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

2020-01-19 06:57王学文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生

王学文

(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1]。乡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地方高师院校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因此,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如何确立好自身定位,明确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提高乡村基础教育水平,是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课题,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具体对策。

一、乡村振兴下的师范教育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乡村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新一代新乡村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关系到乡村未来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是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使命,地方师范院校在服务乡村基础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将有效发挥师范院校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也亟待有效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科研水平。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以赴为乡村基础教育服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主导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持”[3]。国家非常重视教师教育和师资培训。“推广全国普通学生的免费教育政策。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选拔一些师范院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培养大批能够在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下得去,留得住,做得好的骨干教师。”[4]2018年3月,多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免费师范生”改为“公费师范生”,进一步从多方面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这对加强我国基础教育、推进“互联网+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政策出台后,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应的师范教育改革政策,这有利于全社会关注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促进师范院校的全面发展。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师范院校,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样的发展机遇。

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是国家和省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促进基础发展的需要,是地方高师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浙江省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布局和发展竞争中,在全省教师教育改革的新环境下,地方高师院校如何保持优势、办出特色、站稳脚跟,争取更多的师范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扶持,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着力解决的一大问题。作为一所地方高师院校,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教师教育人才的服务面向,积极探索师范教育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路径,培养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师范型人才,为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发展基础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浙江省师范教育改革,促进乡村振兴,打造服务品牌,发挥地方高师院校的应有贡献。

二、地方师范本科院校发展中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和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和高校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一所地方性师范本科院校,湖州师范学院自1958年创建以来,就一直坚持着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立足浙北、面向全省和全国,培养了大量适应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需要的师资人才。师范教育是本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办学特色。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基本满足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增加一批应用性专业,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综合性高校方向发展。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同时,我们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努力加强师范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注重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师范生的素质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效保证了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但是,面对国家和社会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学校向综合性发展的新问题,面对师范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比例逐年下降、师范生就业工作的新趋势,如何继续保持本校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改革师范教育人才模式,培养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符合基础教育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师范人才,是我们需要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湖州师范学院共有17个本科师范专业(方向),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体育、汉语言文学、历史、英语、美术、音乐、数学和应用数学、科学教育、物理、化学、学前教育、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和学前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校师范生3 000多人,占二本学生的41.92%。我们一直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向综合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育弱化的倾向,教师教育专业化有所削弱,多样化程度不高。总体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结合不够紧密、培养手段和方法不够灵活、师范生能力不强和总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亟待我们切实加以解决。

三、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事关全局发展,具有较强的战略性、针对性。浙江省乡村基础教育迫切需要高素质、有能力、有留用志向的教师。因此,如何真正解决好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培养手段等问题,如何全面整合浙江省师范生培训资源,解决师范生就业问题,实现促进乡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

1.地方师范院校实施师范生定向培养政策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十三五”规划》(浙教人〔2016〕129号)[5],浙江省正在大力加强乡村教师培养工作,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结合乡村教育实际,定向培养能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5]。为此,省教育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如定向培养的对象、招生录取的办法、培养方案的改革设计、就业制度的跟进落实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全社会对师范教育的重视,有利于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

2.教师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发展对策

我们应分析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寻求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范生全面成才成长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培养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在强调综合性发展的同时,积极实施教师教育发展战略,保持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教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做出贡献。

3.构建教育实习管理新机制

建立招生、实习、就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新模式,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问题,还为师范生早日了解当地基础教育环境,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校了解湖州师范学院提供了平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吸引了优质生源,帮助师范生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将教育实习与乡村基础教育需要相结合,是一项十分重要且迫切的工作。第一,应该在乡村建立更多的见习、实习基地。以基层实习基地建设为纽带,通过实习小分队等形式支持乡村基础教育,让学生熟悉乡村、了解乡村、热爱乡村,为乡村基础教育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在校期间加强学生思想教育,通过“课程思政”以及大力宣传基层就业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举办基层优秀校友系列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营造良好氛围,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到乡村基层中小学校见习、实习和就业,培养学生主动去乡村就业、勇于奉献基层的职业情感。

