学文章时可以起到条分缕析,牵动品读的作用。

3.从难点入手

“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上站着作者。”(叶圣陶)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在理解语言文字时,有时也会碰到障碍,例如文言文中特殊的语法现象、诗歌中的用典等,从难点入手,选点突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本诗的难点在于理解借用典故的作用。

因此,在介绍白居易的赠诗以及写作背景后,我设计的主问题是:参考课下注释,理解诗的颔联借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回答问题之前,我详细地讲述典故是文献典籍中的词语和故事,用典是指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委婉地表达意思,用典起到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学生经过思索、探究很容易就理解了“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故友的怀念,“烂柯人”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在突破难点时,最忌讳语焉不详,该精讲的知识一定要讲到位。

4.从文体入手

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本中出现了一个议论文单元,这是初中生以前很少接触到的文体。《语文课程标准》7—9阶段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例,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在明确讲述议论文三要素后,我设计了如下主问题:

画出本文结构图,明确本文的论点。

举例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

经过合作探究,学生画出了本文结构图,例如其中一幅结构图:

根据结构图,很容易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第二个问题,关于论证方法,这是议论文学习的重点。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学生很容易概括出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明确论证方法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阅读不是被动地反应,不是教师外在的灌输,而是主动地参与,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合理、巧妙的主问题设计,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适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结合,才能使我们的阅读课堂更加高效。

猜你喜欢
奇人阅读教学文章
推荐书目《俗世奇人》
三样俱全的《俗世奇人》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