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江
(湖州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课程是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载体,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课程加以实施。一流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简单组合,而是在综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需求、学习者个体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课程的优化与创新[1]。丝网版画最早是艺术院校美术学专业版画方向的专业课程,而后在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开设。该课程以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技法为基础,注重创意思维培养,提升表现能力,是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充分运用高教信息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地整合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二者的优势,推进项目制教学实践,在设计类专业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更好地达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丝网版画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央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倡导下,相关版画家开始研究这一新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语言,经过创作实践后在专业院校逐步推广。张桂林、陈聿强等老一辈版画家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丝网版画入门》《丝网版画》等教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术创作与教学方面,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与实践方面研究偏弱,在设计领域推广尚属起步。
丝网版画来源于商业印刷,在设计类专业(如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开设,能较好地发挥丝网印刷在平面传达、立体传达及多媒体传达领域的跨界设计性能。董建强认为在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体系中有机地植入丝网版画教学,能充分发挥其本体与商业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印刷专业技术知识,还可以汲取产、学、研的具体经验,使丝网印刷的优势得以展现[2]。吴娅妮认为丝网版画与设计中的印刷知识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较为适合学生学习;通过体验式与实践理解基础的印刷原理,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平面设计[3]。杜娟认为丝网版画图式有助于打破常规运用图式的惯性模式,创作出既符合大众审美又能表现自己艺术思想的现代平面设计作品[4]。殷子提出丝网版画课程可以在打破已有教学思路和课程建制的同时,促进两个专业之间的交流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5]。
丝网版画在商业印刷方面比较广泛,特别是在纺织面料、玻璃、金属等材料上更显优势。赵吉成认为网印艺术在提升包装产业价值、开拓市场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6];陈同乐结合南京博物院艺术馆设计制作运用丝网版画的成功案例,提出丝网版画对现代视觉艺术与展示设计、制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为现代视觉艺术与展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丰富的表现手段和众多可供选择的制作效果[7]。王海杰在商业插画教学与实践中,运用丝网版画艺术语言拓展了插画语言的表现空间,提高了插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8]。
综上,业界虽然对丝网版画在设计领域的应用非常认可,但对该课程如何在设计类专业中进行整体把握与教学还没有深入研究,对教学模式、实践训练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课程的内涵与定位决定了教学的高度和成效,单一的价值取向已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创新需建立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力争课程教学成效最大化。为此,对课程的内涵和定位着重把握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训练、能力与社会需求、专业素质与学生成长,从而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围绕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创作能力这根主线展开,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印刷流程与各环节技法、制版技法与效果呈现、图样设计与制作等。为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我们在课程本体基础上融入了市场调研、项目制教学等内容和方式,对接企业加强实践教学,增强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冲动与创作兴趣,从而提升了教学方略实施的有效性。
丝网版画和其他版种一样都具有“间接性”,必须借助器械、材料和“网版”才能印制完成作品。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必须预先设计好作品的整体效果,理顺制作秩序,才能有条理地开展工作。在过程中必须根据画面的现状与预先设计的效果及时调整印痕与预想的差异,把握生动的偶然效果,为作品营造出自然而充满生机的艺术气息[9]。因此,在丝网版画创作中,必须关注整个制作过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计划和执行能力、把控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还必须提升对市场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时刻关注的成长点。设计类专业是应用型专业,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发展。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除了专业素质提升外,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丝网版画整个过程的学习与训练、考察与研究、设计与制作,有意识地提升设计素养和心理品质,才能发挥学生的成长潜力。因此,在对过程关注、质量把握及市场接轨的同时,通过教学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丝网印刷为制作方式的丝网版画主要包括了图样设计与构成、制版、印刷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同时融图形创意、画面构图、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于一体。美术学专业的丝网版画教学强调印刷技法学习和创作相结合,了解与掌握丝网版画的制版技法与表现效果,熟练运用技法形成个人风格以更好地传达创作理念;设计专业需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融合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和设计构成等设计专业知识体系,实现本体创意的传达、艺术与市场的转化。两者既有印刷母体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艺术表达方面的关联、扩展与创新的空间。
色彩、线条、明暗、肌理是构成画面最基本的元素,任何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都离不开这些传达艺术意图的本体语言。丝网版画本体语言呈现的印刷色层犹如构成设计作品的PS图层,通过一次次的叠加不断充实和完善画面,直至实现创造者的意图。两者在许多方面都有相通、相似之处。可以根据作者的意图,在设计构思与表达中巧妙地运用绘画的线条、墨色的渗化以及丰富的肌理等绘画本体语言,从而拓展设计的表现空间,创新设计思维,更完美地呈现作者的预想。
丝网版画的画面效果需要熟练的技术支撑和完善的表现技法传达作者的创作理念。技法所展现的画面效果为设计拓展提供了更多创意,为设计传达提供了多种手法。因此,手绘的笔触美感可为设计作品增强艺术性和视觉张力;借助各种媒材制作的肌理可为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元素;色彩图层的叠加与组合所形成的节奏与情感也可以提升设计作品的感染力等,这些绘画技法都为设计师的构思与表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当代多元艺术语境中,丝网版画艺术必然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历年来,在各种展览和其他各种媒体上,我们可以领略到丝网版画艺术发展的繁荣景象。有展现东方精神与水墨情韵的作品,有凸显绘画性的作品,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图像的作品,还有抽象的追索形而上理念意识的作品[10]。这些风格鲜明的作品既为设计表现提供了丰富的图形素材,又对设计风格的拓展与创新提供了参照。
在理顺课程定位和创新路径的基础上,我们有机地融合了当代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优势,接轨市场推进教学,以期更好地达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以结果为导向,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持续优化教学方式;二是关注教学过程,推进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把握教学的实效性;三是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学生学习成效显著。