(二)师范生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

如何正确定位并找到恰当的培养模式,需要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师范生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主要解决目标定位不准确、内涵不清晰、发展性不够等问题。目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初中和高中教师,地方师范院校还承担了培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师的任务。培养目标是根据基础教育的层次定位来设计的,比较简单化。而师范生培养目标应该从层次定位、适应性定位、发展性定位、能力素质定位等方面综合设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能适应各级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又具备终生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师。“我们的培养目标不能仅局限于将师范生培养成为文化与文明的传播者,而应是培养师范生成为终生学习的指导者、智能的开发者、情感价值的引导者的新型教师。”[6]

2. 探索多样化师范生培养模式

着重要解决的是师范生培养模式单一僵化的问题,围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基本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师范生培养模式。

首先,以综合性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模式。师范生培养模式一直以来比较单一,因此在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上,要实现单一培养模式向多样化模式的转变。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合理进行模块化教学等方式,拓展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师范生的适应性,做到专业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上,师范专业以实施“3.5+0.5”培养模式(3.5年为校内教育,0.5年实习、支教)为基础,尝试实行2+2或者3+1制的培养模式,并进行试点和推广。在部分师范专业中探索实施“3+1+2”的培养模式(3年校内教育,1年实习、支教,2年的教育学硕士),积极做到与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对接。

其次,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充分利用“国培”“省培”计划,把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高效结合,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根据《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浙江省早在2011年7月开始就实施系统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再次,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的模式。为了与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结合,使培养的师范生能够真正适应中小学校的需要,做到既能上手快,又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我们可以实行学校与社会(基础教育单位)共同培养的模式。学校已经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在不同地区创建了人才培养基地。

3. 构建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对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人格健全、素养深厚、基础扎实、理念先进、技能突出’的基础教育优质师资,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特色”[7]。

(三)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内涵建设

1. 教师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为了提高师范专业水平,除了加强传统的教育学科外,还要加强师范教育学科建设。教师教育学科的主题具有全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学科更显包容性。湖州师范学院的教师教育学科比较薄弱,如何整合学科资源,明确学科方向,提高学科水平是我们要切实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要提高师范生质量,首先要提高师范专业发展水平。湖州师范学院现有的17个师范专业(方向),发展是不平衡的。除了像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外,许多专业的水平都有待建设和提高。因此,通盘考虑师范专业的建设发展,寻求有效的专业建设措施和机制非常重要。

3.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要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虽然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比例和结构因专业而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针对培养目标和不同阶段的水平而定义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目标是一致的。注重对不同工作阶段的教师进行职前、职后培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科研的排头兵。

4.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计教师教育通识课程和学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实践。提高师范生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并通过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综合课程的设置。由于课程设置的弊端,造成学生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不能融会贯通,缺少教育目标培养所要求的综合素质。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本位”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性课程,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同时,要根据培养面向的需要,在课程上进行改革探索,适当开设适应乡村建设需要的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乡村,为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四、师范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

基础教育改革对培养师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信息化教育、微课、评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协助和管理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等。传统的师范生能力培养着眼于三笔字、教案书写、讲课等。我们应在传统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师范生培养多样化的问题。通过师范专业技能训练、学科竞赛、模块选修等培养师范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拜师学教、见习和实习等培养师范生从教能力;以培养师范生专业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师范生技能培训;通过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途径,提高师范生的技能。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如技术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心理咨询和教育能力等。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做到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的有效结合。改革教育实习管理,建立有效的教育实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教育实习过程管理,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乡村振兴离不开高质量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地方师范院校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人才的培养要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旨在为我国地方教师教育改革提供积极的建议和科学决策的参考。总之,各师范院校要加强对于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师范生毕业去农村执教,以期完善农村教育、振兴乡村[8]。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生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