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波
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考虑到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授课,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了解更加深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象形式,更易于学生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实施演绎教学,组织学生扮演文言文中的人物,增强学生的体会,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延伸故事;信息技术;演绎教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难点,其难度在于文言文形成的年代距今较远,学生很难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而且现代的文字交流以白话文为主,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显然不是学生就可以轻易掌握的,这些情况都在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针对这些情况,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不拘一格,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将各种先进的教学元素运用到文言文的教学中,实施形象化的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一、延伸故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在实践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相比于刻板的文言文,学生更喜欢精彩纷呈的故事,考察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不高,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收集资料,之后再汇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故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花木兰的形象最近几年被搬到了荧幕上,花木兰所处在战乱年代,国家征兵打仗,让花木兰的父亲去,但是父亲年老体衰,花木兰于心不忍,于是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经过多年战争之后,花木兰和战友回到家乡,战友们才发现原来花木兰是女儿身。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言文就是讲述花木兰原型的故事,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吧。”我讲完故事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大涨,同时结合故事的内容,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也有所了解,很快就掌握了这部分内容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收集资料将文言文延伸成为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从而有效提升了语文课堂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
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尚浅,接触的事物不多,将文字转化成图象的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存在很大的困难。对此,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将晦涩的知识转化为图象,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形象,方便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提升提升语文课堂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口技》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文言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知道人类可以发出各种声音,还可以模仿很多物体或者动物发出的声音,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中讲述的就是口技炉火纯青的能人,接下来大家感受一下吧。”我讲完后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调取口技相关的视频供学生欣赏,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到课堂中,同时建立起了对文言文内容直观化的形象。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视频,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化为图象的形式,给学生造成强烈的感官冲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了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三、演绎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现代化的课堂更加开放,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形式有很多,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動,让学生扮演成文言文中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亲自体验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能够对教材内容中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可以实施演绎教学,组织学生扮演文言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中,学生完成了对文言文的学习,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内容的体会,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将其中的内容演绎出来吧。”我讲完以后挑选出几名学生分别饰演教材中的角色,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的内容有了切身的体会,对文言文的印象更加深刻。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实施演绎教学,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会文中的内容,从而有效提升了语文课堂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加强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颖.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J].教育现代化,2016,3(38):381-382.
[2] 邓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