1. 建构教学框架,完善知识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按课程教学大纲建构教学框架,完善知识能力培养体系,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建构三大主体模块:印前准备、制版与印刷、设计构思与制作。各模块依次递进、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图1)。同时,根据课程大纲要求,明确学生各阶段要掌握的知识目标。在基本理论知识讲解中结合丝网版画发展历程和名家名作深化知识内涵。在印刷技法训练和设计创作中引入经典案例和设计项目,对接时代风潮。第二,根据培养方案做好知识体系的前后关联和拓展,把前期的“字体设计”“图形创意”课程学习成果运用于丝网版画设计。同时,通过对设计项目的研发,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第三,按课程知识体系与教学、实践流程建设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自学环境和发展空间。
2. 明确各环节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
完善网络学习平台,依托多方资源,合理安排讲授、示范、视频教学、翻转课堂、实践训练等教学方式,推进多线程、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讲授与示范等直观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探究式学习,推进以项目为抓手的合作学习与实践训练。把握学习过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与应用丝网印刷技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外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微信群推送名家名作、发布信息、讨论交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实现学习成效的最大化。
由于课程教学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制版、印刷技法学习难度较大,学习过程较为枯燥,再加上设计类专业学生初次接触丝网版画,给课程教学的正常展开带来不小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根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知识点,分别选择了合适的教学与实践方式。教学过程中,主推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开展实践训练。将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转化为一系列问题、项目和设计构思,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对问题、项目的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11]。具体如表1。
3. 加强实践训练与艺术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安排实践内容。将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相融合,加强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各模块的知识、能力目标与实践实训的分层分类实施策略。同时,强化实践管理,保障教学正常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校内实践外,还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人才培养。一是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欣赏、观摩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提升设计品位;二是通过展览、网络资源关注当代创作与设计前沿,开拓眼界,引导学生从当代艺术中逐渐把握艺术创作的方式和规律,从而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三是通过校外企业实习,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素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同时,利用学院科创平台,强化激励机制,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国创项目、“互联网+”“新苗计划”等比赛与科研项目。有意识地推动艺术交流,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取长补短、合作探究。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成效,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成就感。
4. 推进产教融合,提升项目制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依托产教融合学院,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协同育人模式[12],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共建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体系,完善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机制。通过项目制教学与实践,实现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从而提升项目制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教学中分阶段安排内容,技法讲解、示范与训练时安排书籍封面设计与印刷,并以字体编排为主;学生训练时适度延伸,融入图形创意和品牌logo设计,承载物拓展到文化衫纹样设计与印制;设计创作阶段引入企业项目(如文创产品开发、现代服饰设计与印制、书籍装帧设计与印制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开发产品,提升实战能力。引导学生围绕项目展开研创,依托产教融合学院协同育人平台,使项目制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5. 关注过程评价,确保评价机制的科学性
知识学习、技法训练与设计创作过程是检验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的有效环节。因此,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除了结果评价外更要关注过程评价。在此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对偶然因素的把握,可以考量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力。
为保障评价的科学性,我们采用了“教研室集体评分+学生互评+校外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评分占总评比例100%的状态。分值调整为自主学习与校外实践(20%)、制作或训练过程(40%)、设计创作作品(40%),使评价更客观、更公正。
通过改革实践,学生学习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是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改变了以往完成课程作业的倦怠状态。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主动投入到项目研发中去。二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明显,通过有计划、有条理的开展项目设计与制作,学生能力得到了全方位锻炼。三是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改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能牢牢把握艺术设计、创作与市场接轨,在服装图案设计与印刷、广告印刷、包装装饰等领域得到充分展现。
学生围绕项目展开研创,在展览、比赛、科研与论文发表等方面成效显著。一是在画意匠心·张新江版画工作室作品展、湖州市第四届版画作品展、湖州师院第五届胡瑗文化节画展等三次展览中,50%以上同学的作品得到展示,展览效果较好,获得一致好评;二是辅导学生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入展浙江省版画展作品2件;三是辅导学生获校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开放实验项目5项(均已结题,其中2项优秀);四是近两年辅导学生在《丝网印刷》等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强调:“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理念,课程是解决这个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他指出:“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有机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要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要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13]因此,我们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对课程进行重塑,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持续优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课程教学及社会实践三者的优势,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得到全方位的学习与锻炼,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更好地达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