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热疗联合置管肢体运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

2020-08-14 01:44天津市静海区医院肿瘤科天津3016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4期
关键词:置管全血血栓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肿瘤科 (天津 3016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微波热疗联合置管肢体运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实施PICC置管处理的肿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置管肢体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增加运用微波热疗。记录、对比置管前后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静脉血栓情况有无差异。结果:置管后,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现显著的改善趋势,且观察组的改善趋势更加明显(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经PICC置管处理后给予患者微波热疗联合置管肢体运动干预措施,相较于单一的肢体运动干预,干预效果更佳,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及凝血能力,同时能够有效削减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事件的存在率,安全系数较高。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由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处理,且导管尖端位置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区域或上腔静脉中下方三分之一位置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的操作方式具备便捷性的特征,用途相对广泛,应用时间具备长期性的特征,其安全性能较佳,有助于缩减静脉穿刺处理的频率,降低高渗性溶液及化疗药剂对血管的刺激性作用[1]。现阶段,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已经在抗生素治疗、肠外营养、肿瘤化疗等治疗方案中获得广泛应用。现对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5月于本院实施PICC置管处理的肿瘤患者180例,应用数字随机表对患者进行分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例数均为9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之比为46:44,年龄均数为(51.23±3.23)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之比为47:43,年龄均数为(52.76±3.76)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置管肢体运动训练干预,置管处理后第一天,指导患者开展手指练习,伸展、屈曲五指,一组包含25次动作,每次练习3组,每日两次,第二天进行手指练习、握拳训练,握拳训练可借助握力球来完成,5min/次,每日2次;第三天在前一天的训练基础上增加旋腕练习,旋腕方向由外向内,10min/次,每日2次;第四天在前一天的训练基础上增加抬肢练习,轻缓上举上肢,坚持10s后落下,重复动作十次,随后开展手指练习、握拳训练、旋腕练习一次,10min/次,每日2次;第五天的训练内容与前一天保持一致,10min/次,每日3次。训练干预时长为两周。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增加运用微波热疗[2]。治疗过程需借助微波治疗仪实现,探头与皮肤区域的间距为2~5cm,穿透深度设定为3~4cm,温度设定为40~42°C,功率设定为20~30W,每次治疗时长为20min,每日一次。诊治周期为2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对比置管前后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静脉血栓情况有无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作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对照

置管处理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指标的对应数值为(4.78±0.46)g/L、(11.09±1.56)s、(25.08±4.38)s,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指标的对应数值为(3.93±0.77)g/L、(12.02±1.67)s、(26.32±5.73)s。可见置管处理后,两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指标均呈现显著的改善趋势,且观察组的改善趋势更加明显(P<0.05)。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对照

置管处理前,对照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对应数值为(3.51±0.56)mpa·s、(5.23±0.84)mpa·s、(8.45±1.67)mpa·s,观察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对应数值为(3.53±0.62)mpa·s、(5.21±0.93)mpa·s、(8.56±1.63)mpa·s;置管处理后,对照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对应数值为(4.34±0.82)mpa·s、(6.52±0.93)mpa·s、(9.78±1.52)mpa·s,观察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对应数值为(3.67±0.71)mpa·s、(5.23±0.99)mpa ·s、(8.82±1.57)mpa·s。可见,置管处理后,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现显著的改善趋势,且观察组的改善趋势更加明显(P<0.05)。

2.3 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静脉血栓情形的存在率对照

3.讨论

静脉血栓属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较为多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6%。由于肿瘤细胞对凝血因子具有明显的刺激性作用,促使凝血因子由相对稳定的状态转变为异常活跃的状态,致使血液黏稠度提升,并诱发静脉血栓[3]。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物理疗法、运动训练、药物预防等治疗方式作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主要预防手段。虽然抗凝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静脉血栓事件的存在率,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出血事件的风险性[4,5]。在置管肢体运动干预中,可借助上肢的运动练习来增强血液回流,改善机体组织的缺氧状况,进而实现削减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目的。在微波热疗中,可借助高频电磁波的热效应来增强静脉血管的扩张功能,提升细胞膜的通透性,加强局部区域的血液循环功能,进而改善静脉回流。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可知,置管后,两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指标均呈现显著的改善趋势,且观察组的改善趋势更加明显;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现显著的改善趋势,且观察组的改善趋势更加明显;观察组静脉血栓情形的存在率明显下降8.89%。

猜你喜欢
置管全血血栓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